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历了很多第一次

首发于2020年5月
大家好,总是取不好标题的灵姗同学来了。
最近一年,我尝试了很多不一样的事情,包括第一次录视频课,第一次写书,第一次跨境转账。
对于“舒适区”这个概念,又有了新的理解。
过去我们经常看到的关于舒适区的图是这张图,包括舒适区,拉伸区和恐慌区。
但这么去划分的话,就会带来不少问题,比如说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媒体一直在鼓吹的,年轻人要学会迈出舒适区。
每次看到这个说法我都会内心OS,天呐,别误人子弟了。
我更倾向于把这个区域这么划分,慵懒区,擅长区,拉伸区,恐慌区。
这也是我今天这篇文章想说的,“待在舒适区”这件事情,应该被重新定义。
可以看到,舒适区被我重新分为了两块,一块是慵懒区,一块是擅长区。
我们先从擅长区开始说起。
我遇到过不少朋友,总是喜欢在尝试新事情。东边挖个坑,过两天又在西边挖了个坑。
结果就是所有的坑都只浅浅地挖了几厘米,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深耕领域。
人是有优势基因的。如果一件事情你做的总是比身边的人好,他的进展总是比你想象中快很多,那就是你的优势所在。
就比如灵姗同学是一个擅长总结知识的人,我写学习方法的文章,可以轻松的在知乎收获破千赞。
别人用来制作读书笔记的思维导图,也能轻松的被我迁移到考试复习和知识管理的领域。
看完这7个技巧,你会发现思维导图实在好用!
过去七八年我参加的那些考试,基本上都只是十几天的复习时间,但最后的成绩都超乎所有人的意料。
但是,如果让我写关于故事类的文章,那我抓耳挠腮一个星期也憋不出一篇故事来。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想尝试写故事,希望写出更有意思的文章。最后发现,我写的故事一点都不精彩,自己都读不下去。
然后我就跟小星吐槽,跟他讨论写故事的方法。结果,再次被打击到了。
一直被我嘲笑写不好文章的小星,能在几个小时的时间迅速写出几千字结构完整,内容精彩的小说。
这时我才反应起来,小星是个小学时就获得过华人少年作文比赛一等奖,各种春雷杯奖状的少年。
他只是写不了我常写的这类干货文章而已,故事类文章才是他的优势基因。
在优势基因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构建起自己的擅长区。并且在这个区域内不断深耕,让它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而不是一味的去摆脱自己目前擅长的事情,尝试新的领域。
小时候,老师和家长总是会告诉我们一个理论,叫做“木桶理论”,告诉我们别偏科,要补短板。
这在学生时期的时候是没问题的,因为考试不只考一个你擅长的科目,而是语数外理化生全都要考。
这个观念从小就深入人心,以至于我们毕业之后,还会停留在学生时期的想法当中,其实情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出学生时代之后,你的职业方向,你会在什么方向取得成就,能赚多少钱,是由你的“长板”,也就是擅长区决定的。
不是要逼迫自己在不擅长的领域内拼尽全力,而是更应该像一棵树。
在自己的擅长区里将根扎得更深,脚站得更稳,挂果能力才能越强。
其实,我们要迈出的其实不是舒适区中的擅长区,而是慵懒区。
我就是一个很喜欢待在慵懒区的人,因为在里边,我能清楚的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不用担心突发事件或不确定的影响。
“怂”这件事,在我身边的朋友里没人比得过我。找领导前需要做几分钟的心理建设,给10086打电话声音还会颤一颤。
我宁愿在家里与朋友语音打一下午的游戏,也不愿意出去和朋友约一顿饭。
我可以在电脑上飞速打出3000字不卡壳,面对镜头却连一句“大家好”都说不出来。
什么是慵懒区?就是那个你待在里面会越来越慵懒,不想动弹,不想面对改变,甚至越呆越焦虑的区域。
比如我的一个朋友,他在某家国企做数据分析的工作,每天都在吐槽公司工作效率低,工资太少,但他又不敢离开。
他擅长用python,数据分析工作其实是他的擅长区,然而这家国企的工作是他的慵懒区,他呆的很舒服,舒服到尽管有不如意也不想离开。
甚至慢慢丧失自己数据分析的技能,就像“温水煮青蛙”,在他的工作环境下,用好excel足以处理好所有数据了,python的技能也不想去提升。
上次见他,我问最近是不是还考虑换工作,他会下意识的逃避问题,告诉我说,现在外面没有合适的工作,其实最近公司也挺好的。
在慵懒区里,尽管现状我们不太满意,但是出于对未来的恐惧,出于自己的拖延,总是不想去迈出第一步。
从逻辑心理学来看,舒适区是一个自我的安全空间,由四面墙构成:固定的环境、固定的思路、固定的形象、固定的模式。
我在两年多之前,就有过做视频的想法,因为可以传达更多的信息,也更受人欢迎。
然而,两年的时间过去,我还是待在自己的慵懒区,文字写作里面。
但可怕的问题是,“慵懒区”并不会让自己感到真正长久地慵懒,反而会让人渐渐开始迷茫和无助,甚至陷入焦虑的状态。
写了很多的文章之后,纯文字的形式也越来越让我觉得“差点意思”。
所以,我把自己重新梳理,去年做了思维导图在线课程,今年开始着手写书。未来等书稿成形,估计会再次捡起视频创作。
这些都是我过去不敢去做事情。所以刚开始迈出第一步的时候,我就像一只冬眠了很久的小动物,被突然拽出树洞,难受,不喜欢,拒绝。
但是跌跌撞撞走了两步之后,发现树洞外的世界也很精彩。
我们不想迈出慵懒区无非就是因为这两个原因,一个是懒惰,一个是害怕失败。懒惰和拖延其实更是害怕尝试之后会失败的借口。
有的人会觉得,设定一个高目标,会督促自己更好地行动。

其实并不是,在初始尝试的时候,最需要做的是“调低自己的预期”。
就像刚开始跑步的人,上来就强迫自己一天跑5公里,第二天肯定就摊在床上起不来了,如果开始跑1公里,慢慢加码到5公里,才能长久坚持下去。
先设定一个只要去做就不太可能失败的目标,然后朝着这个目标前进,成功之后的满足感,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动力。
当然,也要有面对失败的坦然。小时候学骑自行车,不摔两次学不会,迈出舒适区尝试新事物,经历两次失败也是很正常的。
在前几天我的第一次思维导图直播的时候,尽管已经调试过设备,当天还是出了问题,当时急的我大脑一片空白,非常羞愧。
但是如果说下一次直播,我还是会勇敢去做,只是下次我会准备的更周全,完成的更好。
 
与其每天跟自己拧巴着较劲,想做但是却不敢做,不如下定决心开始,哪怕最开始的时候摔倒两次也没关系。

 

回到这张图。
我想用两句话来总结一下:“对于擅长区,要深耕扩大”,“对于慵懒区,要不怕失败”。
不能以偏概全地说“迈出舒适区”是对或者错,而是要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
接受这个新观点,其实本来也是一个“迈出舒适区”的尝试。
以上灵姗同学的经历,如果对你有帮助,记得帮灵姗同学点个赞呀。

P.S.灵姗的每次更新是周一和周四的下午不想错过记得星标我,下次见

 来,看完这篇再走 
无聊时必看,强烈安利这本小黄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