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老银川(37):老字号“同福居”的变迁

文/唐志军

银川“同福居”饭馆是老字号饭馆之一,迄今已有88年的历史。

“同福居”的最早创办者是宋守福(山西平遥人)和卢某,俩人于1931年在银川市中山市场(原新华街灯光球场)租了6间门面房,经营餐饮业,为取吉利富贵之意,取名为“同福居”。

开张之日,饭馆内摆了5张方桌、两张圆桌,门上高悬蓝底白字“同福居”三个大字的招牌,两侧挂的是装饰着红布条的幌子。

开业之际,“同福居”饭馆聘请的名厨,就是霍林泉。

因嫌学生意当学徒太苦,便给蒙古王爷府从北京带来的名厨师当了学徒。

由于他聪明好学,3年期满,便学到了一手好厨艺,深得当时老王爷的喜爱。

师傅离开后,就由他主厨,由于他年轻好玩,经常误了王爷的开饭时间,但王爷不但不责怪他,反而要等到他回来才吃饭,因为只有他做的饭菜王爷才觉得可口。

以后随同王爷在北京住了几年,因王爷是亲王,和皇帝有姻亲关系,经常和后宫有来往,霍林泉也有机会和御膳房接触并获益匪浅,所以他的烹饪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对汉、满、蒙各菜都很擅长,南北各菜系也无不通晓。

经他烹饪的菜肴,色、香、味俱佳且清洁卫生、爽口。

老王爷逝世后,他便离开定远营去了甘肃兰州。并与一个姓张的朋友开了一个饭馆。

那时正值冯玉祥西北军入驻甘肃,来自直、鲁、豫的军政人员经常光顾饭馆,使他这家饭馆的生意很兴旺。

1926年秋末,霍林泉的兄嫂相继去世,子女年幼,无人照顾,霍林泉不得已于同年离开兰州,重新回到定远营。

为了维持一家老少五口人的生活,霍林泉于1929年携家带子,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宁夏省城银川谋生。

由于他是厨师出身,凭着这门手艺,他先在银川市新华街的一家饭馆掌勺,因其烹饪手艺精湛、菜肴鲜美,颇受顾客好评和老板的青睐,每月有不少的大洋进账,使他们全家的生计有了保障。

1931年,山西人宋守福和卢某来银川谋生,俩人合股开了“同福居”饭馆。

宋守福听说新华街一家饭馆有位从京城皇宫里出来的名厨在掌勺,为使“同福居”在银川旗开得胜,赢得开门红,遂约见霍林泉并以高薪聘请他做“同福居”的主厨。

霍林泉没有本金,就以入股(入股按比例分红)相许,霍林泉便离开了原来的饭馆和宋守福、卢某共同成为“同福居”的股东,他也正式成为“同福居”的第一掌勺人。霍林泉的到来使“同福居”顾客盈门,生意十分兴隆。

1936年,蒋介石夫妇在张学良、胡宗南和德国顾问瑞纳等人的陪同下,来宁夏银川视察。

马鸿逵考虑到蒋介石夫妇是南方人不喜食北方菜,又知道“同福居”的大厨霍林泉擅长做南北大菜,遂请霍林泉在蒋介石夫妇下榻处(今中山公园处),为蒋介石夫妇做他们喜欢的南方菜,每天派小车接送。

蒋介石没有想到在银川这样偏僻的边陲小城也能吃到地道的南方菜肴,非常满意。蒋介石等人在银川住了几日,霍林泉精心打理他们的饮食,事后为表谢意,蒋介石送了霍林泉5筒哈德门香烟等物。

由此霍林泉为“同福居”提高了名气,他也名声大噪,“同福居”成为宁夏省城家喻户晓的名饭馆。

1942年3月,“同福居”大老板宋守福另辟新业,把饭馆的资金抽走1万余元,顿时使的“同福居”陷入停业的困境。

这时,有个山西富商张学文,知道了“同福居”的现状,同情“同福居”的处境,并对霍林泉的为人很敬重,与霍林泉商量愿意资助6000元让他把饭馆盘下来。

霍林泉对“同福居”有着深厚的感情,不愿意看到“同福居”就此倒闭,欣然接受张学文的资助。

于是霍林泉重整旗鼓,“霍记同福居”开张了,霍林泉也成为“同福居”的正式掌门人。

时隔不久,马鸿逵为给其亡父马福祥在新华街修建纪念堂,强令饭馆拆迁,“同福居”又被迫停业月余。

为了生计,“同福居”不得不从原址迁出,租了马福寿的一幢两层楼房(中山南街宁夏日报社对面)恢复营业。但因新址地处偏僻、客流稀少,“同福居”月营业额每况愈下。

1949年9月宁夏银川解放,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十九兵团进驻银川,“同福居”为欢迎解放军,所供饭菜不加利润,每天平均办20桌饭菜,接待银川市军管会干部。

