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备考倒计时古诗文阅读题型专练:文言文阅读系列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涤生,湖南湘乡人。祖玉屏,始慕乡学。父麟书,为县学生,以孝闻。国藩,道光十八年进士。咸丰初,诏群臣言得失。奏陈今日急务,首在用人,人才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复上言:“国用不足,兵伍不精,二者为天下大患。于岁入常额外,诚不可别求搜刮之术,增一分则民受一分之害。至岁出之数,兵饷为钜,绿营兵额六十四万,常虚六七万以资给军用。自乾隆中增兵议起,岁糜帑二百余万。其时大学士阿桂即忧其难继,嘉、道间两次议裁,不及十之四,仍宜汰五万,复旧额。自古开国之初,兵少而国强,其后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又深痛内外臣工谄谀欺饰,无陈善责难之风。因上《敬陈圣德预防流弊》一疏,切指帝躬,有人所难言者,上优诏答之。二年,典试江西,中途丁母忧归。江宁平,天子袭功,加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候,赏双眼翎。开国以来,文臣封候自是始。朝野称贺,而国藩功成不居,粥粥①如畏。国藩为政务持大体,规全势。自西人入中国,交涉事日繁。及廷议购机轮,置船械,则力赞其成,复建议选学童习艺欧洲。每定约章,辄诏问可许不可许,国藩以为争彼我之虚仪者可许,其夺吾民生计者勿许也。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居江南久,功德最盛。同治十三年,薨于位,年六十二。百姓巷哭,绘像祀之。事闻,震掉,辍朝三日。赠太傅,道文正,祀京师昭志、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

(节选自《清史稿》,有删节)

【注】①粥粥:敬慎谦恭的样子。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B.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C.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在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D.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即殿试的及第者称为“进士”。

B.遭逢父母的丧事叫“丁忧”,其中遭逢母亲的丧事叫丁母忧,遭逢父亲的丧事叫丁父忧。

C.同治是年号,年号是一种用来纪年的名号,从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一直延用到清朝。

D.古人对“死”的称呼有严格的规定,如“崩、薨、卒、不禄”等。“薨”一般指诸侯或大官的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国藩直言敢谏。他上奏章指出皇帝身上存在的问题,其中有些话是别人所不敢说的,皇帝用嘉奖的诏书答复他。

B.曾国藩针砭时弊。他上奏陈述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天下的两大患,并用一系列数字进行论证,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C.曾国藩荣宠加身。他被皇帝加封为太子太傅、一等毅勇候,赏赐双眼花翎顶戴,这是清朝开国以来大臣未曾有过的荣誉。

D.曾国藩思想先进。他极力促成朝廷向西方购买先进机器、置办先进船舶枪械等事情,建议选拔年幼的学生到欧洲学习技艺。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于岁入常额外,诚不可别求搜刮之术,增一分则民受一分之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藩以为争彼我之虚仪者可许,其夺吾民生计者勿许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曾国藩为什么建议裁减士兵?请简要说明。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田文镜,汉军正黄旗人。康熙二十二年,以监生授福建长乐县丞,迁山西宁乡知县,再迁直隶易州知州。五十五年,命巡视长芦盐政,疏言:“长芦盐引缺额五万七千余道,商人愿先输课,增复原引。自五十六年为始,在长清等县运行。”得旨:“加引虽可增课,恐于商无益。”下九卿议行。山东巡抚核定题覆如所议。雍正元年命祭告华岳是岁山西灾年羹尧人觐请赈上谘巡抚德音德音言无灾及文镜还,入对,备言山西荒歉状。上嘉其直言无隐,令往山西赈平定等诸州县,即命署山西布政使。文镜故有吏才,清厘积牍,剔除宿弊,吏治为一新。自是遂受世宗眷遇。二年,调河南,旋命署巡抚。疏请以陈、许、禹、郑、陕、光六州升直隶州。寻命真除。文镜以严厉刻深为治,督诸州县清逋赋,辟荒田,期会促迫。诸州县稍不中程,谴谪立至。尤恶科目儒缓,小忤意,辄劾罢。疏劾知州黄振国,知县汪諴、邵言纶、关陈等。上遣侍郎海寿、史贻直往按,谴黜如文镜奏。文镜疏请以河南丁银均入地粮,绅衿富户,不分等则,一例输将,以雍正五年始。部议从之。五年,疏言黄河盛涨,险工迭出。宜暂用民力,每岁夏至后,将距堤一二里内村庄按户出夫,工急抢护,事竟则散。若非计日可竣者,按名给工食。下部议行。寻授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文镜初隶正蓝旗,命抬入正黄旗。文镜又疏言:“山东仓库亏空,挪新掩旧。请如河南交代例,知府、直隶州离任,所辖州县仓库,令接任官稽察,如有亏空,责偿其半,方得赴新任。道员离任,所辖府、直隶州仓库亦视此例。”上皆用其议。九年,文镜以病乞休,命解任还京师。病痊,仍命回任。十年,复以病乞休,允之。旋卒,赐祭葬,谥端肃。

(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雍正元年/命祭告华岳/是岁/山西灾/年羹尧入觐/请赈/上谘巡抚德音/德音言无灾/

B.雍正元年/命祭告华岳/是岁山西灾年/羹尧入觐请/赈/上谘巡抚德音/德音言/无灾

C.雍正元年/命祭告华岳/是岁/山西灾/年羹尧入觐请/赈/上谘巡抚德音/德音言无灾/

D雍正元年/命祭告华岳/是岁山西灾年/羹尧入觐/请赈/上谘巡抚德音/德音言无灾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监生,即国子监监生员,明清两代称在国子监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清代时可以用捐纳的办法取得。

