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沈阳工人村
2016.08.17 思乡曲

梦回沈阳工人村
魂萦旧梦喜重温,
十岁迁居工人村。
红墙灰瓦皆三层,
铁西广大布楼群。
新居所在廿六栋,
环境清新感安淳。
里院宽阔绿篱密,
榆杨参天掩臭椿。
吊环秋千单双杠,
吸引常人来健身。
转学先至启工二,
六一戴上红领巾;
父母殊赏罐头买,
凤梨饱尝甜津津。
重工二校刚建成,
全班进出新校门。
老师教养似慈母,
同学亲密难离分:
臭水沟旁拣废铁,
泡子捉蛙装满盆。
换钱买台矿石机,
再买足球皆乐欣。
伙伴争相故事讲,
小人书店常踞蹲。
滑翔机场看飞行,
飞跑直奔艳粉屯。
劳动公园演杂技,
齐钻围障往里奔。
广场公园放电影,
从未错过看入神。
齐挖鼠洞打麻雀,
弄得它们难藏身。
打死苍蝇装盒里,
交给学校号令遵。
招会伙伴挖野菜,
野地里面尝"甜根"。
成立公社办食堂,
家家户户不爨薪。
大锅饭菜集中做,
全楼同炊似所亲。
度荒淘得代食品,
半夜挑灯来均分。
区长厂长不特殊,
同甘共苦敬芳邻。
棵棵榆树皮剥净,
株株杨树叶无存,
皆被居民充饥腹,
人遇灾荒树伤魂。
节衣缩食家长苦,
顽童难体日贫辛。
男童打嘎玩碰拐,
女孩跳房蹦皮筋。
天暖围城捉迷藏,
日寒溜冰堆雪人。
书包里藏玻璃球,
啪叽装兜不离身。
左邻右舍相互助,
外出经常不锁门。
三弟相随隔壁童,
傍晚走失急煞人。
两人未足四岁龄,
幸得工厂门卫询;
师傅淳良赐膳宿,
派出所里电话闻;
越早接回两家喜,
馈谢婉拒品真纯。
我学骑车在广场,
摩电车道步后尘。
不知危险骑得快,
一气骑到大东门。
升入初中上学远,
同学结伴感幽欣。
三载同行度寒暑,
肇工街面脚印存。
四十六年离故土,
老夫已成外乡人。
少时情景常浮现,
屡次梦回工人村。
(作于2011.12.08)

沈阳工人村


沈阳工人村
根据"沈阳工人村生活馆"史料记载,1952年9月23日,"工人村"建设工程开工。当年的副市长焦若愚在"开工典礼"上说道:随着生产的发展,今后将有更多的"工人村"出现。当天,7000多名建筑工人联名给毛主席写信,誓言"盖好工人村"、"让咱们的阶级兄弟早一天搬进去",决心在保证工程质量前提下,提前完成任务。那时,"工人村"建筑工地流行一首歌曲,歌中唱道:"和平花朵遍地开,座座楼房盖起来,昨天还是荒野草地,几天就让他楼成排。"歌声中,建筑工地上"劳动竞赛"场面热火朝天。1952年12月,经过仅仅两个半月的艰苦奋战,工人村一期工程宣告竣工,建筑面积达10.8408万平方米的79栋大楼、3396间家属宿舍和独身宿舍拔地而起,创造了当年沈阳建筑史上的奇迹。 此后,从1952年到1957年,又陆续建造了64栋大楼。至此,"工人村"共计143栋大楼,形成5个建筑群。这些住宅大楼,清一色的红砖砌筑、起脊灰瓦闷顶、楼高三层,房檐之下饰有三层叠涩线条,楼门上有回纹、券顶装饰。每栋楼层一般均有3个房门,正中房间为"三阳"式,正中为卫生间、厨房,左、右为卧室,左侧卧室还有一小间储存室;左、右卧室均有双开门,门外为两端立柱的小阳台。工人村的房间内,有自来水、下水、煤气、暖气、厕所。"工人村"按照前苏联标准设计建造,形成占地面积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的苏式风格建筑群。工人村建筑规划是解放后沈阳市第一个完整的城市建设规划,城市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物之间留有充足的绿化地带、景点。中小学校、幼儿园、百货、副食商店、饭店、照相馆、卫生院、粮站、邮电支局、储蓄所等基础服务设施完善。当时人们形容工人村是"高楼平地起,条条柏油路;路旁柳成荫,庭院花姿俏"。工人村建成后,有轨电车延伸到工人村,又新开辟204路公共汽车,交通非常方便。铁西工人村的建筑闻名全国,它不仅标志着沈阳市职工住宅水平的提高,更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工人阶级的关怀,使获得解放、当家作主人的广大工人群众深切体会到新社会的温暖和新生活的幸福。工人村的兴建引起国内外各方面人士的关注,成为沈阳市长期接待外国人的窗口,到90年代初,共接待了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人参观。

