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欧洲之行(二) 但丁雕像下的思考
您追逐梦想的纯文学平台

2017欧洲之行,最让我仰慕的城市,除了罗马、巴黎,就是佛罗伦萨了。因为它是欧洲古典艺术的发祥地,又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它孕育了许多世界顶级的艺术大师,从而令天下艺术家们倾心虔诚地向往。然而,更让我崇拜不已的,还因为佛罗伦萨养育了值得它永远荣耀和骄傲的儿子,并且让他在佛罗伦萨这块血与火的生命炼狱里淬炼成了一颗闪亮的巨星,他就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先驱者、伟大诗人但丁。
来欧洲之前,听说佛罗伦萨有一座但丁的雕像,很值得一看。4月16日上午十时许,旅行团一进佛罗伦萨,就先行参观了圣母百花大教堂。主座教堂八角形的大圆顶显得格外高大巍峨;绿、白、红三色大理石拼成几何图形装饰墙体,也十分壮观抢眼;加上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雕塑大师乔托设计的一二层全是精美雕像的钟塔,把圣母百花大教堂打扮得更加漂亮美观、无与伦比。时至中午,尽管我迫不及待地期待着瞻仰但丁雕像,还是随大流先到广场一侧一家中餐馆进餐了。尝到中式饭菜,自然高兴。我与同行姐妹举杯共饮了意大利红酒之后,便狼吞虎咽地吃起了米饭。我心里还是不停地盼着早点儿见到但丁的尊荣。没想到,一出餐馆的店门,眼前竟扑进来圣十字教堂和教堂外但丁那白色大理石雕像的侧影!
走近但丁高大英武的雕像,只见但丁头上带着月桂花冠,面部表情冷峻;脚下侧立着一只苍鹰,仰头面向但丁;但丁身披长袍,左手拉着衣襟,紧贴在胸前;右手握着一部看上去像是《神曲》的书卷。雕像底座四周各塑一尊石狮,仿佛人们心目中的诗坛巨子一样。
站在但丁高大英武的雕像之下,我心中产生了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但丁的生命之光,仿佛一束束地在我眼前闪现,同情、怜悯、怀念、仰慕、敬佩、赞叹之情,一股脑儿地全涌上我心头……
1265年,但丁出生于佛罗伦萨一个贵族家庭。尽管后来家族败落,但童年少年时代,但丁还是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在古城中心的一条小巷,在三层石砌的陈旧小楼里,但丁度过了安定却贫穷的35个春秋。
35岁的但丁,置身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他的人生从此发生了巨变。身怀政治抱负的但丁,曾加入贵尔夫党,积极参加对教皇和封建贵族的斗争。1300年,贵尔夫党执政之后,青年时代的但丁当选了六大最高行政长官之一。不久,贵尔夫党分裂成黑、白两党,而但丁属白党,致力于反对罗马教皇对佛罗伦萨的干涉。于是,罗马教皇怀恨在心,勾结法国军队,扶持黑党夺权执政,开始了对白党成员的残酷清洗。但丁在政治角逐中败下阵来,被黑党控制的法庭以贪污、反教皇罪论处,判决没收但丁全部家产、终身流放、不得回国,否则处以火刑。从此,但丁痛苦无奈地踏上了长达20年的颠沛流离的不归路……
可以说,这是但丁政治生涯中一场悲剧。然而,但丁还曾遭遇过另一场情感生活的悲剧。没想到,后来但丁的这场情感悲剧,在著名画家亨利·豪里达的绘画作品《但丁与贝特丽丝邂逅》中竟然得到了美好的呈现——在阿尔诺河畔廊桥边,但丁初遇手持鲜花的少女贝特丽丝,一见钟情,沉浸在单相思的初恋之中……
据说残酷的事实是这样的:1275年,少年但丁在宴会上偶见容貌秀美、仪态不凡、一袭红衣的少女贝特丽丝,顿生好感,倾心艳慕;而九年后的一天,但丁又在阿尔诺河畔巧遇了身着白裙、端庄秀美的贝特丽丝。当时但丁不知所措,贝特丽丝却主动跟他打了招呼。而第二次失之交臂之后,两人就再也没见过面。后来但丁听到了21岁的贝特丽丝被迫嫁给了一个银行家,不久又夭亡的噩耗,但丁几乎无法接受这精神的打击和情感的痛苦。从此,“梦中情人”贝特丽丝带走了但丁的美梦,却把终生的创伤与爱恋留给了但丁。
