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生命力
社会的生命力

社会是人发明的,是人创造的,根本上是随着人类的聚集自然产生的。
这就要明确一点,不能将人与社会割裂开来看问题。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万物就包括社会。他源于一,又不同于一,也不同于二和三。比如说,一到三个人还不能说组成了社会,那么人再增多了,就可能组成社会了。
社会是人组成的,社会的作用源于人的需要,也源于人的理想,但是又永远无法满足人的需要,也实现不了人类的理想。起码,在已经过去的历史中是这样的。
社会一旦出现,它就有了生命,和人的生命一样,社会也在成长,也在变化,或者有些社会也会死亡。能证明社会有生命的标志,是社会的主要形态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反复出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迭,犹如生命的蜕变。都是在王朝后期,腐败盛行,民不聊生,然后就是社会的动乱,产生一个新的王朝。在王朝初期,会有一段清明时节,社会正气上升,人民生活改善,人口增加。
在新中国产生前,明确地说每个王朝都是归一个家族所有的,都没有解决社会国家的所有权归私人所有的问题,所以社会每过几百年就会出现一次改朝换代。包括民国,也是因为没有解决社会国家归少部分人所有的问题,很快就覆灭了。
社会国家本质上归谁所有的问题,决定了社会国家的长久稳定性。社会所有产出归全体人民所有,即使是贫穷,人民也能忍受;社会的产出归少数部分人所有,即使是社会物产丰富,社会也会动荡不安。“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这个意思。
尤其是在中国这个为了子孙后代不惜牺牲自身的传统社会中,父辈的忍耐是感天动地的,是一辈辈薪火相传的。吃苦并不是一个不可忍受的生活过程,不能忍受的往往是社会因不公而失去希望。
在中国社会中,儒释道三家的构建,是中国人以人为本思考的结果。以人为本,就是不靠外力,靠自身的本质就能生存在天地之间,而不是依靠神仙皇帝,依靠上帝的加持才能活着。这是在世界范围内,遇到重大事件,中国的传统社会不是会消失,而是会坚韧地存在下去的内在源泉。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基本思想就是通过修身,建立一个亲情的生存环境,“仁”的核心就是符合人心的亲情。道家、释家和儒家同时产生在同一个时代,虽然释家传入中国要晚几百年,但是能在中国扎下根,说明了内在的基因是相通的。
一般来说,儒家解决社会问题——就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道家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释家解决人的内心问题。这样的架构,为中国人屹立在天地之间提供了社会意义的支撑。
社会的生命力表现在不断地关照人类的情感需要,而不仅是物质的丰富。把社会的物质创造力等同于社会活力是可以的,就如年轻人充满活力一样,但这年轻人的活力是和人类情感相区别的存在,而人类的情感要丰富得多。所以,社会创造物质的能力,不能等同于社会生命力。
这一点,在西方发展的历程中,可以看出倪端。当今西方是社会物质极大丰富的,可是在疫情面前,并不把人的生命放在首位,不理解“人命关天”的道理,在人类内心的深处留下了伤口,流血不止。这样的社会,必然面临大的变局,大的衰退。
客观上讲,西方社会和与西方使用同样社会制度的国家,也是不想死人的,只是他们的社会不能形成一个指向保护每个人的生命存续的社会力量。也许这种社会制度的选择并不是人为的,而是一种历史的选择必然。但是在这种必然中,预示了中国的社会具有某种优越性。比如,集中力量办大事,大义当前克服自身欲望服从大局,尊老爱幼服从长辈的教导,等等。
社会的生命力是自发的存在,就是说,人们在抵抗苦难的时候,享受着生命力带来的快乐。没有亲情的加持,所有的快乐都无法分享,甚至行为都失去了动力。在社会整体的关照下,在个体间找到了亲情的呼应,并受到了激励,化作可以分享的生命体验,保存在历史的记忆中。
亲情是打开社会生命力的开关,这个开关有着社会的特色。亲情的形式具有强制性,在一个具有亲情的社会,会自动淘汰不合格者。当这样的社会形成后,就会区别于其他的社会,当不同的社会面临巨大的社会灾难时,各自社会的命运就注定了。上帝也不能改变丝毫,或者说上帝也无能为力。
亲情的威力巨大,同时亲情也具有巨大的承受能力,主要是表现在个体的牺牲和付出上。上一辈付出得越多,越会为后代留下巨大的精神财富,社会才能走得更远。这一点,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2021年6月7日。
作者:韦朝晖
◆韦朝晖:《装台》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