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解决问题的三种境界
遇到问题了怎么办?当然是去解决问题。
怎么解决问题呢?当然是先分析问题,然后找到关键变量,最后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直到问题被解决。
分析问题的方法有很多,有针对特定领域问题的思维框架。
比如各种商业逻辑,还有咨询公司里的各种矩阵和模型。
在比如运营里常用的漏斗模型,电商里常用的销售额=流量*转化率*客单价。
还有应用范围很广的分析方法论,比如丰田的5W方法,通过5个why,不断的问问题,直到找到最关键的点。
找到了问题以后,就是制定计划,制定计划又有很多方法论,比如smart原则(S=Specific、M=Measurable、A=Attainable、R=Relevant、T=Time-bound),目标要具体,可衡量,可达到,相关联,有截止日期。
制定好了计划还得有执行的方法论,比如著名的戴明循环PDCA循环,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处理,来把一个计划落到实处。
落地和执行以后,总得复盘吧?复盘的方法又来了,比如著名的联想复盘体系。
只要遇到问题,这个世界有太多方法给你准备,让你去找到解决方案。
因为遇到问题是常态,自然解决问题也成为了刚需。
但是当一个人遇到问题多了以后,就会多想一层,怎么样才能让问题变得少一些呢?
于是出现了另一种思维,也出现了另一种方法论。
思维叫做上游思维,方法论叫做用制度避免问题的发生。
《决断力》的作者希斯兄弟最近出的那本书,就叫《上游思维》,讲的也是这个逻辑,与其你在下游看到一个孩子落水,救一个,看到一个再救一个。
不如你去上游看一看,到底是哪个缺德的人往水里扔孩子?
上游思维,就是去问题发生之前,去问题之上找原因,然后去避免这个问题的发生。
怎么去避免,当然是靠制度,靠流程,靠一整套机制。
所以如何从更大格局看问题,从而避免问题的思维,就会显得更加珍贵,系统性的思维背后是一个设计师,他默默的用一套设计,一套规则去规避了问题的发生。
那么是不是制度就是最高级的方法了呢?
当然不是,最高级的方法是系统,是生态,是“让子弹飞一会儿!”
三流的智者,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很厉害。
二流的智者,通过设计制度避免问题,或者能够自动的解决问题,让问题不再发生,或者发生了也找不到你。
一流的智者,能够通过系统的设置,去控制问题的发生,他们能让问题和解决问题自然而然的发生,都在生态里自己演化完成,并且能够用问题去解决问题。
什么意思呢?就是当你塑造了一个完美的生态以后,就算出现了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好问题。
这是一个比较科幻的境界,你去创造问题本身,是为了更高层次的问题服务的。
就像教育一样,李希贵校长说过,教育学归根结底是关系学,而他们去定义问题,去穿创造系统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关系学这个课题。
孩子在学校交不到朋友怎么办?这是一个问题。
设定一个制度,每个人每天必须帮助一个人,是通过制度去解决问题。
但是系统呢?那就是在整个学校的关系里,塑造一整套环境,让关系自然而然的发生,让孩子的这个问题不是问题。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解决问题当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怎么系统的看待这个问题,从而能把问题变成课题。
然后,塑造一个系统,让问题去帮你解决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