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曾国藩教子十法》全集(共10集)

今天,林紫给大家送上听名师讲课公众号寒假大礼包8《曾国藩教子十法》全集(共10集)

直接观看视频——

主讲人,郦波,号沧溟先生。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教育学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江宁织造博物馆馆长。

《曾国藩教子十法》01 '省'字法 

《曾国藩教子十法》01 '省'字法 

《曾国藩教子十法》02 '静'字法 

《曾国藩教子十法》03 '勤'字法  

《曾国藩教子十法》04  '和'字法 

《曾国藩教子十法》05 '诚'字法 

《曾国藩教子十法》 06 '学'字法  

《曾国藩教子十法》07 '明'字法  

《曾国藩教子十法》08 '挺'字法  

《曾国藩教子十法》09 '趣'字法 

《曾国藩教子十法》10 '恒'字法  

文字摘要

真正的教育是什么?

曾国藩教子十法,省、静、勤、和、诚、学、明、挺、趣、恒,从第一篇到最后,涵盖了教育的许多面向,但教育的旨归其实只有一个——引导。

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孩子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最终,引导孩子找寻自己的人生价值,树立自己的人生追求。

教育不是灌输,强行浇灌的花朵不会绽放;教育也不是逼迫,棍棒之下早就出现不了孝子;教育也不是弥补父母曾经的缺憾,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机缘。

引导需要示范,行远胜于言。所以曾国藩自己对儿子言传身教,对学生言传身教,并要求子辈对孙子辈也言传身教。

引导需要尊重,内生的体会是最大的成长契机。所以曾国藩一朝获得父亲的尊重,从此痛读《二十三史》;所以李鸿章一日获得曾国藩的尊重,余生每日晨起。

引导需要信仰。精神的塔尖是信仰,有信仰的引导才有力量。曾国藩以儒学为信仰,毕生为之奋斗,也悉数传授子弟,所以子嗣延更绵长。

曾国藩被父亲引导,被师长引导,也被自己引导;曾国藩引导孩子,引导学生,也引导部下。

今天,我们从曾国藩的智慧里汲取力量;明天,希望我们的孩子能找寻到更深刻的价值,书写出更美好的人生,创造出更伟大的智慧。

世世代代,绵亘相传。

败人两字,非傲即惰

“勤”在家庭,关乎生机与气象。

“勤”在个人,关乎处事之道与人生成败。

曾国藩有句名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大意是,庸人因懒惰而失败,才人因骄傲而失败。许多人一旦有才,就变着法地往外冒傲气,殊不知人生不能无傲骨,却不可有傲气!

后来,曾国藩总结得更精辟:“败人两字,非傲即惰。”

由傲致败,多发生在有才之人身上;由惰致败,则是大多数人的写照。我们常说“懒惰”这个词,但“惰”和“懒”还是有所区别的。“懒”是无所事事,而“惰”是虽然知道有该做的事,可仍旧在做不该做的事。

去惰第一条,曾国藩强调“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康熙字典》里记载:“晏,《玉篇》晚也。”晏起,就是晚起的意思。这句话前文已经提到过,换成今天的说法,就是千万别赖床!

曾国藩不仅教家人别赖床,也教学生别赖床;不仅笨人不能赖床,聪明人也别赖床——比如,学生李鸿章。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政治接班人,备受后者赏识。太平天国之初,各地都办团练,李鸿章看曾老师团练办得好,也打算试手脚,就跑到安徽自己干,结果被打得落花流水,差点送命。团练实在办不下去,只好投奔曾国藩,问老师说:“我还能到你这儿来混日子吗?”曾老师对学生当然大度,于是李鸿章又投到湘军帐下。

湘军以地缘为最初纽带,十之八九是湖南人。李鸿章是安徽人,所以开始并不适应,尤其湘将们看李鸿章被器重很不顺眼,觉得他不过是沾了老师的光。其实,李鸿章跟曾国藩不止师徒之谊,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和曾国藩是同科进士,在古时这被称为“年谊”,比真实的同学关系还要重要,所以曾国藩既是年伯,又是老师,关系自然非常。加上李鸿章文笔好,平素负责湘军公文,更招来不少妒意。但说来说去,这些还都不算李鸿章最大的难题。

最大的难题是起床。

李家在合肥本是大户,其父李文安又是刑部高官,所以家境很好。李鸿章这个人又有才,又傲气,最大的爱好是睡懒觉。入湘军后,他特别受不了每天出早操的规定,可出早操偏偏是湘军的特色,现在部队饭前出操和讲评的规矩,最早就是曾国藩为湘军所立。

曾国藩有时候挺“唐僧”的,饭前训话往往要持续半个时辰,也就是现在的一个小时,对兵勇耐心很是考验。终于有一天,李鸿章扛不住了。

那是一个寒冬的清晨,裹在温暖被褥里的李鸿章果断睡过了头。正当他与周公亲密交流时,忽然听到有人砸门。李鸿章可是大才子,又备受重视,哪能容忍,就大喊了一声:“谁呀?大清早来敲门,烦死了!”

门外来人也怕他,就说:“李大人,大帅请你去吃早饭。”

李鸿章一听,坏了,这都到饭点了!扑楞就从被窝里爬起,但转念一想,这时候去多难堪呀,于是他急中生“智”,临时扯了个谎说:“你跟大帅说,我头疼得厉害,正卧床休息。”来人没吭声就走了。

没多会儿,又有人敲门。李鸿章不由火起,厉声责问是谁。

没想还是刚才那位。这回说的是:“李大人,大帅说了,等不齐幕僚,就不开早饭。”

这下李鸿章傻眼了,想想不觉惶恐,赶快穿戴整齐,跑去食堂。

只见食堂里鸦雀无声,黑压压一片在等他。

这一幕,李鸿章终生难忘。

李鸿章见曾老师端坐在那里,紧走几步,想上前解释。哪知曾老师看他进了食堂,也不搭理,埋头端起饭碗就吃。也难怪,他说“等齐幕僚,方可开饭”,现在人齐了,当然不废话,立刻开吃。

这一下把李鸿章晾在当场,很是尴尬。众人看曾国藩举箸就餐,于是纷纷拿起碗筷吃饭。李鸿章站在那里,话在口中,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

愣了好半天,李鸿章看实在不被搭理,便只好坐下开吃。谁知他刚准备吃,别人却已经吃完了。就在他刚坐下端起碗来的时候,曾老师放下手中已空的饭碗,突然站起身来对这位爱睡懒觉的学生说:“少荃,来我这里,需得明一个‘诚’字。做不到‘诚’,就不必跟我混!”

这一番话把年轻的李鸿章臊得满脸通红,端着沉甸甸的碗筷,吃也不是,放也不是。

据李鸿章后来自己回忆,从此以后,他洗心革面,再没睡过懒觉。李鸿章平生最信服之人就是曾国藩,开口必称“我老师曾文正公如何如何”或“我老师文正公说……”。晚年李鸿章常提起这段往事,说自己遇人无数,但真正的人生导师唯有曾文正公。

曾国藩的儿子只有两个,但他的教子法不仅教子嗣,更教学生、教部下。对他而言,教育既是家学,也是治军之道。提携后人,立人达人,这是曾国藩的大智慧。

温馨提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