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带清凉、海边度假风的绿植非他莫属

静静的物种日志

第63篇    原创

前几日,一个朋友微我,让我给她推荐几盆新颖的绿植,要求是,放在家里就像是住进了森林一样的感觉。原来,这位朋友刚用市中心的房子在郊区换了一套小别墅,要从此逃离开车就堵、停车费劲、居住狭窄的都市,开启敞亮自在的新生活。

我当然是懂她的,立马给她推荐了几款网红绿植,琴叶榕、龟背竹、彩叶芋、小清新春羽,一套标准的北欧风。

没想到,朋友并不满意,“这些植物网红了好几年了,俗,更主要的是新居装修正在进行中,风格并不北欧,还有没有更亮眼的?”

然后又发过来一张她理想中的新居客厅照。

我一看,这不是地中海蓝吗?那么海岛度假风怎么样?

散尾葵▲

酒瓶椰子▲

这可都是妥妥的南国海边植物,保证她每天回家推开房门,就像是到了马尔代夫度假一般。

朋友表示不认识,这都是椰子树?那么长的叶子太占地方了。还有别的吗?

于是我发了下面这两张图。

她马上发过来认同的表情,“这个我认识,蒲扇是这个叶子做的吧。”

估计不少人看到这个叶子都有同感,但是,蒲扇还真不是它的叶子。这个拥有圆圆的带褶皱叶子的植物叫做圆叶刺轴榈,而蒲扇是用蒲葵的叶子做的。

蒲葵长这样。

蒲葵的叶子干了以后是这样的。

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家庭使用蒲扇。但是在我的小时候,蒲扇可是家中必备之物。

那个时候空调没有普及,炎炎夏日的夜晚,街坊邻里都会走出家门乘凉。聚在一起纳凉闲话的大人们,手中多是拿着一把蒲扇用来扇风驱蚊。

成年前从未去过南方的我,一度以为是蒲扇是用很多干叶片粘合起来的扇子,后来才知道,蒲扇只用了一片蒲葵叶,便做成了。做法并不复杂——人们把蒲葵的叶子割下、晒干、打叶、压制成型,修剪后再用布包边,一把蒲扇就做好了。熟练的手艺人一年可以做五千把呢。

扇子在我国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早在西周时期,扇子就是宫中纳凉之物。到了宋代,上至皇宫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热衷于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扇子。

古时候人们有着“尚圆”、“尚方”的造物观和审美观,受其影响扇子的造型就有了最初的圆形和方形。圆被认为是神圣、圆满、和谐的象征,你看,大自然中的太阳、花朵的轮廓都是圆的形态。在佛教和禅宗中更是崇圆、尚圆,追求完美无缺的圆相。从新石器时代的器物可以看出大都以方和圆为基本造型,比如吃饭的碗,洗脸的盆,至今仍是圆形。

随着宫扇的发展,六角、葵花、蒲叶等样式相继产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蒲葵叶子的形状,也决定了扇子形状和风格的走向。

你看宫扇的设计。

人类最初的创造设计都是模仿所得。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注意到某一物的模样能为我所用,就对它加以模仿,“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就是古人的造型设计哲学。

蒲扇之所以用蒲葵的叶子,也是因为蒲葵原生在我国南部,是两广、福建和台湾常见的树种。取之方便,用之不竭。而圆叶刺轴榈原生地为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新不列颠岛,是近年来才引进到我国的园艺栽培品种。

虽然如此,但是它们亲缘关系是显而易见的。还有上面看到的散尾葵和酒瓶椰子,它们都是棕榈科植物。

棕榈科植物有着庞大的家族,家族中包括2000多个物种,这些物种散布在各种生态环境中,但是超过三分之二的棕榈科植物生活在潮湿炎热的森林里。在南美洲、加勒比以及南太平洋和南亚,这些热带亚热带地区是棕榈科植物的集中生长地,在那里,一些物种长得非常高。还有一些棕榈树也能长在沙漠的绿洲中,在阿拉伯半岛和墨西哥西北部的生长的椰枣树就是沙漠中的棕榈植物。

蒲葵▲

椰子树▲

椰子树,是棕榈科椰属的一种大型植物,果实就是我们常吃的椰子。椰子树干高约15-30米,叶羽状全裂,长4-6米。

油棕▲

油棕,号称世界油王,是单位面积产油量很高的一种热带油料作物。

槟榔树▲

槟榔树,笔直俊朗的槟榔树高可达30米。

枣椰树▲

枣椰树,原产印度和中南半岛,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有5000年的历史,伊拉克是世界上种植枣椰树最多的国家,椰枣树是当地重要的经济作物。

椰枣▲

椰枣,椰枣树的果实。椰枣的含糖率很高,营养丰富,既可作粮食,又是制糖、酿酒的原料。椰枣的籽不仅可以吃还可以榨油。

虽然,这些品种之间我们很难分辨它们,但是它们笔直挺拔的树干,基本没有分枝,大叶片聚集生长在顶部,合成的典型的“棕榈型”树冠,也是很好区别于其它树种的。

即便是对北方人来说,棕榈离我们也并非想象的那么遥远。许多常见的产品和食物都是从棕榈树的果实,如西非的油棕、中东的椰枣、东南亚的省藤和糖棕、海岛国家的椰子等等。

这个大大的果串是油棕树上的果实,每个果串上大约有棕榈果2000多个,棕榈果通过水煮、碾碎和榨取可以提炼出棕榈油。经过精炼分提的棕榈油可以得到不同熔点的产品,分别在餐饮业、食品工业和油脂化工业拥有广泛的用途。在十九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中,对棕榈油的需求非常大,蜡烛的制作和机械润滑都少不了它。棕榈油作为好吸收消化的食用植物油,更是有超过五千年的历史 。

