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拨琵琶妙无边—和式太极拳技击详解之”琵琶式“

原作者  贾澎
     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公元1810年-1890年)在创拳时,就力求整个拳架朴实和简洁,始终追求体用一致的原则,促进拳架、推手、散手的三者合一,使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技理相合。通过持之以恒的盘架,使自己的功夫增长,再通过推手的实践来校正拳架,最终运用于实战。正如当代和式太极拳名家和有禄所说,“太极拳既然叫作'拳’,它的技击作用就应该很明显,否则就难以称之为'拳术”’。由于和式太极拳的每一招势都有其独特用意,需遵循正确的方法、要领去修炼,最终会体味到其中之妙。现就“琵琶式”一招举例说明。
一、“琵琶式”的立意

琵琶是古代的一种乐器,著名的乐曲《十面埋伏》就是由琵琶演奏的名曲。“琵琶式”取意在被敌所制的情况下,合掌呈左手上右手下似弹拨琵琶之姿,左手内旋画圆似手挥琵琶之状,故又名手挥琵琶。左右上下配合一致,身体中正,不贪不欠,轻拨琵琶,谈笑之间,潇洒退敌的气势,颇具太极拳奇正之美。

二、“琵琶式”技击用法详解

(注:甲方为黑衣者;乙方为白衣者。)
      用法一:图1中,乙方用左手采拿甲方腕部,右手反关节下压甲方肘部,全力拿住甲方左臂使甲方身体倾斜,几乎失去重心。甲方在如此“背势”的情况下,如何转逆为顺,克敌制胜呢?

图2中,甲方在极度不利的情况下,不丢不顶,不偏不抗,随屈就伸,身体左侧借势放“松”下来,趁乙方放松的瞬间,起左腿套入乙方右腿内侧。此时双方战局已经悄然发生变化。

图3中,甲方左肩上领,劲力画弧线,化解乙方的进攻力道,借机转逆为顺,得机得势,重心由右腿转向左腿,逼迫乙方重心由右腿向左腿转移。而此前乙方进攻过于激烈,自己的右腿又被甲方的左腿套住,无法逃脱,旧力已经用尽,而新力还来不及产生,难免顾此失彼,左手还能够看住甲方的手腕,右手却难以看住甲方的左肘,甲方借机顺肘进攻,一个穿心肘就可以置对手于死地。

要点:1.身法规矩、中正的作用

和式太极拳中十分注意“中正”的作用,强调行拳走架时要“求中”、意念上要“守中”、技击过程中要“用中”。

(1 )行拳走架时要“求中”

和式太极拳素有“打拳如坐轿”之说,不论拳势进退侧移,身体始终像端坐轿中一样“端的”(赵堡镇方言,即规矩、端正之意)自如。因为行拳走架出手之时,周身均无定向,要想在多维空间内与在动态中寻求平衡,首先要建立自己在这个多维世界中的坐标与圆点,然后才能够确定前后左右、进退反侧,否则习拳走架也就无从淡起。这个坐标、圆点就是自身的“中正”。因此“求中”是和式太极拳行拳走架的根本要领,身体不能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只有中正安舒,才能支撑八面。

(2)意念上要“守中”

意念守中是和式太极拳修炼之心法。行拳走架动作规矩端正、不贪不欠、无过不及、不离不即、轻灵圆活,这些都是意念的训练。拳架只不过是意念的载体,我们通过盘架来强化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对于拳架动作的感知,长期积累这种感知在技击时才能够形成本能反应,心平气静,意念守中,本心与意念抱元守 一,方能够心动意出,意动形随,意到劲到,这样现场临敌反应的时间最短。这才是太极拳后发先至的基础,也是意念的自然状态。若意不能守中,心就不能静,在形则有贪、欠、偏、倚之弊,技击时容易犯呆、滞、不活的毛病,只有自然而然练就的技法,使用时才可以达到信于拈来、随手应物的无意识状态。

(3)技击过程中要“用中”

和式太极拳拳理体系尊崇先天太极图,行拳走架身法要像太极图中的子午线那样垂直中正。技击时则要起于中、落于中,守己疆土也在中位,出手临敌占据中央之地,意在对手之先,方可抢占先机,即所谓“脚踏中门抢中位,就是神仙也难防”。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转换灵活,舍己从人,但从人由己。同时攻对手于中,取彼也在中。集自己之力在正中就某一处发出,用的是身体的浑圆整劲,也是致胜的根本。

和式太极拳十分注重“中正”练与用的意义。我们强调“中正”,体现在行拳走架、意念、技击三方面,但决不是相互割裂的、规械的,而是辩证的、动态平衡的。在图1中,甲方在被乙方制住时,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之处就是身法必须保持动态的、平衡的“中正”,否则克敌制胜就将无从谈起。

2.腿法的运用

在运用腿法时要保持支撑腿稳定,身体端正。腿有支撑身体重力的作用,用腿时只有一腿支撑,身体的稳定性会受到影响,故有“起腿半边空”的说法。在应用腿法时,要做到起、翻、落、钻、稳、准、疾、狠,不能勉强起腿用脚。正如拳论中说“腿脚以为用,必如虎行之无声,龙行之莫测”.腿也是发力的劲力之源,身备五弓,左右腿即为其中的两弓。发劲时,脚向下蹬地,腿弓迅速伸展将力向上传递,达于掌指。拳谚有“手是两扇门,全凭步赢人”之说,也说明了腿法的重要性。在图2、3中,腿法的运用和重心转化是腿法的妙用所在。

