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表白从哪一个字开始?
走过的路,读过的书,苟且过的生活,
都记在这里。

「配图:大理云 @开哥随手拍」

烟花三月下扬州,已经进入三月,有几个人能够说走就走?
不如面向春风去表白。
没有表白的对象,就说给自己听。
1/ 畅想未来
我对未来的世界没那么多高大尚的畅想。
我想的很简单,不论未来的世界怎样发达,如何智能,我真心希望还是有情有义有爱心和温度的人,来掌控和主宰这个世界,而不是机器。
那时候,所有高智能的工具都能更好的为人服务,而不是相反。
人们因此拥有更多时间来互相问候,坐在一起喝茶、谈心、读书、学习,而不是如今这个过度期一样,被手机俘虏,都成为手机的奴隶。
如果未来的世界进化到人都没有丝毫人情与人性,这个世界再怎么发达,也都不是人的世界。
但愿不论如何,未来的世界还是人的世界。
2/ 最遥远的距离
生和死之间的距离最遥远。
这个距离遥远到任何人、任何工具和任何方法都无法测量。
生,不是起点,死,也不是终点。
生死之间就像一条直线,没有人能够证明起点在哪里,终点又在哪里。
有时候,这条线上每一个点都有可能是起点和终点,谁都无法预料这个点在直线的哪一个位置。
生和死之间的距离,遥远到即便我们死了,也无法确定能不能追得上先我们一步而离开的人。
这个距离让人绝望,因为死去的人,我们无论如何都再也赶不上他前进的步伐。
这个距离也让人欣喜,因为死去的人,无论距离我们多么遥远,他都会在路上等着你。

3/ 关于格言的记忆
说实话,我真不知道“格言”到底应该怎么理解,也一直弄不明白名言、格言、俗语、警句这么多乱七八糟的概念。
在我理解范围,我觉得那些回味无穷,能给人很好启发和触动的话就是格言吧,甚至有时候我还望文生义的想——有格调有格局的语言,才配称作格言。
对我影响最大的一句话,是小时候在老家里经常听叔伯婶子大娘们经常说起的一句:
老天爷饿不死睁眼的家雀儿。
在老家方言中,雀不读“却”这个音,而是发“巧”这个音。
家雀儿,就是麻雀,当年在老家随处可见的一种鸟儿。据说生命力和繁殖力都极强。遗憾的是,这种曾经被无辜标签为“四害”之一的鸟类,现在越来越少了,据说跟化肥农药的普遍使用有直接关系,当然也跟老家自然环境日渐恶化有直接关系。
在老家的方言中,这句话所蕴含的是父老乡亲们坚守的一个朴素道理——只要不懒惰,谁都饿不死。
过日子,过得就是一个勤字。
父亲母亲也经常跟我和妹妹们说起这句话,当年并未领会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只是觉得这句话好有道理,到底是什么道理,并不特别清晰。
父亲母亲一生勤劳,如今年过古稀的父母依然健健康康的生活在老家,每天守着他们守了一生的黑土地,四季劳作,春播秋收。
他们还依然相信那句曾经经常说给我们听的话:
老天爷饿不死睁眼的家雀儿。
人到中年,终于更加深刻的领会了这句话的含义——勤奋,自强,自力,才能过好自己的日子。
只要健康的活着,生活总会往高处去往远处去。

4/ 幸福与幸福感
幸福不幸福取决于脑子,而不是取决于票子。
一个人对幸福的认知,决定他幸福指数高低。幸福感高的人,即便粗茶淡饭也有粗茶淡饭的幸福;幸福感低的人,即便每顿都是山珍海味也未必有多少幸福的感觉。
建议朋友们读一读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仔细体会一下小龙女与她师姐李莫愁的人生态度,就大概了解了我要表达的意思。
幸福感,只是内心的一种感觉。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感觉,哪里有什么固定的标准。
5/ 朋友圈
偶尔会回看自己三年前的朋友圈,对照朋友圈曾经记录下来的心情,发现自己或多或少还是有些改变,至少自己发在朋友圈的内容和发布频率,都变了。
我知道,这是因为自己的心态和认知都有了改变。
当然,这与快乐悲伤无关。
三年前,在朋友圈中几乎是一种无节制的表达,不论想到的、梦到的,不论是歌唱还是吐槽……都会随手发布在朋友圈里,根本没有想到“朋友”会怎么想,更没有站在朋友的立场上去想一想,这样在朋友圈的随意表达,到底得体不得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在朋友圈的表达变得谨慎而又节制。
朋友圈,毕竟关联着朋友。
表达的内容圈内朋友看得见,朋友会有怎样的观感提醒我发布朋友圈时候要多想一想,这样的表达到底合适不合适,还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
这样一想,原本的吐槽很可能就会变成更加理性的分析和探讨,这对自己和朋友都有好处。想来,这样做,也让自己的朋友圈变得越来越有价值。
我是大唐李白铁杆粉丝,至今为止已经走过50多座李白曾经走过的城市,目标是有生之年走遍李白曾经走过的地方。
因为这样的原因,我发布在朋友圈的关于李白的思考,内容上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也算三年来,自己一个对李白认知上的改变吧。
我个人认为,快乐与否,与年纪无关,更与时间的流逝无关。快乐只是一种心态。
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充满期待,努力做好自己喜欢做的每一件小事,比如认真发布一条朋友圈信息,对我来说,都是快乐的事。
三年前,三年后,都没有什么不同。

6/ 无知永远不是作恶的理由
一个人可怕不可怕,只是外人的评价,自己很难评价自己到底可怕不可怕。
无知的人,在优越感爆棚的人眼中,应该是很可怕的。
有时候一些人因为这种优越感,很多人会被他们归为无知的行列。其实,某种角度来讲,这种优越感恰好也是无知的表现。
知道得越多,一个人的认知能力相应会更强一些,因此会对自己有更清晰准确的评价,也会对自己一言一行有相应约束。这样的人往往会成为别人眼中比较有教养的人。
从这个层面来说,知道的越多,确实会有更多优势。
至于谈到可怕,仔细想一想,近乎无稽之谈。
在一个认知能力很强大的人面前,没有什么是可怕的。
我相信,人性本善。这与一个人无知还是知道太多都没有关系。
有时候,所谓无知,更多来自那些自以为优越于他人的人的一种偏见。
在一个心存善意的人心里眼里,人性美好,人生美好,世界风轻云淡。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