B.世宗,此为雍正皇帝的庙号,庙号是皇帝于宗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殷代。

C.正蓝旗,清代八旗之一,因旗色纯蓝而得名。“八旗”是清代为了管理中原百姓而制定的划定区域的管理办法。

D.卒,《礼记·曲礼下》说,大夫死曰卒。在唐代二品及以上称“薨”,二品以下五品及以上称“卒”,六品到庶人称“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文镜为官正直,直言敢谏。受命祭告华岳,面对山西的天荒之灾,他丝毫不加隐瞒,以实禀告,获得皇帝的赞赏。

B.田文镜颇有吏才,受到重视。他厘清了长期积累的文牍,剔除了原有的痼弊,使得山西百姓的生活为之一新,自此受到雍正帝赏识。

C.田文镜屡次上疏,多被采纳。他建议将河南丁银均入地粮、夏至后让村庄按户出丁抢修河道,这些建议都被商议执行。

D.田文镜援用他例,解决难题。山东仓库亏空,田文镜上疏请求按照河南官员离任交接的做法,对山东离任官员进行处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芦盐引缺额五万七千余道,商人愿先输课,增复原引。

(2)文镜以严厉刻深为治,督诸州县清逋赋,辟荒田,期会促迫。

(5).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经常用于谥号中的一些字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田文镜的谥号中为何有一“肃”字。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赵廷臣,字君邻,汉军镶黄旗人。顺治二年,自贡生授江苏山阳知县,迁江宁同知,有政声。坐催征逾限,免。十年,大学士洪承畴经略湖广,荐廷臣清干,题授下湖南道副使,屡平冤狱。十三年,调督粮道。

十五年,从定贵州,遂擢授巡抚。甫至官,察民间疾苦,定赋蠲赈,惩贪横,禁吏卒驿骚。疏言:“贵州古称鬼方,自城市外,四顾皆苗。专事斗杀,驭之甚难。臣以为教化无不可施之地。请自后应袭土官年十三以上者,令入学习礼,由儒学起送承袭。其族属子弟原入学读书者,亦许其仕进,则儒教日兴而悍俗渐变。土官私袭支系不明争夺易起酿成变乱令岁终录其世次籍上布政司有争袭者按籍立辨豫杜衅端”并下部议行。

十六年,擢云贵总督。土寇冯天裕陷湄潭,犯瓮安,调兵击却之。疏请改马乃、曹滴诸土司为流官。又言:“贵州曩被寇,改卫为府,改所为县,法令纷更,民苦重役,今应复旧制。云南田土荒芜,当招民开垦。冲路州县,请以顺治十七年秋粮贷为春种资。”并下部议行。吴三桂贡象五,世祖命免送京,廷臣因乞概停边贡,允之。十八年,以平土酋龙吉兆功,加兵部尚书。是年调浙江。叙云南垦荒劳,加太子少保。

康熙四年,疏请崇节俭,维风俗。又言用人宜宽小眚,请敕部分别罣误降革人员,量才录用。又言民人鬻身旗下,宜令有司给与印契,并晓谕邻里,后或逃归,有容留者,乃可坐以窝逃。并议行。浙东初平,叛狱屡起,廷臣平情谳鞫,全活甚众。时海滨尚多余孽,闻廷臣宽大,多解甲来归。六年,以病乞休,诏慰留之。八年,巡海自福建还,至奉化,病卒,谥清献。

(节选自《清史稿·赵廷臣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土官私袭支系/不明/争夺易起/酿成变乱/令岁终录其世次/籍上布政司/有争袭者/按籍立辨/豫杜衅端/
B.土官私袭/支系不明/争夺易起/酿成变乱/令岁终录其世次籍上布政司/有争袭者/按籍立辨/豫杜衅端/
C.土官私袭支系/不明争夺易起/酿成变乱/令岁终录/其世次籍上布政司/有争袭者/按籍立辨/豫杜衅端/
D.土官私袭/支系不明/争夺易起/酿成变乱令岁终/录其世次籍上布政司/有争袭者按籍/立辨/豫杜衅端/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贡生,古代指挑选科举考试殿试中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的读书人。
B.太子少保,为东宫官职,负责教习太子,后来已是名存职异,只是一个荣誉称号。
C.乞休,官员自请辞去官职,与"乞骸骨"略有意义差别,后者有回家安度晚年之意。
D.谥,指谥号,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廷臣体察民情,惩治贪暴。担任贵州巡抚后,马上考察民间疾苦,确定赋税,并根据实情免除租税,救济饥贫,惩治贪婪横暴之徒,禁止官兵骚扰百姓。
B.赵廷臣提倡儒教,推行教化。他认为即使像贵州那样到处是专事斗杀很难驾驭的苗族聚居地,也是可以施行教化的,并且提出了推行儒学的具体方法。
C.赵廷臣据情理政,重视农耕。担任云贵总督期间,他请求恢复土地旧制,并且根据云南土地荒芜的现状,提出招募农民开垦的建议,这些想法都得到了朝廷的肯定。
D.赵廷臣公允宽容,得民信任。在处理浙东地区叛乱时,他能够公允地审讯,得以保全性命的百姓很多,也因为他的处置宽容,让不少余党乐于脱下盔甲归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自后应袭土官年十三以上者,令入学习礼,由儒学起送承袭。

