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秉荣||为什么要走西口
为什么要走西口
文/陈秉荣
为什么要走西口?也还真有探讨的必要。
有一种人 ,也许是二人台小戏《走西口》看得多了,受其误导;或许是压根儿对走西口活动就没有脚踏实地的研究,武断地作出论断:走西口的原因是因为“荒歉”,走西口是一种逃荒行为。

这是一种凉胡子话。其实年复一年的走西口活动,是陕北和晋西北穷苦农民讨生活的正常活动,其意义和现在农民工外出打工基本相同,不管丰年与歉年,总有那么一定数量的人去西口外打工谋生,只不过遇到灾年,走西口的人更多些罢了。
那么,造成走西口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然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
1、自然因素
陕北地区与晋西北地区,地处黄土高原,地形复杂,有90%的土地是丘堎地和山地。地形支离破碎,耕地多为山坡陡地,平地很少,水浇地更少。土地贫瘠,肥力不足,形成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
再加上气候原因,十年九旱,自然灾害频繁,在那个靠天吃饭的年代,小农经济无法抵御。
因此,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单位面积产量低下。就保德而言,平年亩产在30公斤左右,丰年在35公斤左右,灾年在25公斤左右,甚至颗粒无收。即使是平年,本县产粮也不能自给自足,全凭内蒙古来的粮船接济。如遇灾年,缺口就更大了。
2、社会方面的原因
一是土地兼并剧烈。旧中国时期,土地兼并剧烈,大部分土地集中在地主阶级手里,广大劳动者只占有为数不多的土地,有的人纯粹没有土地。保德县1946年统计,全县共有耕地540220亩,人均耕地9.7亩,地主富农占有耕地30483亩,人均14亩。需要说明的是,经过“减租减息”“回赎土地”运动,此时已有很多土地回赎到农民手中,所以显得地主占有土地不是特别多。下面两例看得更清楚。
河曲县1942年统计,地主富农占到总耕地面积的一半。
府谷县1950年土地改革前夕的情况,地主富农人均占有耕地79.1亩,贫僱农人均耕地11.8亩。
具体到某一个村,悬殊就更大了。
这些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有的沦为佃农和僱农,有的则远走他乡,寻找生活门路。
二是赋税繁重。清政府征收的赋税为两种,按地亩征收的是地粮;按人头征收的是丁徭。还有各种“加征”和“加派”,山西的税务负担是北方诸省中最重的。一些自耕农和半自耕农都无法忍受,那些无地的赤贫者,生活都没有着落,哪还有钱交税呢?
雍正元年(1723),实行“摊丁入亩”的税收政策,这对无地少地的农民无疑是有利的,可惜是河曲、保德一带,一直未能很好贯彻执行,直到光绪年间还是按老办法执行。

民国时期,阎锡山统治山西,山西的税务有增无减,农民负担日益繁重,所以历史上逃丁现象继常发生。
三是地主直接剥削。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要忍受地主的地租剥削,僱工剥削和高利贷剥削,贫苦农民血汗被榨干殆尽。为了生存,只好四处闯荡,在闯荡中认准了“西口外”是养穷人的地方。
“西口外”与陕北和晋西北接壤,是国家开放的劳务市场。那里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生活门路多,经济收益好于“口里”的自耕农水平,是理想的讨生活的地方。
走西口便成了内陆贫苦农民重要的生活门路。



作者简介
陈秉荣先生1941年生于保德县石塘村,早年曾任公社书记,后历任县文化局长、档案局长等职。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在方志、民俗、民间文艺等方面颇多建树。他是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山西分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国地方志学会会员、忻州走西口研究会理事。他学识广博,研究领域宽泛,堪称是保德传统文化的半部活词典。几十年来,他如同一位勤勉的老农,不计寒暑,不避风雨,默默地耕耘于大山深处。除主编完成了1990年版的《保德县志》,校点重印了《保德州志》,创办了《保德文化》杂志,出版了民歌集《大河采风》、散文集《定羌杂识》,《保德农业合作史稿》《金瓶梅晋语浅释》等。他为挖掘整理保德文化遗产,传承保德文明付出了大量心血。年近古稀,他孜孜不倦,执笔写下《保德民俗》,为保德又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
特别声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心灵之窗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编微信:sczb0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