沈阳铁西工人村26栋--我少时曾经居住了七年的楼房(一层拐角那间是我家的卧室,左边第二间是厨房。如今卧室变成小超市了。南窗已被改为门)这是三弟所摄。

沈阳铁西工人村26栋院内(三弟所拍)

那时卧室内的摆设

那时的厨房

沈阳工人村幼儿园
1966年时的沈阳
那时候的沈阳南站

那时候的沈阳南站

1962年,周总理在沈阳站迎接朝鲜代表团

那时候的中山广场(1969年改建后更名为红旗广场,广场中央建起了塑像群,后来又改回原来名称)

那时候的沈阳摩电车(有轨电车),买回数车票四分钱,从工人村南边的十四路至大东门随便乘坐

那时候的沈阳北站,距离北市场很近

那时候大街旁没有商业广告,只有这样的宣传画

1965年7月,刘少奇陪同缅甸总统奈温访问沈阳,途经中街。

那时候常到离家不远的劳动公园看露天电影

那时候的沈阳铁西兴华大街。沈阳的各条大马路从来不塞车

那时候的艳粉屯(现在的艳粉街),附近是滑翔机场

那时候街头常见锯锅锯碗锯大缸,不像现在这样坏了就扔掉买新的

那时候的铁西卫工街排水明渠(俗称臭水沟)

那时候的沈阳铁西百货商店

那时候各家冬天都离不开酸菜缸、咸菜坛子,过冬买不到新鲜蔬菜

那时候的沈阳冶炼厂大烟囱,是沈阳市最高的建筑

那时候的沈阳铁西劳动公园,公园里常放露天电影,还有马戏团来演出

和平电影院(后来的和平影剧院、和平大戏院)

那时候的沈阳和平影剧院(后来的和平大戏院)

那时候毎到星期日,到隔壁建明家听广播的相声大会节目,就是用这样的“北京牌”收音机。

那时候的沈阳南五马路两洞桥

那时候买粮食和食用油,需要拿粮食购买证,到指定的粮油供应站购买。居民吃的细粮、粗粮和食用油每月是定量的。
(工人村第一粮店成立于1953年)

工人村大合社是工人村消费合作社的简称,建于1953年。1956年改为工人村副食品商店,1985年改为工人村副食品商场。

那时候的口号是“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

那时候的和平副食商场,俗称"圈楼"。李素文曾经在这里当售货员

李素文一一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典范

那时候的和平副食商场,俗称"圈楼"。

那时候的和平副食商场,俗称"圈楼"(九十年代拍摄)

那时候的街头邮筒都是这样式的

国营724工厂所在地的文官屯

毛主席的好工人一一尉凤英

那时候的沈阳马路湾新华书店。1965年搬家到此附近后,我常到这里看书、买书

那时候冬天我们爱玩打冰嘠

那时候太原街有个干鲜果品商店

那时候商店里面的柜台都是这样式的,柜台里的商品都有价签,明码实价不能侃价

那时候我们崇敬的英雄人物还有向秀丽、徐学惠、安业民、欧阳海、王杰⋯⋯

邢时候我们玩自己做的轱辘圈

五十年代初期的沈阳铁西工人村。那时管这样的公交车叫“帕司车”,管这样的卡车叫“大板车”

那时候的沈阳大东消防队的望火樓,是大东区的最高建筑

六十年代我们都喜欢学习自制矿石收音机

那时候的马路交通路口都很顺畅

那时候我们也爱吃爆米花,却很少买了吃

那时候开展的“除四害、讲卫生”运动,小学生都有打苍蝇、老鼠的任务

那时候的中华路

我们小学用的语文课本

上小学五年级开始订阅中国少年报。每期都有熟悉的动脑筋爷爷、知心姐姐和小虎子

那时候我们男生都爱玩搧"啪叽"

那时候常看到街边吹糖人,偶尔才能买一个

那时候我学骑自行车也是这样式的,后来能从工人村一直骑到大东门再返回来

那个年代的沈阳北行

那时候的沈阳市文化宫

那时候攒点零花钱就去看小人书,《三国演义》60本一套;《水浒》21本一套;《岳飞》15本一套

那时候爸爸出差去关内,必须带上从粮食供应证里起出的全国粮票才能吃饭

那时候大名鼎鼎的沈阳联营公司一一沈阳市的购物中心

位于铁西卫工街的沈阳市工人文化宫

那时候我们男生爱玩的游戏--撞拐

那时候的小河沿万泉公园

那时候的沈铁文化宫

那时候我们冬天爱玩的冰车(也叫冰爬犁),也是自己动手做成的

那时候的沈阳南站站前是这样式的,不像现在这样车水马龙

太原街上的解放电影院

那时候经常排队购买副食品,而且还是限量的

那时候我们男生喜欢弾玻璃球

太原街上的东北电影院

那时候的商店

五十年代的中苏友谊宫

辽宁工业展览馆

太原街上的沁园商场

1966年沈阳市人民广场庆祝国庆

铁西九路市场

文革时期的红旗广场

文化路

沈阳市公安局旁红旗广场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68年)

我们初中时用的教科书

那时候电影院里展示的是这22位电影明星的照片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