(2)吴三桂贡象五,世祖命免送京,廷臣因乞概停边贡,允之。

4.阅读下列文本,完成问题。

沈近思,字位山,浙江钱塘人。康熙三十九年进士。四十五年,授河南临颍知县。颍水经许州东入临颍,许州孔家口下距临颍境仅百余步,堤屡圮,水入临颍,害禾稼。近思请筑堤,临颍任夫十之七,士民争输谷。日役千三百人,人谷二升,二十日而堤成。水至不为患,岁大熟。近思立紫阳书院,教士以正学。县西葛冈村俗最恶,近思为置塾,课村童,立书程簿,躬教督之。化行于其乡,俗日驯。五十二年,巡抚鹿祐荐卓异,迁广西南宁同知。病,告归。

五十九年,以浙江巡抚朱轼荐,敕部调取引见,命监督本裕仓。浙江福建总督满保奏请以知府拣发福建,檄署台湾知府。近思议析置数县道镇弹压府治驻兵三千分布营汛收材勇入行伍严加操练以渐移充内陆各标。流民至者,必审籍贯、稽家口,方授以田土,否则悉驱过洋。议未即行,雍正元年,召授吏部文选司郎中,赐第,赉帑金四百。寻授太仆寺卿,仍兼领文选司事。二年,超授吏部侍郎,命与尚书阿尔松阿如河南按治诸生王逊等纠众罢考,论如律。

四年,充江南乡试考官。例以《乡试录》进呈,上嘉近思命题正大,策问发挥性理,谕奖之。时侍郎查嗣庭、举人汪景祺以诽谤获罪,停浙江人乡会试。近思疏言:“浙省乃有如嗣庭、景祺者,越水增羞,吴山蒙耻!”因条列整饬风俗,约束士子,凡十事。上曰:“浙省有近思,不为习俗所移,足为越水、吴山洗其羞耻!”所陈委曲详尽,下巡抚李卫、观风整俗使王国栋,如议施行。五年,擢左都御史,仍兼领吏部事。卒,命平郡王福彭往奠,加礼部尚书、太子少傅。以其子方幼,令吏部遣司官为治丧,赐祭葬,谥端恪。

(选自《清史稿·沈近思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近思议析置数县/道镇弹压/府治驻兵三千/分布营汛收材/勇入行伍/严加操练/以渐移充内陆各标
B.近思议析置数县道/镇弹压府治/驻兵三千/分布营汛收材/勇入行伍/严加操练/以渐移充内陆各标
C.近思议析置数县/道镇弹压/府治驻兵三千/分布营汛/收材勇入行伍/严加操练/以渐移充内陆各标
D.近思议析置数县道/镇弹压府治/驻兵三千/分布营汛/收材勇入行伍/严加操练/以渐移充内陆各标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调动改派。"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
B.告归,旧时官吏告老回乡或请假回家;后也可指向他人告辞,告别回家。文中"告归"的含义属前者。
C.乡会试,乡试与会试的合称。乡试,唐宋时称"乡贡"、"解试",又称"秋闱";会试,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又叫春闱。
D.谥,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近思政绩显著,在临颍为官时,一方面解决了多年的水患问题,农民大获丰收;另一方面注重教化,设立学校,亲自教授,民风因此大改。
B.沈近思主张在台湾省多设数县,从乡民中选人并操练,增加驻兵;对流杂之民审其籍贯,稽其家口,授其田土,这些主张非常有实效。
C.沈近思担任科举考官时得到了皇帝的褒奖,但由于出现了汪景祺、查嗣庭案件,作为浙江人的沈近思感到非常羞愧。
D.沈近思去世后被追赠为礼部尚书、太子少傅。因为他儿子年幼,朝廷命吏部派专人为沈近思办理丧事,赐予他祭奠、安葬的礼仪。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县西葛冈村俗最恶,近思为置塾,课村童,立书程簿,躬教督之。

(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5).在汪景祺、查嗣庭案件的处置上,皇帝对沈近思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万斯同,字季野,鄞县人。父泰,生八子,斯同其季也。兄斯大,《儒林》有传。性强记,八岁,客坐中能背诵《扬子法言》。后从黄宗羲游,得闻蕺山刘氏学说,以慎独为宗。以读书励名节,与同志相劇切。博通诸史,尤熟明代掌故。康熙十七年,荐鸿博,辞不就。初,顺治二年诏修《明史》,未几罢。康熙四年,又诏修之,亦止。至三十二年,再召王鸿绪于家,命偕陈廷敬、张玉书为总裁。陈任《本纪》,张任《志》,而鸿绪独任《列传》。乃延斯同于家,委以史事,而武进钱名世佐之。每覆审一《传》,曰某书某事当参校,顾小史取其书第几卷至,无或爽①者。尝书抵友人,自言:“少馆某所,其家有列朝实录,吾默识暗诵,未敢有一言一事之遗也。长游四方,辄就故家耆老求遗书,考问往事。旁及郡志、邑乘、私家撰述,靡不搜讨,而要以实录为指归。盖实录者,直載其事与言,而无可增饰者也。因其世以考其事,敷其言而平心察之,则其人本末可八九得矣。然言之发或有所由,事之端或有所起,而其流或有所激,则非他书不能具②也。凡实录之难详者,吾以它书证之;它书之诬且滥者,吾以所得于实录者裁之,虽不敢谓具可信,而是非之枉于人者鲜矣。昔人于《宋史》已病其繁芜而吾所述将倍焉非不知简之为责也吾恐后之人务博而不知所裁故先为之极使知吾所取者有可损而所不取者必非其事与言之真而不可益也”平生淡于荣利,修脯③所入,辄以赒④宗党。故人冯京第死义,其子没入不得归,为醵钱⑤赎之。尤喜奖掖后进。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斯同与人往还,其自署则曰“布衣万某”,未尝有他称也。

