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质平平的曾国藩,如何通过写日记成为“完人”?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是中国近代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不仅是晚清的四大中兴名称之首,上马能安邦,下马能治国,还是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曾国藩被誉为立功、立言、立德的卓越 “完人”,他给家人写信汇集而成的《曾国藩家书》,至今还被还多人作为修身和教育孩子的德育教材。

但是,曾国藩是否从小就是出类拔萃,骨骼清奇,一看就是千年罕见的好苗子呢?
我们来看看曾国藩的早年事迹。
曾国藩以文臣入仕途,但他的科举之路却毫不出彩,甚至是差等生的代表,其父亲曾麟书考了十七次,40多岁连个秀才都没考上,而曾国藩自己也连考了七届名落孙山,跟《儒林外史》里没中举之前的范进一样,父子两双双成为当地的笑柄。
曾国藩在28岁那年终于中了进士,但却排在了末尾,赐同进士出身,同科进士中名次排在倒数。
但在中进士后的十年,曾国藩在仕途却如火箭般的蹿升,十年时间,就做到礼部侍郎,正二品的高官,这创造了当时升官之快的记录。
曾国藩的“笨”是当时的名人所公认的,左宗棠说他“欠才略”,李鸿章说他“儒缓”即反应很慢,梁启超说他“当时诸贤杰中最为钝拙”。曾国藩自己也认为自己很笨,所以一向主张“结硬寨,打呆仗”。
特别要说明的是,曾国藩只是出生于一个家境还算殷富的小地主家庭,祖上已经500年没人做过官,中过举了,可以说是毫无背景也没什么优良遗传基因。 一个资质平平,没有背景的农家子弟,为何能如此快升官?
史学家得出的结论是:曾国藩有着远远超过常人的自律,用成为圣人的标准来督促自己修身,而写日记就是他在自我修炼过程中最重要的方法。
曾国藩初到京城时候,浓厚的湖南湘潭口音,愚笨的性格很不讨人喜欢,甚至被歧视,怎么办?

你一个普通农家子弟,又毫无背景,又有这么多缺点,受排挤很正常。曾国藩很快就想通了:既然改变不了别人,我就改变自己。
人的性格一旦定型就很难改变,尤其已经三十多的人了,又做了官,受的诱惑也多,能坚持下去吗?人们往往会昨天下决心发誓要做到怎么样,第二天就忘记了,这是很正常的。
但曾国藩做到了,怎么做到的呢?就是每天坚持写日记。
曾国藩每天把自己的行为和思想,用日记记录下来,并不停的反思,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我们来看看他刚做官时的几篇日记:
心浮不能读书....
又虚度一日,浩叹而已。
在这些日记里,充满着责备自己的言语,这是在时刻反省自己,规范自己。有一次,他去一个朋友家拜访,看到朋友的小妾长的漂亮,多看了几眼。回家之后,曾国藩就写了日记,责备自己“大不敬,耻心尽丧,更问其他?”意思是,自己连羞耻心都没了,还能有什么出息?
为了用写日记来达到修炼自己的目的,曾国藩的日记可不是随便记流水账。
首先,曾国藩写日记用恭楷,即正楷书写。我们现在即便写日记,也是草草书写,很少有人写正楷。所以,我们能想象到曾国藩用毛笔写正楷记日记的时,用心之真实,态度之端庄。
所以我们要写日记,是不是也先把态度端正一下?
其次,曾国藩写日记,很注重细节。在写之前,他先回忆一天的自己的作为,然后反思自己在哪些小事,细节上没做好,很郑重的把这件事情记下来,并进行理性思考,如果自己做错了,就写下以后要怎么改正。
甚至,曾国藩在与人聊天之后,他也会在日记里写下今天自己说了什么不当的话,责备自己“虚伪”,或者“浮夸”等毛病。
在曾国藩的日记里,我们能看到,这是一个立志成圣的人,在时刻和自己的自然人本性在搏杀,坚决的扼制自己认为是不好的事情。正是在这种要求自己事事做到完美的态度和精神,赢得了大多数人的尊重,也得到了皇帝的赏识,这是他官场前十年火箭般蹿升的原因。
立志和坚持,对一个人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能力发挥多少,也与对自己的要求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如果你是孩子,那就从小养一个好习惯,如果您是大人,我想培养一个自律的好习惯,并且坚持,那也不晚。
附:曾国藩早年修身十三条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片刻,来复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五、读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欲、节劳、节饮食。)
九、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身过、心过、口过,皆一一记出,终身不间断。)
十、日知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十一、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二、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
十三、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