读书的滋味

自己读书的地方自然主要是在家中的书房,不大,十几平方米,书橱占据了其中的半壁江山。在这稍嫌局促的空间里,陪伴自己读书的是书桌上的几盆文竹,还有那在圆形的鱼缸里游动着的红色的鱼儿。它们一静一动,相映成趣,不时地张望着她伏案的主人,似乎也在品咂着这读书的滋味。正可谓:鱼翔水中画,恬静竹下诗。室雅何须大,只要遂人意。书中苦追寻,觅得栖息地。愿与君为伴,永生不相离。

结婚已然二十八年时,却又忽然分居两地。因老婆在本地妇产科界小有名气,所以岛城一医院使出浑身解数挖她过去。考虑到儿子也在青岛工作,去就去吧。一来母子可以相互照应,二来还可使荷包多鼓胀一点。而且,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沿海城市总是更加令人向往。有得就有失,哪能好事都是你的。

业余时间如何打发,就成了我的重要内容。记得曾有诗云: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其实本人自幼也喜好翻书。恰好某报“独具慧眼”,邀请我做该报书评专栏特约撰稿人。此事正中下怀,所以答应下来。因为,做件附庸风雅之事总比媚俗强,而且,正好促使我更可劲儿地翻书。啊哈,这不就有事干了?

自从应了为某报写书评的差事后,读书,写作,再读,又写,几乎成了我业余时间的全部。虽然吃苦受累,却是其乐融融。不会“够级”的我,这样打发业余时间,觉得有意义,感到很充实,实在是再好不过了。如此这般,真是何乐而不为啊。

写书评的读书和平常的读书有些不一样。平常读书可按兴趣随意选择,愿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写书评是有任务,编辑时常会根据版面设计和社会流行以及读者的兴趣提出要求,指定读什么书才能读什么书。不仅如此,而且还有篇幅字数的限制约束。不过这样也好,可改变自己的一些观念。记得那年初次去美国和加拿大考察,一俟吃饭时就害愁。因为吃中餐的人突然改吃西餐,感到很不习惯,不过几天后就适应了,感到西餐其实也很好吃。所以,需要改变的其实只是自己的习惯而已。

话扯远了,言归正传。书读多了,自然也就有了一些感想。记得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把读书问学的目的,归纳为“开心明目,利于行耳”,“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认为无论年龄大小,都应该读书学习,“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将读书的真谛诠释的如此透彻者,颜之推应是首开先河。还记得有人这样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国民的阅读水平。因此就觉得,一个社会,是否有广泛的阅读群体,是否形成了鼓励阅读的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旨趣。譬如,对当“官”者而言,读书不一定非要做官,但做了官必须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换言之就是“学而优”不一定都“仕”,但“仕而优”一定要学。其实读书过程也如人生探知:一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否极泰来,渐入佳境。

还有就是,张爱玲说,唯美的缺点不在于它的美,而在于它的美没有底子。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没有这底子,飞扬只能是浮沫。于是我就想,人生的旅程是否也应该以读书作为底子,如果失却了这底子,人生是否就难免也会有些缺憾甚至虚妄。当然,如果把读书说成是生活方式未免太过矫情,但阅读能吸收各种文化营养,使精神不再贫乏,生命不再孤独,使我们不但有知识,还有信念,能达情理,知荣辱,却是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

陈平原在《读书的风景》中说,你如果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不是说书本本身特了不起,而是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于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所以,在阅读上,我们还是要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安静,少一点儿功利,多一点儿书香。

一日与挚友说起读书的滋味,友人的一番话语更是令我感慨万千:有专门的时间读书是奢侈的事。年少时疲于学业,书都是藏在做作业的写字台抽屉里读下的。半拉开抽屉,把书摊开,一有响动马上把抽屉用胸膛顶着关死,装模做样地看着无解的数学题。就这样,在青春期完成了身体发育的同时也滋养着精神的发育。身体的发育是来自于父母的饭食,精神的发育却是来自于自我的挣扎。挣扎得越厉害,就越发早慧,看清了在当时那个年龄本不应该看透的东西,也许就源自藏着看书时的深深的不安全感吧。现在为家务琐事所累,每天依然挣扎着自己想要的内心空间,挣扎着自己灵魂的自由。只有读书时,为书中的情节所感动,与书中的人物共悲喜,甚至把自己想象成书中的主人公,内心才能得到片刻的慰藉。有时也很长时间不读书,甚至害怕打开书本,知道自我在堕落,却又没勇气苛责自己。偶尔翻书,依然像青春期时一样,有种偷着看的情愫在作怪,快看快看,仿佛有人撵着。也许这一生都要生活在这精神世界的挣扎之中,有时期盼着自己快些老去,以得到心灵的永久安宁。这份折磨眷恋,实在是难以言说也。