(节选自《清史稿·万斯同传》)

【注】①爽:失,差。②具:通“俱”,都,完全。③修脯:干肉。旧称学生致送教师的礼物,后泛指教学的酬金。④赒:周齐。⑤醵钱:集资。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昔人于《宋史》已病其繁芜/而吾所述将倍焉/非不知简之为贵也/吾恐后之人务博而不知所裁/故先为之极/使知吾所取者有可损/而所不取者必非其事与言之真/而不可益也/
B.昔人于《宋史》已病/其繁芜而吾所述将倍焉/非不知简之为贵也/吾恐后之人务博而不知所裁/故先为之极/使知吾所取者有可损/而所不取者必非其事与言之真/而不可益也/
C.昔人于《宋史》已病其繁芜/而吾所述将倍焉/非不知简之为贵也/吾恐后之人务博而不知所裁/故先为之极使知吾/所取者有可损/而所不取者必非其事与言之真/而不可益也/
D.昔人于《宋史》已病/其繁芜而吾所述将倍焉/非不知简之为贵也/吾恐后之人务博而不知所裁/故先为之极使知吾/所取者有可损/而所不取者必非其事与言之真/而不可益也/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幼禾,引申指最小的。古代常用伯、仲、叔 、季来表示兄弟排行。
B.康熙,清圣祖爱新觉罗-玄辉的年号,康熙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
C.本纪,写帝王的传记,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该书中,不是帝王的不能称为“本纪气
D.郡志,地方志的一种,记录一郡山川、物产、人文等情况的书。史和志是有差别的。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斯同生而异敏,得到名师指点。他读书过目不忘,受业于黄宗羲,认真读书砥砺名节,跟同道互相切磋,博通诸史。
B.万斯同娴于修史,熟悉明代史事。他审看每篇初稿,就告诉编者,有某事应当补入,某事应当核实,助手查询原书,无一谬误。
C.万斯同实事求是,修史态度严谨。他认为撰写史书必须“实录直载其事”“以实录为证裁”,他修书中的结论全部可信。
D.万斯同不慕荣利,广受人们尊重。他与人交往都自称“布衣万某”,但京中上至王公下至学子,无不尊称他为“万先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实录者,直载其事与言,而无可增饰者也。

(2)它书之诬且滥者,吾以所得于实录者裁之。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姚鼐,字姬传,桐城人,刑部尚书文然玄孙。乾隆二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改礼部主事。历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所得多知名士。四库馆开,充纂修官。书成,以御史记名,乞养归,不仕。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

鼐工为古文。康熙间,侍郎方苞名重一时,同邑刘大鏪继之。鼐世父①范与大鏪善鼐本所闻于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所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其论文根极于道德,而探原于经训。至其浅深之际,有古人所未尝言,鼐独抉其微,发其蕴。论者以为辞迈于方,理深于刘。三人皆籍桐城,世传以为桐城派。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

鼐清约寡欲,接人极和蔼,无贵贱皆乐与尽欢;而义所不可,则确乎不易其所守。世言学品兼备,推鼐无异词。尝仿王士祯《五七言古体诗选》为《今体诗选》,论者以为精当云。自告归后,主讲江南紫阳、钟山书院四十余年,以诲迪后进为务。嘉庆十五年,重赴鹿鸣②,加四品衔。二十年,卒,年八十有五。所著有《九经说》十七卷,《老子、庄子章义》,《惜抱轩文集》二十卷,《诗集》二十卷,《三传补注》三卷,《法帖题跋》二卷,《笔记》四卷。

子景衡,举人,知县。有隽才,鼐故工书,景衡学其笔法,能乱真。

(选自《清史稿·姚鼐传》,有增改)

【注】①世父:伯父。②鹿鸣:科举时代,为举子们饯行、励志的宴会。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鼐世父范/与大鏪善鼐/本所闻于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所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
B.鼐世父范与大鏪善/鼐本所闻于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所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
C.鼐世父范与大鏪善/鼐本所闻于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所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
D.鼐世父范与大鏪善鼐/本所闻于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所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主要管理全国的学校事务、宗庙祭祀、藩属以及外国往来等事务。
B.“会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因是在“乡试”的次年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
C.“桐城派”,是清代著名散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鏪、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姚鼐是该派的集大成者。
D.“惜抱轩”,是姚鼐的书斋名。“惜抱”是他的自号,“轩”指小屋。譬如《聊斋志异》中“聊斋”即是蒲松龄的书斋名。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鼐品性高雅,孝敬双亲。为官时喜交名士,在《四库全书》完成后,即请求辞职奉养父母,回到了故里。
B.姚鼐治学精深,成就卓著。他的论文喜探本溯源,评论者认为其言辞比方苞豪放,说理比刘大鏪深刻。
C.姚鼐为人刚正,品学兼备。凡是与道义不相符的,他会坚持守正的节操。世人一致认可推崇他的品学。
D.姚鼐致力教育,倾心后学。告老回乡后,在书院讲学数十年,致力于教诲开导在学业上没有长进的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其浅深之际,有古人所未尝言,鼐独抉其微,发其蕴。

