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称为勇将,比韩先楚还猛,全歼黄维兵团他功不可没,后授上将
相关推荐
-
备受争议的淮海战役,真正的灵魂指挥者到底是谁?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至海州,西至商丘,南至淮河,北至临城这一区域正式爆发了.这一战争的结果致使蒋介石在南线的精锐主力损失殆尽,尤其是他最看重的黄维的第12兵团和黄百韬的兵团 ...
-
韩先楚本应是中将,主席:想想他1950年的贡献!后成为上将
在1949年中国解放后开国以来,新中国人才辈出,有无数的中华儿女为着新中国的成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经过了无数场战役.牺牲了无数的革命先烈之后,我们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在1955年,为了让那些在历代 ...
-
也谈"韩有功,中晋上"
1955年9月,共和国军队大授衔,其中韩先楚与皮定钧分别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中将军衔.关于皮定钧授中将,广为留传着毛泽东主席亲自批示"皮有功,少晋中"的佳话,现从毛主席批示皮晋升为中将的纪念碑的面世,皮老 ...
-
担任过这一副国级职务的开国上将,为什么是他们四位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是副国级.担任过该职位的元帅只有四位,他们分别是罗荣桓.刘伯承.徐向前和聂荣臻.担任过该职务的开国大将有且只有两位,即萧劲光和粟裕. 那么,开国上将呢?有且只有四位.他们都是谁?第一位 ...
-
浅论韩先楚与"韩有功,中晋上"
在1955年9月共和国军队首次大授衔授予的55位上将中,出自红25军系统的上将有两位,一位是空军副司令员刘震,另一位则是赫赫有名的"一代战神",有着"旋风司令"美誉的韩先楚.关于韩先楚辉煌的戎马生涯, ...
-
韩先楚
955年解放军授衔时,韩先楚的资历被定级为中将,但当上将授衔名单送给毛主席审阅的时候,毛主席却提议将韩先楚也破格提拔为上将,这时主席的提议得到了很多中央领导人的认可. 实际上以韩先楚将军的资历,被授予 ...
-
密云战斗,程子华差点因小失大,战后被严厉批评,55年憾失上将军衔
解放战争进行到1949年的时候,我军先后组建了19个野战兵团.这19个兵团司令员当中,有18人参加了1955年的大授衔,其中15人为上将,陈赓.许光达和肖劲光三人还成了大将.而担任过四野第13兵团司令 ...
-
兵力差太多,名将杨勇咬着牙上阵,却给了黄维兵团一个下马威
1948年11月,中央军委命令中原野战军的6个纵队转向蒙城.宿县和固镇.宿县之间,向西抗击黄维的机械化兵团,向南阻击李延年.刘汝明等部,配合华东野战军歼灭黄伯韬兵团. 毛泽东见华野遇上了黄伯韬这个硬对 ...
-
1942年韩先楚与妻子相亲,开口就约法三章,后用一颗枣骗得美人归!
在战场上,韩先楚凭借着出其不意直插腹地的作战风格,获得了旋风司令的美誉.然而,他在生活中直率的作风简直跟他打仗如出一辙.比如他第一次与妻子刘芷见面时,就直接立下了三条规定.1941年,韩先楚抵达延安后 ...
-
日军称为“刑天”的男人——韩增丰,牺牲后日军严令,不得辱遗体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这是<九歌·国殇>里,对古代神话中无头英雄刑天的描述.而抗日战争期间,我军就有一位抗日英雄,被日军大赞"刑天", ...
-
与韩先楚齐名的开国中将,外号“旋风勇将”,日常打扮却像个乞丐
新中国上千位的开国将星,每一位的经历都能谱写一段传奇故事,他们的英雄事迹都能写成一首赞歌,今天来讲述一下这位与"旋风司令"韩先楚齐名的"旋风勇将"罗舜初开国中将 ...
-
开国将领都有什么绰号,林总、韩先楚他们的外号是什么?
在生活中,许多人都有外号,外号代表一个人的做事风格,行为习惯,有俗语:只有起错的名字没有叫做的外号之说,因此有些开国将领因在沙场上的杰出表现,就被起了响亮的外号 . 比如聂帅被毛主席称为当代鲁智深,彭 ...
-
湖北的简称为什么是“鄂”而不是“楚”?
湖北简称为什么是"鄂"而不是"楚",其实是个由来已久的问题,也多次被反复提起. 就在近几年,湖北总商会已经推动把"鄂商"改名为了" ...
-
1971年陈再道任福州军区副司令,韩先楚问是否介意降职?陈如何回答
66岁的辛幼安于心绪激荡中写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词句:53岁的曹阿瞒回首人生往昔,发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感慨. 63岁的陈再道停留在炎热福州 ...
-
韩先楚战前立军令状、彭德怀中途回国求援的第四次战役有多难打?
伟大领袖毛主席有一个特殊的生活习惯,那就是晚上工作,黎明时分休息一会,上午再工作一会,中午必须是雷打不动睡午觉的.熟悉伟人这一特点的人只要不是十万火急的事,谁也不会在中午来叨扰他. 1951年2月20 ...
-
梁兴初和韩先楚,曾是同一位将军的部下,三人的渊源延续到了朝鲜
梁兴初和韩先楚,都是解放军中战功赫赫的名将.不管是在东北战场还是西南战场,乃至后来的抗美援朝,两位将军都有很多传奇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他们的上级领导,是中国的两大名帅:林彪和彭德怀.但是比较鲜为人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