3.肘要屈使

肘关节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屈伸运动。肘屈则臂呈圆弧形,即弓形,肘不可过屈,过屈不圆;亦不可过直,过直少夹。似屈非屈,似直非直,肘关节屈伸自然,伸则气达手指,屈则气贯肘尖。

在技击中用肘一定要谨慎,肘要屈使。和式太极拳中有迎面肘、穿心肘、扳拦肘、七寸肘等,多于近身时使用。肘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护肋,沉肘伏肋,肘要轻贴两肋,但不可过紧,以免影响手臂的灵活运用。

图3中,甲方使用的是穿心肘法,此法近身使用,一击得手。在使用肘法时,不可让对方把自己的肘关节拉直,在图1中,如果甲方的肘关节被对方拉直,一切努力都将无从谈起,只有束手就擒了。

用法二: 如果甲方使用穿心肘法未见效果,那么左手继续向上画圆上领对方,待乙方完全被动时,甲方左手反拿乙方左手腕部,右掌顺势击打乙方腹部或软肋处,或者运用身法将对方发出。

要点:1.“三节五顺”是决胜的要点

“人身可分三节。每节又分三节。明三节则灵活。上节不明、无倚无宗;中节不明,浑身自空;下节不明,自家吃跌”。“气之发动,皆由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明三节.拳松柔,四肢百骸总归一节。五顺者:顺腿、顺脚、顺手、顺身、顺意。头直则意能领得起。身直则颈自然顺直,精神能贯得起,顶劲可上领,肩颈部血脉通畅,意气通达则周身轻灵。腰脊中正顺直,可使脊椎形成反弓之势,是太极拳修炼之“劲力”的源泉,“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 则力由脊发”,意何往,身必何往,手向左去身顺之去,腿向左去脚亦顺之去。顺脚时,以后脚跟为轴,摆动脚尖随势而动。走架以腰带动四肢,圆裆活胯。步随身换,手与身应,身与手合。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节攻之,中节动而上下和之,从而形成周身相随、内外相合的整体运动。

在图2中,甲方借力把乙方向上引化,就是非常关键的举动。而图3、4中,甲方的反败为胜,明三节,通晓五顺,三节齐、知进退十分重要。

2,舍己从人、得机得势的妙用

舍己从人在和式太极拳中叫做''要啥给啥,吃啥还啥”。这是和式太极拳在教学时,用最生活化的语言,形象化地说明推手中“舍己从人、化打合一”的技击原理。要啥给啥,符合人刚我柔,以柔克刚的技击原则。

图1中,乙方用刚猛之力拿住甲的左臂,其力大无穷,使甲无力反击也无法逃走,那么甲干脆把这部分给对方算了!“给”是顺对方之势不顶不抗,使对方作用到我身上的力一瞬间化于无形,即击到何处何处空,无处受力。“给”是从人,但不是单纯的“给”,不是简单的顺从。如果要了就给,那就变成任人摆布、任人击打的状态了,那样太极拳就不能称为“以柔克刚、后发先至、四两拨千斤”的拳术了。

“给”是为了“要”,从人是为了由己。在给的过程中,甲形成一个不受力的瞬间,乙方的劲力势必落空。甲若能把握这一稍纵即逝的机会进行反击,那便达到了由已的目的。能由己,即得机得势,不假思索,只需按照拳架走圆行弧,即可迅速改变乙方力的方向,使乙方之力与甲的旋转之圆形成一个夹角。图2中,甲方顺对方劲力向上引化乙方,对方劲力势必落空。使夹角变小的关键有二:一是轻,轻则听劲准确,轻则灵,稍有力至我则自如旋转,使彼力与我身受力点形成最小夹角,用切线化解来力或使我与彼劲接触点处于化力打力的最佳位置;二是接入彼劲之后行圆要小,受力点就越少,反击速度就越快,这是太极拳的后发先至技巧,即吃啥还啥。正如拳论曰“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能熟练掌握这些技法,走化就很省力,就可以达到以顺避逆、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之妙看似神奇,其实符合力学原理。由此看来,功夫扎实、内劲充沛是以柔克刚的必备因素。
  ,
      内劲充足,在“给”的瞬间就能保持自己的重心稳定,周身顺遂,随其势屈而旋化蓄劲。在图3、4中,甲方得机得势,或用肘法,或用身法,在引其过与不及阴阳未分的瞬间而击之,均可将对手击败。拳论曰:“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上是能上去击打,化力借力是方法,乘隙击打是目的,打法较借法更重要,一个环节不到位,就会影响技击效果。如果拳架不规矩、功夫不足,即使可以“给”,但给的同时自己的方寸已乱,又如何把握时机、从容应变,实现借力打人?

用法三:和式太极拳拳式技击意义全在于因敌变化,如果右臂被拿,“琵琶式”使用方法与左边相同,见图5、6、7【题头图),要领相同。

用法四:和式太极拳是“三合一”的拳法,推手与散手用法相同,散手中的用法举例说明:

1.对方用掌或拳迎面击我,我接其手肘合掌采其手腕,同时松胯转身周身合力.右小臂贴其胸腹而发,使其向后仰跌。 2.在散手中化解对方劲力的同时用左肩、肘、勾尖连环击打对方胸腹。对方从右后用拳击我,我右脚则向后退插裆,右肩肘向后靠击对方胸腹部。

和式太极拳招势不尚用“死”法,讲究得机得势,能够圆活自然.挨到何处何处击,通过招法练劲路,由招熟渐悟懂劲。本文阐述的一些用法、要领,希望能为读者练习、使用时动作准确、到位,提供参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