(2)鼐清约寡欲,接人极和蔼,无贵贱皆乐与尽欢。

参考答案

1.答案:(1).B;(2).C;(3).C

(4).(1)在按照年份收取定额的赋税之外,实在不能另外使用搜刮(老百姓钱财的)手段了,增加一分税收老百姓就受到一分的伤害。

(2)曾国藩认为那些争夺彼此之间没有实际意义的礼仪的事情可以答应,而那些剥夺我国民众资财的事情是不可以答应的。

(5).乾隆中期以来,军费开支大,后裁兵效果不佳;曾国藩认为士兵越多,兵饷就越多,国家就越贫穷,国力也就越弱。

解析:(1).“竦然”是“见者”的谓语,二者意义相连,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两项;“所成就荐拔者”构成“所……者”,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项。

(2).“从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一直沿用到清朝”错,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是秦朝,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3).“这是清朝开国以来大臣未曾有过的荣誉”错,原文“开国以来,文臣封侯自是始”,说的是曾国藩作为文臣被封侯是清朝开国以来未曾有过的,并非清朝开国以来大臣未曾有过的荣誉。

(4).(1)岁,名词作状语,按照年份;诚,实在;术,手段。(2)虚,没有实际意义;许,答应;夺,剥夺;计,资财。

(5).由原文“自乾隆中增兵议起,岁糜帑二百余万。其时大学士阿桂即忧其难继,嘉、道间两次议裁,不及十之四,仍宜汰五万,复旧额。自古开国之初,兵少而国强,其后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可知乾隆中期以来,军费开支大,后裁兵效果不佳;曾国藩认为士兵越多,兵饷就越多,国家就越贫穷,国力也就越弱。

[参考译文]

曾国藩,最初名叫子城,字涤生,是湖南湘乡人。(他的)祖父曾玉屏,开始向往乡学。(他的)父亲曾麟书,是县学生,凭借孝顺闻名。曾国藩,是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咸丰初年,(皇帝)下诏让群臣上书谈论治国的得失利弊。(曾国藩)上奏陈述目前亟待解决的事情,首先是选用人才,人才选用有转移的方法,有培养的方法,有考核视察的方法。(他)又上书说:“国家财政费用不足,军队士兵不精良,这两者是天下大患。在按照年份收取定额的赋税之外,实在不能另外使用搜刮(老百姓钱财的)手段了,增加一分税收老百姓就受到一分的伤害。至于每年总支出的数额,士兵的粮饷是最大的,绿营官兵总额六十四万,却经常虚领六七万人的粮饷来供给军队用。从乾隆中期增加兵员说起,一年耗费官库银两二百多万。当时大学士阿桂就担忧这项开支难以维持,嘉庆、道光年间两次商议裁减士兵,(但裁减的人数)不到(超额的)十分之四,仍然应该再淘汰五万,才能恢复到原来的额度。自古以来,王朝开国初年,士兵少而国家强,以后士兵越来越多而国力越来越弱,兵饷越来越多而国家越来越贫穷。”(他)又深切痛恨朝廷内外的臣子谄媚奉承欺骗掩饰,没有陈述好的意见、指摘过失的风气。于是(他)呈上《敬陈圣德预防流弊》这一奏疏,恳切地指出皇帝本身的问题,有些话是别人所不敢说的,皇帝用嘉奖的诏书答复他。咸丰二年(1852),(曾国藩)在江西主持考试,中途因为母亲去世返回家乡。平定江宁后,天子论功行赏,加封曾国藩为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赏赐双眼花翎顶戴。清朝开国以来,文臣封侯就是从这时开始的。朝廷和民间都称颂祝贺,而曾国藩建立了大功却并不以功自居,敬慎谦恭得好像害怕一样。曾国藩处理政务把握大局,规划整体。自从西方人进入中国以来,外交事务日益繁重。等到朝廷商议购买机器,置办船舶枪械时,(曾国藩)就极力促成此事,还建议选拔年幼的学生到欧洲学习技艺。每当朝廷与外国签订约定的章程时,皇上就下诏询问他是否可以答应,曾国藩认为那些争夺彼此之间没有实际意义的礼仪的事情可以答应,而那些剥夺我国民众资财的事情是不可以答应的。曾国藩为人威严庄重,有漂亮的胡须,眼睛呈三角形,锐利而有威势。每当他会见客人时,注视对方一段时间而不说话,客人就感到害怕,等人走后他便记住了此人的优缺点,没有一次失误。他尤其能够识别人才,善于任用他们,所造就和推荐、提拔的人数不过来。他见人一面就能品评此人的才能,而且都恰如其分。(曾国藩)居住在江南的时间很久,在江南留下的功业和德行也最多。同治十三年(1874),(曾国藩)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二岁。百姓们在街巷哭,画了他的画像来祭祀他。曾国藩的死讯上报后,皇上震惊悲痛,停止上朝三天。赠官太傅,谥号文正,在京城的昭忠、贤良祠祭祀他,各省也为他建立了专门的祠堂。

2.答案:(1).A;(2).C;(3).B;

(4).(1)长芦的盐引缺额五万七千多道,商人愿意先缴纳赋税,增加恢复到原来应该收的数量。

(2)田文镜把严厉苛刻当作治理方法,督促河南诸州县清查未缴纳的赋税,开辟荒田,定下期限,催促执行。

(5).①治理严厉深刻。督促各州县未缴纳赋税,催促开辟荒田;各州县稍不合要求,立刻责备;官员行动迟缓,态度忤逆,立刻弹劾。②不对权贵搞特殊。对于有声望、有地位的人,也不搞例外,一律要求其缴纳赋税。③对离任官员进行追责。官员离职时,如有亏空,责令其偿还一半。

