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大名鼎鼎的芝加哥经济学派(Chicago School of Economics) ,必须多说两句。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学界(包括媒体和政界)之中响当当的一支力量,特指源自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群经济学者的学术理念。其著名成员早期包括富兰克·奈特、亨利·赛门斯(Henry Simons)等,后期(鼎盛时期)包括诺贝尔奖获奖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斯蒂格勒、罗纳德·科斯等等。他们的主要观点如下:---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能力;---认为市场竞争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认为企业自身的效率才是决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的基本因素;
推而广之,如果这种外力大到足够可以产生足够大的影响力,那么规律就产生了。同理。来自政府或者某个组织对于经济行为的控制大到一定程度,那么必然会产生不容忽视的作用。至于这种作用是好是坏,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者坏可以回答的。不如前苏联的计划经济政策,后面三十五年的失控并不能代表前面三十五年的无效,此一时彼一时是也。所以一昧的报以贬义评价,乃至断章取义的举例说明,其实并不可取。其次,经济和政治永远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就像克林顿在竞选总统时候的名言一样“It's The Economy, Stupid!”,这两者向来是相依为命的,所以在分析任何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经济学现象时,脱离政治谈经济,总是显得有点图样图森破。比如在分析当今非洲的经济困境,市场效率低下,缺乏经济活力,如果仅仅把它归咎为当地的经济体制落后,地方政府干预过多等等表象,而忽略万万不该忽略的历史因素以及以五大流氓为首的降维打击,这样研究得出来的结果未免有点坐井观天,掩耳盗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