因着读书的共同爱好,我们之间成为了既“君子之交淡如水”,又“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知己故交。因为,友人是个嗜书如命的人,是个真正懂书的人,是个“精神通达下百川”的人,是个物物而不物于物的执著于灵魂相守的人。

写下上面这些文字,内心充满了激动和感动。自己读书的地方自然主要是在家中的书房,不大,十几平方米,书橱占据了其中的半壁江山。在这稍嫌局促的空间里,陪伴自己读书的是书桌上的几盆文竹,还有那在圆形的鱼缸里游动着的红色的鱼儿。它们一静一动,相映成趣,不时地张望着她伏案的主人,似乎也在品咂着这读书的滋味。正可谓:鱼翔水中画,恬静竹下诗。室雅何须大,只要遂人意。书中苦追寻,觅得栖息地。愿与君为伴,永生不相离。

时间都去哪儿了?

时间这样过去就很好。

牛钟顺,躬耕于高等学府,履任潍医党办主任、滨医副校长、潍坊学院党委副书记职,研究员,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社会科学专家库成员,潍坊市政协委员,发表散文百余篇,诗歌数十首,文字见诸于《人民日报》等各大报刊媒体,著有文学评论集《半亩方塘》及《当代新闻事业》等,出版作品逾百万字

(0)

相关推荐

  • 《书滋味》

    这是青色兰香推荐的第282部作品 <书滋味> 作者:王鼎钧 长度:17万字 适合:初中以上 这是一本书评集,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好书和好文章.书评写得好与不好很容易评价:读了书评之后能引起你 ...

  • 开篇|早茶夜读,分享翻书意趣

    早茶夜读开篇 文|杨早 大家好!我是杨早. 我从1995年开始给媒体写书评,后来也出了两本书评集:<纸墨勾当>和<早读过了>(书名都说错了orz). 在这么多年的评写作过程中, ...

  • 品茶与读书:茶煎谷雨春,书中滋味长

    一缕茶香,一瓣书香,文人夫复何求?茶,清香扑鼻,给你提神醒脑:书,墨香轻飘,让你明理益智.坐在书案前,左手摩一壶,右手捧一书,神思随茶香书香升腾,就有了"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忘我 ...

  • 我省公安作家张遂涛新书《读书滋味长》出版

    近日,我省公安作家张遂涛书话集<读书滋味长>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是张遂涛继<听雨夜读>后出版的第二本书话集,收录了作者关于读书.购书.品书的文章五十余篇,系厦门市文联资助 ...

  • 读书滋味长

    文:王梓恒   聂传安 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讲到"三味"的含义.在此处停留并不长,但二班的王梓恒同学却深有感触,写了一文<读书滋味长>. 前几天,老 ...

  • 诗书滋味长——这六首古诗词,道尽读书的妙处

    来源:飞花闲话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今天,飞花君就撷取了六首关于读书的古诗词,就让我们一起去享受读书的滋味吧01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赠外孙/王安石 [宋代]南山新长凤凰雏,眉目分明画不 ...

  • [读书滋味]去找那个小耗子吧

    [读书滋味]去找那个小耗子吧--莫言曾为衢籍作家周新华签名轶事 来源:衢州新闻网-衢州晚报 2016-11-17 10:07 巫少飞 上周,在衢州"2016全民读书周暨衢州书展"活 ...

  • 静中读书滋味长:人书合一,物我两忘

    书非静不能读,读非静不能进,进非静不能悟.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安静是滋生成熟果实的唯一土壤.读书如果是一粒能化生万物的种子,那么唯有土壤的滋养,才能使之开出鲜花,结出硕果. 当今世界,红尘滚滚,度日匆 ...

  • 读书之外这么做, 让孩子更优秀!

    现在很多孩子的运动能力特别强,身为成年人的我们,有时候都会自叹不如.一个来自山东烟台的小女孩,每天下午都会在大广场练习跳绳,行云流水般的花式跳绳,令无数路人驻足观看.小女孩充满自信地说,"我 ...

  • 《老子》~读书摘要

    《老子》~读书摘要

  • 读书技巧:100本提升自己经典书籍,一本本读起来,收藏好!

    读书技巧:100本提升自己经典书籍,一本本读起来,收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