解析:(1).“是岁”后面可断可不断,“年羹尧”是一个人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项。“请赈”是一个句子,意为“请求赈灾”,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

(2).“八旗”是清代满族的军队组织和户口编制,后又增建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而非“为了管理中原百姓而制定的划定区域的管理办法”。

(3).“使得山西百姓的生活为之一新”错误,由原文“吏治为一新”可知,是山西吏治出现了全新的面貌。

(4).(1)“盐引”是宋代以后历代政府发给盐商的食盐运销许可凭证,此处不用翻译;“输课”,缴纳赋税。(2)“督”,督促;“逋赋”,未缴纳的赋税;“期会”,定下期限。

[ 参考译文]

田文镜,汉军正黄旗人。康熙二十二年,以监生身份被任命为福建长乐县县丞,升迁山西宁乡县知县,再升为直隶易州知州。康熙五十五年,奉命巡视长芦的盐政,田文镜上疏说:“长芦的盐引缺额五万七千多道,商人愿意先缴纳赋税,增加恢复到原来应该收的数量。自康熙五十六年起,在长清等县运行。”朝廷下旨说:“增加盐引虽然可以增加赋税收入,但是恐怕对商人没有好处啊。”(于是将这个建议)批交九卿议论。山东巡抚核定后题本具奏,和田文镜的建议一样。雍正元年,受命祭告华岳。这一年山西大灾,年羹尧入朝觐见,请求(朝廷)赈灾。皇上询问了巡抚德音,德音说没有灾害。等到田文镜回京,入朝回复,详尽地说了山西天荒歉收的情况。皇上赞赏他直言不讳,命他前往山西赈济平定等各州县,就命他代理山西布政使。田文镜素来就有为官之才,(到了山西之后)厘清了长期积累下的文牍,剔除了原有的痼弊,使得山西吏治为之一新。自此就受到了雍正帝的赏识。雍正二年,(田文镜)调任河南,很快(雍正帝就)命(他)暂代河南巡抚之职。(田文镜)上疏请求将陈、许、禹、郑、陕、光六州升为直隶州。不久(雍正帝)实授他为河南巡抚。田文镜把严厉苛刻当作治理方法,督促(河南)各州县清查未缴纳的赋税,开辟荒田,定下期限,催促执行。(河南)各州县稍有不符合要求的,(他的)责备立刻就到。(田文镜)尤其厌恶科举出身的人迂缓迟钝,稍有忤逆,就弹劾罢免。(相继)上疏弹劾知州黄振国,知县汪諴、邵言纶、关陈等人。雍正帝派遣侍郎海寿、史贻直前去(河南)调查(这些人),(结果都)按照田文镜的奏书(将他们)罢免了。田文镜上疏请求将河南的丁银均入地粮,地方上有声望、有钱的人,不分等级,一律缴纳赋税,从雍正五年开始实行。各部商议之后听取了该建议。雍正五年,(田文镜)上疏说黄河水涨严重,各地段接连出现险情。应该暂时征集民力,每年夏至之后,让距离河堤一二里以内的村庄按户出丁,工程紧急就抢修维护,修完之后就遣散。如果不是短期可以竣工的工程,就按照人名发放粮食。下发各部商议之后执行。不久(田文镜)就被授为河南总督,(又)升任兵部尚书。田文镜原来隶属正蓝旗,(皇上)下令将其抬入正黄旗。田文镜又上疏说:“山东仓库亏空,把新粮挪来掩盖旧的亏空。请求像河南地方官接替的惯例一样,知府、直隶州有离任的,所管辖的州县的仓库,就让接任的官员稽查,如果出现亏空,责令(原来的官员)赔偿一半,才能前去新任。道员离任,所管辖的府、直隶州的仓库也按照这样办理。”雍正帝都采纳了他的建议。雍正九年,田文镜因病上疏请求退休,皇上下令解除职务返回京师。病愈,仍旧命他回到原任。雍正十年,他再次因病请求退休,(雍正帝)准许了他。不久(田文镜)就逝世了,御赐祭奠安葬,谥号端肃。

3.答案:(1).B; (2).A; (3).C; (4).(1)请允许从今以后满十三岁以上的应该世袭的土著官员,让他们都入官学学习礼仪,按照儒学的规矩举荐世袭的人选。

(2)吴三桂进贡了五头象,清世祖顺治命令他免于送到京城,赵廷臣于是请求一概停止边地的进贡,朝廷允许了他的这个请求。
解析:(2).挑选的是府、州、县生员中成绩出众或者优异者。
(3).“恢复土地旧制”表述不正确,“改卫为府,改所为县,法令纷更,民苦重役”,意为行政级别更改让法令重复更迭,让百姓苦于繁重的劳役,而要修改某些军政管理制度。根据“云南田土荒芜,当招民开垦”“并下部议行”可以判断其余均准确。
(4).(1)①“年十三以上者”满十三岁以上的,定语后置。②“入学习礼”“学”“习”二字要分开理解,“入学”指进入官学,“习礼”指学习礼仪。③“承袭”动词做名词,“起送承袭”指举荐世袭的人选。

