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北京的旧书铺
作者:齐如山

齐如山先生
北平旧书铺的组织法,不但中国其他城池没有,世界各国也是不见的。他除在柜台售书外,里边屋中总陈列着几张八仙桌,预备人去看书。

从前吾国虽有藏书楼的组织,但多系私人所藏,间乎有公共者,然甚少,只有极讲究之书院中,偶或有之,但亦不容易借出,藏书楼中更无供人看书的设备。则这种旧书铺,颇有现代图书馆的情形,而且比图书馆还方便。想看什么书,他就给送到桌上来。

倘自己研究一件事情,记不清应看何书,可以问铺中掌柜的,他便可给你出主意。他铺中没有的书,他可以替你在其他书铺转借。看书时想吸烟,有学徒替你装烟,想喝茶有学徒替你倒茶。你若看书看饿了,他可以代你去买点心;常看书的熟人,有时他不要钱,他还可以请你。这在世界上的图书馆中是没有的吧?

不但此,你在家中想看什么书,他可以给你送去。看完了不买,是毫无关系的,比方说自己想做一篇文章,应用的参考书,家中没有,也可以去借;只管说明,我暂作一次参考,你看完了,他便取回。不但此,倘做文章自己一时想不起应用何书参考,也可以直与书铺掌柜商量,他可以代出主意,自己书铺没有,也可以代借,看完了仍旧由他代你送还;他不但由别的商家代借,有难觅的书,他知道某学者家有,他也可以替你去借,因为有该书之家,你不一定相熟,而有书之家,总是常买书,与书铺一定相熟的,所以他去借容易得多。这于学者读书人有多方便。如果你不认识这种书铺,你可以托朋友介绍,他一样的给你送去,看完了他便取回,也不收钱。

我问过他们,老光看不买岂不赔钱吗?这种旧书铺之掌柜,不但有道德,而且有思想,他说书铺的买卖,道路最窄,平常人不但不买,而且不看。所来往的,只有几个文人,文人多无钱,也应该帮帮他们的忙,而且常看总有买的时候,倘他给介绍一个朋友,做一批大点的买卖,也是往往有的事情,这哪能说是他白看呢?请听他这话,是多么有道德。

他不但有道德,且有相当的学问,对于目录之学,比读书人知道的多得多。在前清光绪年间,琉璃厂路南,有一翰文斋,老掌柜姓韩,就知道的很多,缪莲仙、王莲生先生都常常问问他。张文襄之洞在他的《书目答问》一书中,曾说过读书人须要常到旧书铺坐坐,就是这个意思。彼时如张之洞、王莲生、盛伯羲、许叶芬、王闿运等等诸公,都是常去逛书铺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