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外下马碑与紫禁城内骑马

周  乾

位于北京市中心的紫禁城(今故宫博物院),为明清帝王执政与生活的场所。紫禁城不仅仅有着优秀的建筑艺术,而且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公众去故宫参观,会注意到东华门、西华门、午门外均有石碑,上面刻有“下马”相关字样。这些石碑(图1-图2),就是要求古代官员们进宫前下马的谕令碑。官员在下马碑(或称下马牌)处下马后步行,方可进宫。

图1  东华门外北侧下马碑

图2  阙左门外北侧下马碑

紫禁城为帝王的专属区域,在古代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普通百姓不能进宫,而朝廷命官在宫内亦严格限制骑马,以体现皇宫的威严。在历史上,紫禁城的神武门(北门)、东华门、西华门、午门(南门)外均设有下马碑。清代官员于敏中撰修的《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十五就载有“神武门门外有下马牌石”。清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三》卷八百六十二载有“东华门门外有下马牌石,紫禁城之东门也”。清朝官员鄂尔泰等撰修的《国朝宫史》卷十一载有“西华门门外有下马牌石,紫禁城之西门也”。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二》卷六百六十一载有阙左门、阙右门门外“下马牌各一”。需要说明的是,阙左门、阙右门分别在午门外的东西两侧。如今,故宫东华门、西华门外各现存两座下马碑,阙左门、阙右门外各现存一座下马碑,合计共存六座下马碑。这些下马碑尺寸基本相同:总高约为3.5米,宽约0.95米,厚约为0.25米,且下部均有壶瓶牙子和滚墩石进行固定。除了东华门外下马碑外,其余下马碑顶部均做成悬山屋顶形式。各下马碑的碑身被类似于古建筑隔扇的抹头的石雕在竖向分成了4个部分,其中刻有文字的部分高约2.1米。从文字内容来看,东、西华门处下马碑身刻有“在此下马”字样(图3),午门外两座下马碑身刻有“官员人等 至此下马”字样(图4),且所有碑的正背面共有满、汉、蒙、回、藏五种文字。

图3  东华门下马碑文字内容局部

图4  阙左门下马碑文字内容局部

紫禁城为宫禁之地,未经皇帝许可,任何人不能在其中骑马。在紫禁城皇城城门前的下马碑在明代就有。如明代官书《大明会典》卷四十四就载有“景泰三年(1452)令,官员人等至皇城四门下马牌边横过,俱下马,其顺行”。明代官员一般在紫禁城门外下马碑处下马,然后步行进宫。清朝统治者为满族,而满族是骑在马背上发展起来的民族,他们入主中原后,要求八旗子弟保留骑马射箭的传统。如《清朝通典》卷五十五规定:亲王、郡王、大学士、尚书可以坐轿子;贝勒、公子、公、都统及二品文大臣,除非有老年病,否则必须骑马;八旗大臣不得乘坐轿车。然而,清代官员进入紫禁城时,原则上仍必须在下马碑前下马。如清代官员福隆安等撰修的《钦定八旗通志》卷八十载有不同级别的王公官员从顺治九年(1652)开始,皇帝举行主要礼仪活动时,仪仗由紫禁城内往外排列到下马碑止;亲王乘坐的轿马车可以到午门外停下,郡王乘坐的轿马车可以在午门前两旁的角楼下停下,贝勒及以下王公必须在左阙门、右阙门外的下马碑前停下,下车后各王公官员再步行进入午门。雍正朝《大清会典二》卷五十八载有清顺治初年的规定,即王以下文武官员在紫禁城下马碑前必须下马步行进宫,亲王、郡王、贝勒可带护卫2人随行,贝子可带护卫1人随行,其余官员不允许带护卫进宫;卷七十载有自康熙六年(1667)起,公主、妃等在下马碑前须下车下轿。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二》卷八百七十四规定:凡是从东华门、西华门进宫的官员,必须在下马碑前下马下车,将轿子停放在南北两侧城墙下的栅栏内,将马车停放在下马碑外。

另没有按照要求在下马碑前下马,是要受到惩罚的。如清康熙朝《大清会典》卷一百十七规定,自顺治十八年(1661)起,骑马者路过下马碑不下马的,鞭打骑马者50鞭子,鞭打看守下马碑者40鞭子。又如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三》卷一千一百五十四规定,除了皇帝特许的在紫禁城内骑马的大臣外,其余当差大臣官员等,其乘坐的轿车马匹,须在紫禁城门外下马碑处停下,不允许过下马碑,若不服从管辖,该大臣立刻按被检举失职处理。

当然,在清代,受到皇帝奖励赏赐的,或者年纪较大的官员,是允许在紫禁城内骑马的。清代官员张英、朱彝尊受到康熙帝的恩准,可在紫禁城内骑马;张英所撰《文端集》之卷二载有《恩赐紫禁城骑马》诗,即“诏许垂鞭入禁林,天街蹀躞紫云深,书生自愧驽骀力,难报孙阳感遇心”。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则例一》卷五十六载有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关于紫禁城骑马官员的规定,即六十五岁以上的大臣,以及亲王、郡王,均可骑马进入紫禁城,若从东华门进宫,则骑马至箭亭(图5)再下马;若从西华门进宫,则在内务府(图6)前下马。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三》卷四百八载有乾隆五十五年(1785),乾隆帝对紫禁城骑马官员的规定,即文武大臣可以受到在紫禁城内骑马的恩赏,以用于代步;对于年龄较大且腿部又有疾病的官员,如大学士嵇璜、尚书李世杰,实在不能骑马的,可以在紫禁城内坐椅子,椅子两侧绑着短杆子,由二人抬着在宫中行走。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二》卷七十规定了贝子及以上的王公官员可骑马进入紫禁城,若从东华门进宫,则在箭亭下马;若从西华门进宫,则在内务府下马。清朝政治家林则徐在《林文忠公日记》记载了他于道光十八年(1838)十一月初进宫接受皇帝召见方式,道光皇帝赏赐他可以骑马进宫,后来又发现他不习惯骑马,因而允许他坐轿子进宫。在历史上,和珅、董邦达、刘墉等人都曾蒙恩在紫禁城内骑马。由上可知,在紫禁城内骑马,为清代皇帝赋予大臣的一种特权,既有皇帝的恩赐之意,还包括皇帝对大臣的体恤。

图5  箭亭

图6  内务府区域

紫禁城外的下马碑和紫禁城内骑马的规定,反映了我国明清时期的封建等级礼仪文化、皇权政治文化和社会历史文化,体现了特有的文化记忆,是我国丰富历史的见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