(2)①“世祖命免送京”省略宾语,是“世祖命之免送京”。②“因”,于是,就。③“概”,一概。

【参考译文】

赵廷臣,字君邻,汉军镶黄旗人。顺治二年,从贡生被授予江苏山阳县县知,后来又升迁为江宁府同知(副职),有良好的从政声誉。因犯催缴征税超过期限的罪,被罢免。顺治十年,大学士洪承畴担任湖南湖北地区的经略,以赵廷臣清廉干练而推荐给朝廷,朝廷的准奏任命下来,让他担任湖南道的副使,在任上屡屡平定冤狱。顺治十三年,调任为都粮道(亦称粮道,是漕运总督的属官)之职。顺治十五年,随军平定贵州动乱,于是被提拔授予巡抚官职。一到任上,就考察民间的疾苦,确定赋税,并根据实情减免租税,救济饥贫,惩治贪婪横暴之徒,禁止官兵骚扰百姓。上奏章说:“贵州古代被称为'鬼方’,从贵州城以外,四面看看都是苗族。专门喜欢争斗残杀,想要管理他们很难。我以为教育感化没有不可施行的地方。请允许从今以后满十三岁以上的应该世袭的土著官员,让他们都入官学学习礼仪,按照儒学的规矩举荐世袭的人选。他们同族亲属的年轻人愿意入学读书的,也允许他们做官,那么儒学的教育日益兴盛而彪悍的风俗就渐渐改变。土著官员私自承袭,家族支脉不明确,争夺就容易产生,进一步酿成动乱,让他们每年年终把记录家族世袭次序的册簿上交布政司。以后有争夺世袭的,打开他们上交的册簿立刻就可以辨别了,可以预先杜绝争端的苗头。”朝廷将这些建议一起放到中央各部讨论并施行。顺治十六年,提拔为云贵总督。当地叛乱者冯天裕攻陷湄潭,又带兵进犯瓮安,赵廷臣调兵把他击退了。上疏请求改马乃、曹滴部族的诸位土司为流动官员。又上奏说:“贵州地区以前遭受敌寇侵扰,将卫(防区设置单位)改为府,将所(比卫小的单位)改为县,导致法令纷纭更迭,百姓苦于繁重的劳役,现在应该恢复原来的制度。云南地区田地荒芜,应当招募农民去开垦。对受到灾害的州县,请允许用顺治十七年的秋粮贷款放给百姓作为春天播种的资本。”朝廷将这些建议一起放到中央各部讨论并施行。吴三桂进贡了五头象,清世祖顺治命令他免于送到京城,赵廷臣于是请求一概停止边地的进贡,朝廷允许了他的这个请求。顺治十八年,因为平定土著酋长龙吉兆叛乱有功,加封为兵部尚书。这一年调任浙江。评定功劳因为在云南开垦荒地有功,加封太子少保的荣衔。康熙四年,浙东地区刚刚平定,但叛乱的案件屡屡发生,赵廷臣公允地审讯,得以保全性命的百姓多得数不清。当时浙江沿海地区还有不少叛乱的余党,听说赵廷臣能从宽处理,脱下盔甲前来归顺的人很多。康熙六年,因为生病自请辞去官职,诏书慰问并挽留他。康熙八年,巡查海防从福建回来,到奉化的时候,生病去世,谥号为清献。

4.答案:(1).C; (2).D; (3).C; (4).(1)临颍县西边的葛岗村风俗最为败坏,沈近思替葛岗村建立了私塾,督促村童学习,立下教学规章制度,亲自教授、督促学子。

(2)我之所以含垢忍辱,苟且偷生,被囚禁在粪土一般的牢狱之中,是因为痛惜自己的心愿尚未完全实现,平平庸庸而死,而文采不能在后世的人们中显露。
(5).态度:支持肯定(如议施行); 原因:①整饬风俗,约束士子有效;②条列的方法详尽可行(或:事情的底细和原委交待详尽);
解析:(1).“析置”指设置新的行政区划,这里加宾语“数县”,因此,排除B、D两项;“收材勇入行伍”中“材勇”指“材勇的人”作“收”的宾语,故此处不能断开,排除A、B两个选项;故,选C。
(2).不仅可以官谥,也可私谥,如靖节先生。一般平民没有得到谥号的权利。
(3).选项中“身为浙江人的沈近思感到羞愧”错,原文“越水增羞,吴山蒙耻”是指所有浙江人,而非单指沈近思自己。

5.答案:(1).A; (2).C; (3).C; (4).(1)因为实录是直接记载那些事实和言论而没有什么增添修饰的。
(2)别的书歪曲失实的,我用从实录中得到的材料判断裁定它。
解析:(1).原文标点:昔人于《宋史》已病其繁芜,而吾所述将倍焉,非不知简之为贵也,吾恐后之人务博而不知所裁,故先为之极,使知吾所取者有可损,而所不取者必非其事与言之真,而不可益也。
(2).也有例外,如吕雉不是帝王,但其传记也称本纪;项羽也无帝王之实,却列入本纪之中,主要是因为司马迁认为其在当时拥有皇帝一样的权势。
(3).曲解原意,“他修书中的结论全部可信”错误,依据原文“虽不敢谓具可信,而是非之枉于人者鲜矣”,应理解为“虽然不敢说结论全部可信,但是非被人歪曲的事是很少的了”。
(4).【参考译文】

