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罗庚家里作出的决定

华罗庚, 数学家,1910 年11 月12 日生于江苏金坛县,中科院数学所首任所长,1955 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 年6 月12 日在访问日本期间逝世。

长江、黄河的源头, 是多个泉涌相汇集,一路奔流终成大江大河。中国计算机事业也有多个“源头”,有科研、教育、工业制造、应用等多方面,其中最早,也最值得记忆的一个源头就在数学家华罗庚的家中。

1950 年3 月16 日, 华罗庚从美国返回北京,许多人都知道他是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是闻名世界的数学大师,但他对中国计算机事业的贡献却鲜为人知。

1951 年1 月,政务院任命华罗庚为筹建中的中科院数学所所长,此时他提出要发展数学的三大方向: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认为计算数学还是空白部门,但是要积极准备,使中国能够跟上国外的发展。

1952 年7 月1 日,郭沫若院长宣布中科院数学所正式成立,华罗庚担任所长,他在全面工作方针的报告中,特别指出了计算数学的任务:

“计算数学是一门在中国被忽视了的科学,但它在整个科学中的地位是不可少的,它是为其他各部门需要冗长计算的科学尽服务功能的一门学问。为了帮助科学中其他部门的发展,我们必须想尽办法来培养和发展它,我们希望在三五年内能有计算数学所需要配备的各种机器,能有善于操纵并了解其结构的人才。”

数学所确立了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协同发展的方针,科学研究的方向已为计算技术研究打开“绿灯”,建立计算机研究组成为重要任务。

走进清华园南门,北行百余步,向西不远就是新林院,紧邻一片老式住宅,有一栋新建的独立平房,水泥瓦,红砖到顶,四开的窗扇显得大气和敞亮,这是清华大学特地为刚从美国回来的华罗庚兴建的“华宅”。华宅南边不远处就是数学所的二层办公楼,华罗庚总是踏着小径往来,从楼下餐厅北边的侧门直接走进办公楼。

1952 年的一个夏日傍晚,太阳落到西山后边,蓝湛湛的天空如同水洗过一般,几丝白云飘浮在头顶,树梢的叶子轻轻摇曳,白天的暑气被阵阵微风缓缓吹走。华宅的窗户没有护栏,邻居种植的玉米和向日葵将要成熟,墨绿的枝叶显现着生机。用过晚餐的华罗庚,不时张望窗外,等候三位来自清华大学的客人。

1952 年春天开始,全国高等院校都在调整布局,清华大学电机系电讯网络研究室属于撤销之列。这个研究室是由清华与邮电部电信科学研究所在1951 年4 月签约合办的,任务是配合电信部门研究网络问题,研究室主任是闵乃大教授,成员有副研究员夏培肃、助教王传英、技术员李开德。

华罗庚回国之后,一直想物色几位专家来运作计算机。当时计算机问世不过几年,要在国内寻找知晓计算机学科发展方向的专业人才,几乎无处下手,只能在留学回国人员中反复寻觅。

变动带来机遇,高校院系调整就给华罗庚带来了难得的机会。华罗庚知道电讯网络研究室调整的消息之后,喜出望外,认定闵乃大等人不光专业对路,还有调动过来的可能性。他马上找到相识已久的闵乃大,直言希望他转到数学所从事计算机研究。

闵乃大和同事夏培肃都是电机系电信专业出身,都有博士学位,也有课题能力,具备开创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条件。闵乃大在德国留学工作十多年,他电信专业造诣深厚,数学分析也有专长,又有实验室经验。夏培肃“二战”后去英国留学,阅读过计算机资料,当即愿意转到计算机专业来。王传英是清华电机系电讯专业50 届毕业生,先被分配到一家工厂负责电话交换机,闵乃大设法将他调回清华。

当时,闵乃大正在写一册专著,这是多年工作的总结,著述和开新课题都是很花费时间的事,他对转行颇为犹豫。夏培肃极力劝说,经过认真思考,三人商定,大家一起转到数学所去搞电子计算机。

回话给华罗庚之后,按照约定日期和时间,三人会齐后来到华宅,没有音乐,没有鞭炮,也没有锣鼓喧天,而他们行进的每一步,都让中国人与计算机更加接近。

闵乃大住在新林院5 号,和华宅相隔五栋住宅,出门抬步就到。

走进华宅,在当年算是很宽敞的客厅里,四周沙发和台柜上摆满图书,书柜里满满当当,翻开的书本杂志展现着主人的忙碌,有华先生自己的藏书,有图书馆的书,也有刚从国外寄来的新书和杂志。在那张因出现在纪录片和新闻照片中而知名的园桌上,摆着苏联数学研究所所长维诺格拉陀夫院士送给他的《选集》、华罗庚后来获奖的俄文本《堆垒素数论》和正在付印的中文版清样。

计算机小组就是在华宅的这间客厅里决定成立的,可惜没有记录日期。

华先生招呼客人坐在宽敞的客厅里,缕缕茶香和咖啡味道飘上房顶。华罗庚说,7 月份清华大学数学系调入北京大学,他从8月开始不再任职清华,全力担负科学院方面的工作。他介绍了数学所的简况和人员,现有专业是纯粹数学、应用数学、力学和理论物理,等他们加入后,就要增添电子计算机。

华罗庚询问了夏培肃和王传英的学历与工作情况,两人表示都愿意一心一意地参与计算机研究。闵乃大要求保留一半时间将网络专著书稿完成,得到华罗庚的认同。一个机遇、一次邀请、一次商谈,事情就确定下来,这个商谈的日子,是中国计算机的一个重要源头,可惜当时他们并没有想到就此开拓了一个轰轰烈烈的事业,日期自然也都没有记录下来。笔者认为,这个日子应当在6 月末7 月初,在院系调整安排前期。7月份,院校调整部署开始实施。

1953年1月3日,中科院数学所计算机组正式开始工作。

1952 年11 月,中科院数学所就电子计算机召开了首次报告会,留下第一个有关计算机启动的工作总结,成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第一个文字记录:

数学所与中科院电子学所筹备处联系,关于以后发展电子计算机部门的工作,将于1953 年起在我所成立电子计算机工作组,主要任务是研究电子计算机的原理和设计,并实验其主要部分。至于实际的制造,由将来的电子学研究所进行。11 月初,在所内曾举行一小规模的报告会,由闵乃大同志报告他所起草的五年工作方向,参加者有本院计划局及电子学研究所的筹备处代表。(《溯源中国计算机》第一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