站在但丁高大英武的雕像之下,这两段关于但丁人生悲剧的思绪,让我的心情一下子变得沉重了。这次欧洲之行走马灯式的观光带给我的惊喜与快慰,也似乎一下子被冲淡了许多。望着但丁的雕像,我精神有些恍惚,更为但丁双重的悲剧命运而感伤。可是,我并没有悲痛、沮丧,因为我知道,但丁这颗诗坛巨星,之所以在日后升上欧洲文艺复兴的灿烂天空,进而光照全球,原本竟得益于他所遭遇的那场政治生涯悲剧和那场情感生活悲剧。你想,痛失了梦中情人,却点燃了但丁胸中爱的火花,他对贝特丽丝的爱恋反而变得更加矢志不移。后来,但丁把他的哀思和爱恋化作了一位追求天国真理的美丽天使,让她的灵魂飞升进了天国,得到了爱的新生。这就是情感悲剧催生了但丁的成名作《新生》的原动力。
20年的流放,该是多么的残酷无情!可是,但丁居然没有悲观、绝望。当年,但丁站在白党一边,为了给平民百姓谋利益,他锋芒毕露地推行新政,即使触犯了教皇和贵族的利益,他也没改初衷。流放期间,他也曾争取返乡。1315年,军人当政之后,竟然公开宣布,但丁要想回国,就必须光着脚,披上赎罪衣,手持蜡烛,游街一周,公开忏悔,方可返国。面对此等污蔑与亵渎,但丁义正词严地予以拒绝,他曾回信说:“这种方法绝不是返国的路!要是损害了我但丁的名誉,我决不再踏上佛罗伦萨的土地!难道我在别处不能享受日月星辰的光明吗?难道不卑躬屈膝,我就不能接触宝贵的真理吗?可以确定的是,我不愁没有面包吃!”多么刚正不阿!但是,晚年的但丁始终未能返回祖国。让后人想不到的是,流放20年的但丁,却不改理想和抱负。他阅尽人间冷暖,看惯社会善恶,他不悲戚,不消沉,不灰心,不绝望,在他丰富了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刻解读了生命真谛和社会沧桑之后,晚年的但丁竟又完成了警世駭俗的《神曲》的创作!
《神曲》作为中世纪文学的产物,自然有着浓厚的神学和宗教化色彩。它描写的是一个叫“但丁”的人物穿越了地狱、炼狱后到达天堂见到上帝的经历,由悲到喜,由黑暗到光明,极具象征意义,它清晰地映现了诗人流亡的悲苦身影,鸣响着诗人超越自我的生命歌哭,更彰显了诗人对终极理想社会的执著追求。这应该是《神曲》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之所在。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在《神曲》长诗中依然寄托了诗人对“梦中情人”贝特丽丝的真挚爱情,他把贝特丽丝描绘成集真善美于一身、引导但丁步入天堂的女神!所以,我大胆地认定,美好的爱情已经催生了《新生》,而《新生》又进一步为《神曲》做了情感和素材的有力铺垫。这一切神奇的创作灵感,原来都起源于当年但丁在阿尔诺河畔廊桥边上与贝特丽丝的邂逅!说起来,这是多么有意思有情趣有意蕴的奇遇啊!
站在高大英武的但丁雕像之下,我肃穆又激情满怀地瞻仰着。我想,但丁一生中这两次悲剧,最后造就了但丁这位“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最初一位伟大的诗人”(恩格斯语)。
今天,我能如愿以偿地在佛罗伦萨瞻仰了但丁的雕像,我感到万分荣幸。1332年,但丁客死他乡,到死也没能回家。但是,1829年,故乡人民为了纪念他,在圣十字教堂前,为他建造了这么一座高大英武的雕像。身后近500年,伟大诗人但丁终于魂归故里了!
作者备注:张宝树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天津散文研究会会长、全国首家中老年散文期刊主编。

主编:
张宝树
执行主编:
疏勒河的红柳 毅 然
责任编辑:
晓轩 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