万斯同,字季野,鄞县人。父亲万泰,生了八个儿子,万斯同是他最小的儿子。兄长万斯大,《儒林》上有传记。生来有高强的记忆力,八岁时,在客人面前能背诵《扬子法言》。后来跟随黄宗羲学习,得以受教刘宗周的学说,(为人处世)把慎独作为宗旨。与师友一起勤奋读书,砥砺名节。他博通诸史,尤其熟悉明代掌故。康熙十七年,被推举为博学鸿词科,(他)推辞没有就职。开始,顺治二年皇帝下诏修《明史》,不久停止。康煕四年,又下诏修《明史》,也停止。到康煕三十二年,再次征召王鸿绪到家中,命令他同陈廷敬、张玉书担任纂修《明史的总裁。陈廷敬任《本纪》的总裁,张玉书任《志》的总裁,而王鸿绪单独担任《列传》的总裁。于是聘请万斯同到家里,把编修《明史》的事托付给他,让武进人钱名世辅佐他。每次审核一篇《传》,说某事应当补入,某事应当核实,看助手取来原书(查询),没有一处差错。他曾经写信给朋友,自己说:“我少年时求学于某家,他家里有列朝实录,我用心把它熟读默默地记下来,不敢遗漏其中的一句话和一件事。待长大后,游学四方,就到旧时官宦人家向老人们请求借读前朝的书籍文稿,考察和询问往事。广及州县方志和各家私摆的记載,无不在搜罗参考之列,但总的来说还是以实录为宗旨。因为实录是直接记载那些事实和言论而没有什么增添修饰的。根据他所处的时代来考查他的事迹、核对他的言论,公平地考察这些言行,那么这个人的生平始末详情十分中能得到八九分了。但是言论的发表或者另有缘故,事情的开端也许别有起因,而在它流传的过程中可能又有变化,那么不依据其他书的记载就不能全部搞清了。凡是实录中难以求其详情的,我用别的书作佐证;别的书歪曲失实的,我用从实录中得到的材料判断裁定它,虽然不敢说结论全部可信,但是非被人歪曲的事是很少的了。过去人们对《宋史》已经嫌它繁琐芜杂,但我记述的将比它还要増加一倍,这不是我不知道简约的可贵,而是恐怕后人力求广博而不知应该有所剪裁,所以先走极端,使他们知道我所收取的还有可以删减之处,而我所不取的都必定不是真实的事迹与言论,从而更加不可增益。”万斯同一生不慕荣利,教书收入动不动就周济宗族和乡党朋友冯京第为义而死,他儿子身陷(勋卫家)不能回来,他捐资把他赎了出来。(万斯同)尤其喜欢奖励引荐后辈京中上至王公下至学子,无不尊称他“万先生”。但万斯同跟人交往,自己只称“布衣万某”,未尝有别的称号。

6.答案:(1).C; (2).B; (3).D; (4).(1)到了那(经籍义理)深刻之处,有古人不曾提到的地方,唯独姚鼐能选择其中的微妙之处,发掘其中的意蕴。
(2)姚鼐清廉节俭,少有私欲,待人接物十分和蔼,无论身份贵贱都乐于与他们尽情欢乐。
解析:(1).“善”是“交好”之意,句子应断于此;“鼐”是“本所闻”的主语,不能断开;“高简深古”是直接修饰“所为文”的,不应断开。
(2).“会试”是在“乡试”次年的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3).“后进”理解错误,在原文中应为“后辈”之意,而非“在学业上没有长进的人”。
(4).【参考译文】

姚鼐,字姬传,桐城人,刑部尚书姚文然的玄孙。乾隆二十八年考中进士,被授为庶吉士,后来改任礼部主事。曾经担任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所交往的人大多是知名人士。四库全书馆开设,姚鼐担任纂修官,《四库全书》完成后,在记名御史的官任上,请求辞职奉养父母,回到故里,不肯再出来做官。姚鼐说:“古代的君子,做官不是随随便便的,他将会考虑他的志向能否在当时得以实现,他的方法能否对大众有所补益。”姚鼐擅长写作古文。康熙年间,侍郎方苞在当时名声很大,同乡刘大櫆承续他。姚鼐的伯父姚范与刘大櫆交情深厚,姚鼐原本在家庭和师友之间有点名气,因此更加得以长进,所写的文章高雅简练深刻古朴,尤其和欧阳修、曾巩的文风非常接近。他的论文以道德为根本,而且在经籍义理的解说上探本溯源。到了那(经籍义理)深刻之处,有古人不曾提到的地方,唯独姚鼐能选择其中的微妙之处,发掘其中的意蕴。评论者认为他的文辞比方苞豪放,道理比刘大櫆深刻。三个人都是桐城籍,世人传颂他们为桐城派。桐城派的风格传统,到这时就形成了,这种风尚情趣,向南波及到湘桂一带,向北覆盖了燕赵地区。姚鼐清廉节俭,少有私欲,待人十分和蔼,无论身份贵贱都乐于与他们尽情欢乐;然而如果是道义上所不允许做的事,他坚定地不肯改变自己的操守(去迎合)。世人称赞他品学兼备,推崇姚鼐没有异议。曾经模仿王士祯《五七言古体诗选》写作《今体诗选》,评论的人认为十分精确恰当。自从告老回乡以后,姚鼐在江南紫阳、钟山书院担任讲授四十余年,把教诲开导后辈当作要务。嘉庆十五年,他重赴鹿鸣宴,被授予四品官衔。嘉庆二十年,姚鼐去世,时年八十五岁。著作有《九经说》十七卷,《老子、庄子章义》,《惜抱轩文集》二十卷,《诗集》二十卷,《三传补注》三卷,《法帖题跋》二卷,《笔记》四卷。儿子姚景衡,举人,知县。有出众的才智,姚鼐原先擅长书法,景衡学习他的笔法,能够以假乱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