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和人约会,却被放了鸽子,失望之余写下这首“吐槽诗”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 ◆ ◆

来源 | 《唐诗三百首》
文 | 也可自话
图片来源 | 网络

◆ ◆ ◆

《唐诗三百首》018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唐·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①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②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③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④

01

题解

和之前讲的两首孟浩然诗一样,这首诗也作于其隐居襄阳之时,为什么老孟诗的背景总是在隐居襄阳呢,因为他(几乎)一生布衣,除了在老家隐居也没啥事儿可干。

开个玩笑。

诗题中业师,是指一个名业的和尚,师是尊称。为什么一定是和尚而不是俗人呢,因为“山房”就是“山寺”之意,业师是山中寺庙的主人,自然不能是俗人。

丁大,是孟浩然的朋友,在家行大,据王安石考证,在《唐百家诗选》中他特意注明了“丁大即丁凤进士”,王荆公的说法应该是合理的,因为孟浩然另有诗《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说明丁大名凤,与王安石的说法互证。

之前两首诗中“张五”、“辛大”都有争议,今儿终于可以拍板了,丁大就是丁凤,没有异议。

搞明白了这些之后,从诗题就可以看出孟浩然讲了一件什么事:他住在业师的庙里,跟朋友丁大约好了今晚上要一起玩儿,结果丁大是个鸽子变的,孟浩然心中“不爽”,就写了这首诗记事,将来好找丁大算账。

02

注释

① 壑:山谷;倏:忽然;暝:幽暗。

② 风泉:风吹过泉水的声音,指风声和泉声共鸣。

满清听:满耳朵都是清脆的声音。

③ 烟鸟:暮霭中的归鸟。

④ 之子:这个人,指丁大。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萝径:悬垂着女萝的山径。

03

赏析

前面说了,创作背景是作者等待朋友丁大,却被丁大鸽了,诗人只好苦苦相待,诗眼自然就落在一个“待”字上。全诗共8句,看似前六句都在写景,只有最后两句是写等待,其实不然,前六句融情于景,通过景物和时间的变化,来表达内心对友人不至的焦急等待。

老孟毕竟是唐朝山水田园诗的半壁江山,这种创作手法,才符合孟浩然的风格。

我们来看,孟浩然焦急的等待之情,是怎样融入美景中的: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从日暮到夜静,只用一个“倏”字,表明已经等待了很久很久,内心的焦急,就从这时间的流逝中,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了,诗人的心境,恐怕也和这蒙蒙夜色一样,有些灰暗。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时间还在流逝,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四周变得更加静谧,他听到风声和泉声共鸣,满耳的自然之音,如果是在平时,恰巧是让人平静下来的动人音乐,可如果经历过等待的人都知道,在焦急等待的时候,任何声音都会让人的心情愈加不能平静。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忙了一天的樵夫,飞了一天的鸟儿,都收工了,回家休息了,前一个“尽”、后一个“定”,写的正是入夜后,万物皆归的景象。而丁大兄弟,竟然还没有来,还没有来!诗人心中的焦躁已经按捺不住了,怎么办呢?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诗人带着期望,抱着琴走上布满了女萝的山路,也许丁大正在路上呢?这样我就可以早一分钟见到他啦!然而,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孟浩然并没有见到丁大,他驻足在原地,痴痴地望着丁大来的方向,等待,远望,怅然若失。

一个“孤”字,把诗人等待朋友,而朋友不至的失落孤寂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后一个“侯”字,我们脑补一下,他抱着一把琴,孤零零地站在山路中驻足等候,内心虽然焦躁不安,却一点也没有怨愤,是不是颇有几分儒雅?

我们读整首诗,作者等待丁大,经历了日落山空、月亮初升、风泉共鸣、万物归巢,全都是诗人在等待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抱琴候知音,怎奈知音是鸽子,那年头又不能打电话,为什么被鸽了连个原因都不知道,诗人心中的苦涩,全在这情景的描写中,自然流露。

有人把理解这首诗的重点放在写景上,山水万物,清丽自然,如果没有最后两句,尚可如此理解,然正是因为有了最后两句,才表明了孟浩然等待的焦急之情,才能读出暗藏在景物中的人,诗题中的“待丁大不至”才跃然纸上,否则,那不是离题了吗?

离题作文,写得再好也是0分。

————  / END /  ————

推荐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