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安静地倾听世间的喧嚣||夏清
安静地倾听世间的喧嚣
文/ 夏清

踪影主编让我写一篇创作谈,有些为难。
因为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个从事写作的人。
生活中我是一个无趣的人,不喜欢说话,惧怕热闹,甚至有些交际障碍,文字的表达可能是我情绪宣泄的一个出口吧。如果真的要追根求源,可能自己算是一个爱胡思乱想的人吧。
在最无忧的年少时代,在夜深人静的夜晚,本该进入酣眠的年纪却总是灵魂出窍,被一些奇怪的念头搅得不能入睡,而且,还乐此不疲。后来认得字了,也读了一点书,就把自己的“想法”记下来,但也是随记随扔。
刚刚工作的时候,年纪很小,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和周围的人有种格格不入的感觉,很苦闷,就开始写诗,根本不懂,信手涂鸦而已。
好在很快离开了那个地方,但后来辗转到我手上的一张汇款单给我带来了喜悦。那是一张六元的汇款单,——我的第一笔稿费。
也许,梦想的种子就那样不经意间播种下了。
后来,因为工作辛苦,生活繁杂,阅历浅薄,读书甚少等等原因,很多年未能写出像样的东西。好在一直在读书,梦想尚未远离。
2004年,终于有了整段的闲暇时间,便开始追梦的旅程。想象远远比现实来的简单,真正动起笔来,才发觉要写出一篇像样的令自己满意的文章很难。开始,也很纠结,但最后终于想明白了。
我只是喜欢而已。
剔除了功利的想法,真实地和自己的心对话,和文字打交道,这样的过程就变得简单而愉快了。而我的文字也在这样的沉静中有了进步。
2007年,我开通了博客,写的第一句话是:用干净的文字描绘这个世界。这是我对自己文字的要求,因为文字呈现在大众的眼里、哪怕只有一个人读过就不再是我个人的事了。我不奢望自己的文字是一碗营养羹,但最起码是一杯纯净的白开水。
作为一个文字爱好者,我时时警醒自己。
我深知,文字虽然不是刀枪,但它有时候的威力比刀枪还要大,使用不当,不仅伤人,也会伤己。
因为文字是无所不能的。
只有我们的心到不了的地方,我们的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没有文字到不了看不到的地方。
而写出来发表在网络上的文字就不属于写作者了,它属于喜欢和需要它们的人了。文字的品味决定着我们的文字将被什么样的人收留,即使它一直流浪下去,也应该洗净它的双足,让它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圣洁的脚印。作为一个爱好写字的人,最初一定都是怀揣着美好的愿望、神圣而虔诚的心意开始的。只是在强大的现实面前,在渴望发表的欲望诱惑下,在报刊品味高低的胁迫下,在大众欣赏趣味的蛊惑下,不得不一步步开始妥协。妥协是生存之道,迂回是聪明之举,只是不要在妥协中失去自我,在迂回时转晕了方向就好。
很羡慕古人纵情山水灵感所至挥毫泼墨扬长而去的洒脱,在他们的心里没有版权点击等等之忧,他们留在世人眼里的除了高高绾起的发髻和翩翩飞扬的青衫外,还有那份绵绵不绝的高贵和消融于山水自然之中的背影。这是值得我们一直敬仰下去的。
现在是一个书籍泛滥文字哭泣阅读缺失的时代,写作不再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作家已经被拉下了神坛,文字一头栽进现实的泥塘里,踉踉跄跄,晕头转向。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文字的低俗化和市场化,完全撕碎文字神圣感和仪式感的外衣,把写作只当成追逐物欲的手段和工具,当成扬名立万的“造币机器”,那造出来的文字到底有多少价值?
一个人在自己的文字面前,可以掩藏起自己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真实的一切,包括自己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家庭、所在地等等,但我们掩盖不掉自己内心隐秘的气息,无论躲藏多深、掩饰的多么巧妙,我们的气质特质、审美情趣、道德品质、格调高低还是会从我们的文字里散发出来的。所以,我们应该对自己写出来的字负责,尤其是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更要对自己的文字负责。
读到过一句话:文学,它在天性上就不是流星,它是恒星。
虽然能成为恒星的只是少数,那么,即使做流星也应该优雅地陨落。
现在,文字似乎已经失去了我们为它净手焚香的神圣的、令人瞻仰的地位,但面对文字的时候心中保留一份庄重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想起林徽因改名的故事,她的原名为林徽音,出自《诗经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但是,她长大后,为了避免和当时一位男性作家林微音相混,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林徽因。她说:我并不担心别人把我的东西当成他的,我只害怕人们把他的东西当成我的。
我很欣赏和敬佩她的骄傲。
虽然为文者的才情有高低上下之分,但若能拥有一份这样精神上的傲气与自信,也就不枉与文字结缘一场了吧。
也许,我的文字很难有大的进步;也许,因为种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我会停止写下去。但是,只要我在写,我就会坚持属于自己的那份“坚持”,守护它,不被时间和流俗围剿掉。
我会把自己的文字当成自己的孩子,无论何时何地,希望它都拥有专属于它的遗传密码。
喜欢抬头望天,虽然似乎什么也看不见,但我知道天空它每时每刻都像镜子一样照耀着大地,包容着世间的一切。
我对自己说,让心安静些,再安静些,安静地倾听世间的喧嚣,倾听世间的喧嚣在文字上的回声……
2011-4-18
编者荷影:
再次看到这篇文章,感到非常亲切,因为她勾起了我那一段美好的回忆。夏清在本文的开头说:踪影主编让我写一篇创作谈,有些为难。
我真的记不清了,原来这篇对于写作有着如此独到见解,以及对于文字的尊崇与敬畏的精彩文章,是应我之约而写。那时的“一起写网(17xie.com)”是何等的热闹!文学赛事不断,电子刊物纷呈。夏清、鹰城子、老榆树、翰墨诗林等,我们一起创办《嵩山风》(月刊共出刊18期),且每一期都会被网站从几十份期刊中,评选为特优期刊。鹰城子也是刊物的文学评论员,他很是勤奋,对文章又独到的见解和敏感的触觉。每月一期的刊物,他都会挑选精彩的文章写一两篇甚至更多的评论。那是我们几个人为期刊《嵩山风》奉献精力和才智的一段岁月,好怀念那段时光。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