在使用上,除了前面提到的几乎家家都有的蒲扇,棕榈的老叶和叶鞘还可以制成棕绳和蓑衣。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古典诗词中,常有蓑衣形象出现,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它的材料便是棕榈叶。早在周代,古人在外出劳作时赶上下雨也需要雨衣来挡雨。最早的雨衣为芒草所制,名“蓑”又称“蓑衣”。而在南方盛产棕榈树的地方,多用棕皮和棕丝编织蓑衣。棕皮是棕榈树叶片下方的叶鞘结构,具有拉伸力强、耐摩擦、耐腐蚀的特性,是制作蓑衣的绝佳原料。

制作蓑衣的老匠人▲

棕榈还作为一种文化体现在一些客家族的传统仪式上。

世代居住在云南红河的哈尼族人相信万物有神,信仰各种自然崇拜。他们认为棕榈树是一种充满了生命力和具有坚韧、挺拔、俊美特征的植物物种。因为他们在他们看来,棕榈树是由棕心节节长成材的,有“棕树一个月长一片叶子”的说法,棕心就代表着蕴含着勃勃生机的生命力和生殖力。于是哈尼族人的传统婚礼上就有手摸棕心的仪式,祝愿新人早生贵子。

哈尼族自古流传着棕扇舞。棕扇舞是哈尼族古代图腾崇拜的祭祀舞蹈,人们手拿棕榈叶,充当能为民族带来吉祥幸福的白鹇鸟羽翼,在具有傣族舒缓、柔美特点的乐曲伴奏下,模拟白鹇鸟在树下嬉戏、漫步、四处窥探等自然形态。古朴、细腻的舞蹈展现了哈尼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哈尼族的棕扇舞▲

所以说,棕榈千百年来,就在我们身边。

如今,适用于盆栽的小型品种的引入,让棕榈作为四季常绿的植物本身,装点我们的家居。毕竟棕榈科植物出现在哪里,哪里就展示出浓郁的热带风情。

下图是圆叶刺轴棕,美国和中国有引种栽培。它也叫圆扇椰子,拥有如蒲扇般雨林气息的大型圆叶是它最大的特点,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脱颖而出。要注意的是,圆叶轴榈叶子边缘有些锋利,即使是叶柄也有刺,所以当接触植物的这些部分时要小心一点,戴个手套别扎手。

在初夏,户外的圆叶轴榈会长出一簇黄白色的花。花谢结果,到了秋天,这些果实就会变成小的、圆的、红色的果实,非常喜人。

下图是散尾葵,原生于马达加斯加,在我国的华南和西南地区户外就能栽种。散尾葵的枝干和叶片,看着就很像一根长长的鸡毛掸子,但没有毛刺,叶面也光滑,不必担心会扎到手。

下图是迷你椰子,小椰子可以直接用种子种出来,看着小苗一点点的长大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跟大型的棕榈科植物相比,盆栽棕榈个头都不算高,大概长到一米多高,在室内盆栽时,要给它留出足够的空间。这种经过人工选育的小型品种,养护方法基本相同。

棕榈科植物不挑剔土壤类型,使用疏松透气、排水良好、肥沃度高的腐殖质土壤即可。

在光照上,棕榈的优点是它不需要很强的光照。事实上,它更喜欢部分遮阳,所以你不需要担心这种植物的最佳光照水平。室内盆栽可置放在有散射光处,忌强光直射,强烈的直射光,加上干燥和过度温暖的环境,会让它出现枝叶枯黄的现象。

基本上棕榈科植物耐旱性都不错。在盆土干燥时浇水,每次浇水要浇透,但不要积水。对大多数室内植物来说,积水很容易导致根腐病。住在北方的花友,还需要注意,在高温干燥季节除了浇水以外,也要向叶面适当喷水,保持湿度。在冬天,植物的生长会减慢,这时它的浇水需求也要减少。

棕榈是一种享受热带和亚热带环境的植物,最忌寒冷,冬季过冷的话会停止生长,叶子也容易干枯,在北方不适合种植于户外庭院。它最好的生长温度是25℃以上,冬季也不能低于10℃。

虽然棕榈对盆土肥沃度要求不高,但是适当的加一些肥料也可以帮助保持稳定的生长和长出漂亮健康的叶子。花友们可以在生长季节给它施用2-3次缓释肥料,或者一个月施用一次液体肥料。在植物不再生长的冬季,就不要施肥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肥料中的矿物质可以在盆栽混合物中积累,这时就要避免过度施肥,每次浇透水也可以起到冲洗土壤的作用,有助于稀释多余的肥料。

棕榈科植物最大的生长特点就是换叶,在长出鲜嫩新叶的同时,老的叶子也随之干枯、下垂,是典型的一茬新叶换旧叶的植物。所以当发现有褪色、干枯的叶子时,及时修剪掉就可以了。

棕榈生长缓慢,所以你不必太频繁地为它更换花盆。如果植物真的变得太大,盆太小,不能再支持它的重量,那么也是要换盆的。也可以每2-3年重新种植一次,以取代旧的盆栽土壤。换盆时间选在早春时节为宜。

曾经,简简单单的一叶蒲扇陪伴我们度过一个又一个炎热的夏季,它没有复杂的装饰与图画,手动轻摇带来的是自然的凉风,还有生活里琐碎和平淡朴实的幸福时光。

如今,那一把老蒲扇,已经留在了岁月的长河里。而蒲叶并没有淡出我们的生活,它恢复了本来的模样,用生机盎然的绿意和飘逸的风姿,让我们不需要去远方就能感受到如沐海风一般的舒适环境。

你的小花是我前进的动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