饭馆工作人员,每天吃的饭菜也与解放军一样,真正体现了军民一家的情谊。

为了节约房租和找一个比较繁华的地方,霍林泉于1952年5月,将饭馆又迁至七真观附近,营业额这才有所提高。

同年6月,霍林泉病逝,享年73岁,“同福居”由其子霍晋三接替经营。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同福居”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于同年4月申请公私合营,成为全区改为国有的第一家餐饮企业。

霍晋三也变为国家职工,直到1970年退休。霍晋三于1992年去世,享年80岁。

(0)

相关推荐

  • 来!看他们说宁夏老字号餐厅迎宾楼往事!

    猫燕姐: 昨晚几个老友相约去"迎宾楼"吃个怀旧饭.迎宾楼是宁夏的老字号餐饮品牌,有从外地回来的朋友,问想吃什么,离家多年的他们说想吃"迎宾楼"的涮羊肉,这是家乡的味道和舌尖的记忆,也是乡愁呀. "迎宾 ...

  • 叙事老银川(32):那一年,银川人看上了电影

    文/唐志军 说起宁夏电影的渊源,原宁夏电影制片厂厂长李庆跃说:"章万宝老先生是引领宁夏电影事业的第一人." 章老先生祖籍内蒙古阿拉善霍硕特旗,生于清朝光绪十二年(1886年).少年 ...

  • 老字号 ▏五芳斋 武汉唯一还在老地方的老字号老餐馆

    近来,我坐车来中山大道大智路,又见到苏浙风味的老字号五芳斋.在武汉,众多的饮食界老字号不是停业,就是异地搬迁,能够坚持至今不变位置的恐怕只有五芳斋了,离它几百米远的老字号小桃园鸡汤也改名换姓了. &q ...

  • 高台寺:说到老银川的记忆和底蕴,唐徕小区你有何可以值得称道的

    最近银川西门的唐徕小区说是要打造成具有老银川记忆的历史底蕴街道.其实,唐徕小区的老,不过是相对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支边来银的青年而言.那是他们的落脚点啊! 所以,对于如今的银川人来说,现在一说老银川,很 ...

  • 唐徕小区:我的老银川底蕴和底气,其实来自于明末一个烈臣的悲壮

    序:听说银川准备要把唐徕小区改造成具有老银川情怀的街巷,在一片情怀感叹声里,威记似乎看到了二零零三年时候唐徕小区的样子! 威记第一次来到银川,就落脚在唐徕小区.由着朋友带着我穿行在唐徕小区里,感觉周围 ...

  • 探秘老银川:唐徕渠,银川人的母亲河

    "口述宁夏" 银川平原的唐徕渠又名唐渠,也曾称过唐梁渠.唐槐渠,初建于唐代武则天年间,古渠出口开在青铜峡"一百零八塔"东侧的黄河西岸. 唐代国力强盛,因地制宜地 ...

  • 探秘老银川:“天主堂”最早把西药引进老银川

    "口述宁夏"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老银川城缺医少药,全城仅有德泰永和协力厚两家中药铺子,没有一家西医药铺和门诊. 宁夏银川的西医最早是由坐落在银川解放西街的天主堂引进的. 1922 ...

  • 探秘老银川:马鸿逵的官邸“将军第”

    "口述宁夏" 在银川信义巷,原来有一座三进院落的砖木石条结构的平房,门前东西向的街道两端,各建一结构精巧的木质牌坊,有100余间. 它是1923年马福祥任宁夏护军使时所建的一处砖木 ...

  • 凤城趣事:老银川是怎么报时的

    "口述宁夏" 上世纪80年代的银川宁园(老照片由韩志鸿先生收藏) 鸣放午炮 老银川时,一年四季每天都有放午炮的惯例,什么叫放午炮呢?就是到了正晌午时(中午12点的时间),通过午时正 ...

  • 探秘老银川:南门外的积骨寺

    "口述宁夏" 在70多年前,老银川南门外(原银川女子监狱位置),有一座古老的小庙,老银川人都把它叫为"积骨寺"(就是人死后暂时不能下葬,临时存放尸骨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