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与要塞——浅谈棱堡及其修筑者(上)

要塞的攻守之战无疑是构成战争的最主要的成分之一,由于要塞数目的大幅增加,当踏入敌境时,你不得不面对如城镇般繁多的要塞,此为军事科技的一个分支,并且日益重要。时至今日,唯有攻城战方能确保对土地的占领和控制,一次成功的战役或许可以令胜利者在一段时间内取得对城郊及乡村的控制,但倘若不能攻克要塞,那就无法确立对整个地区的控制权。

————塞巴斯蒂安·勒·普雷斯特·德·沃邦

塞巴斯蒂安·勒·普雷斯特·德·沃邦,17世纪最伟大的军事工程师

火炮改变了要塞

在人类战争史的最初阶段,修建工事就是古人们保卫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的最基本的操作之一。亚历山大大帝统辖麾下的马其顿勇士们大杀四方之时曾攻克过数不清的坚城和要塞;古罗马军队中曾拥有大量杰出的军事工程师;中世纪的守军们在食物、饮水等物资准备充足的情况下亦可凭借坚固的工事与优势数量的敌军长期周旋。

古老的中世纪城堡

十四世纪时,欧洲人掌握了制造管型火器的技术。很快,这种新式武器的块头和威力越来越大,其破坏力和射程也大大超越了其他各式更古老的攻城武器。在大炮的轰鸣声中,即便是欧洲历史上设计最为精巧的城防工事——拜占庭帝国的首都,曾屹立千年之久的君士坦丁堡的城墙也在奥斯曼大军疯狂的炮击之下坍塌了。火药武器的发展和使用不仅改变了欧洲的战争形态,更是为漫长的中世纪画上了句点。

火药武器不仅击垮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墙,更为漫长的欧洲中世纪画上了句点。

火药武器的高速发展推动了城防设计建筑技术的不断革新,强调高度防御的传统的要塞已无力应对火炮的强力挑战。要塞的设计逐渐向低矮、不易坍塌且注重深度防御等能够有效抵御炮击的方向转化。经过历代军事家和军事工程师们的探索和革新,最终在17世纪的欧洲诞生了像沃邦科胡恩这样的顶级巨匠。在大师们精妙的设计和指挥之下,要塞的攻守之战也更加复杂化、科学化。

火炮威力和机动性的日益提高也改变了要塞的形态。

火炮要塞的分类和功能

一般来说,火药时代的要塞可分为两种,即永久型要塞和临时型要塞。前者通常为以砖石结构为主,土工为辅的方式构筑而成的要塞化都市或大型军事要塞;后者则以土工结构为主,可在战时专门构筑,其规模和型制则视乎战场需求而定。有些临时性要塞有时也会被当做半永久性要塞使用,如需在敌军的控制区建立稳固的“桥头堡”时,要塞需要为己方的部队提供有力的防护和可靠的立足之地。在这种情况下修建的半永久性要塞通常拥有较大的规模且其结构也更加坚固,既能驻屯相当规模的兵力也可为己方的火炮提供更广阔的射击平台。

宽广的火炮射击平台

为一城一地的军队和居民提供防护是要塞最基本的职能。除此之外,要塞还是储备军需物资和弹药的仓库,在战时不仅能为前线的士兵们提供补给,更是肩负着维持交通线通畅的重要任务。除了驻扎在要塞中的正规部队外,在战事吃紧时,有时驻军还会征召民兵或动员兵协助守城。虽然他们的纪律和专业性无法与职业军人相提并论,但也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基本任务,或帮助修补工事,等。

工事完善,粮草弹药充足的要塞可以抵御敌军的长期围困,并让其付出惨重的代价,那些要塞化的都市以及大型的军事要塞更是让敌军生畏的“绞肉机”。除了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成本之外,围城军还必须小心提防敌军增援部队的袭击,以防被里应外合包了饺子。在1683年的维也纳之围中,围困维也纳的奥斯曼大军在久攻不下之际,被驰援的波兰及哈布斯堡王朝联军击溃,就是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

1683年维也纳之围,战争史上的经典之战。

棱堡的布防

火炮,尤其是整体浇铸而成的弹道平直的长管铜炮的出现改变了要塞设计的基本理念。为了对抗破坏力十足的攻城炮,能较好吸收炮弹冲击力的土制工事越来越受到重视,由砖石和土工混合修建而成的永久型要塞成为抵御火炮轰击的最可靠的军事建筑。另一项最重大的防御理念的转变则在于对“深度防御”的重视,在主城之外的防御半径上层层设防是阻滞敌人进攻的绝对有效的防御手段。

在迫近主城墙之前,敌军不得不像剥洋葱那般将护卫主城的外围工事逐一拔除。斜堤、隐蔽路、壕沟、炮台、分离工事、卫城... 每前进一步都必须付出鲜血与生命的代价。更有甚者,这些辣眼睛的工事有时会使攻城军遭受过于惨重的伤亡而不得不撤围而去。

一次成功的防御战所依靠的是指挥官的能力,强有力的工事,守军的妥善部署以及对火炮的高效使用。

如花朵般层层绽放的棱堡及分离工事将敌军的火炮阻隔于主城之外。

永久型要塞的防御是由内向外发散的,主城处于整个防御体系的核心部位,其他功能、形制各不相同的分离工事逐层向外延伸,将敌军的攻城炮阻隔于远离主城之外的区域。主城的城墙上向前方伸出突出于主墙之外且互为掩护的棱堡,两座相邻棱堡上的守军能够以交叉火力封锁棱堡前方的壕沟并以居高临下之姿态监督、掩护主墙之前的分离工事。散布于主壕沟中的分离工事的作用在于护卫主城墙和棱堡,它们既是独立的战斗单位又能互相掩护彼此的侧面同时也都受制于位居其后的主堡和主城墙。

散布在护城河中的三角堡和半月堡既能遮护主城墙,又与邻近的棱堡互相保护彼此的侧面。

在一些特别重要的堡垒或城市中,设计师还会在主城最薄弱的一侧修建卫城最著名的卫城恐怕非由沃邦亲自主持修建,被誉为“卫城女王”的里尔卫城莫属)。在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卫城通常是守卫要塞的将士们所能仰仗的最后的救命稻草。面对从主城墙上被轰塌的缺口处涌入的敌军,守军们要么投降,要么退入围城中进行最后的抵抗。

(未完待续)

本文为首发于今日头条的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点赞转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