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秉荣||为什么要走西口

为什么要走西口

文/陈秉荣

为什么要走西口?也还真有探讨的必要。

有一种人 ,也许是二人台小戏《走西口》看得多了,受其误导;或许是压根儿对走西口活动就没有脚踏实地的研究,武断地作出论断:走西口的原因是因为“荒歉”,走西口是一种逃荒行为。

这是一种凉胡子话。其实年复一年的走西口活动,是陕北和晋西北穷苦农民讨生活的正常活动,其意义和现在农民工外出打工基本相同,不管丰年与歉年,总有那么一定数量的人去西口外打工谋生,只不过遇到灾年,走西口的人更多些罢了。

那么,造成走西口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然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

1、自然因素

陕北地区与晋西北地区,地处黄土高原,地形复杂,有90%的土地是丘堎地和山地。地形支离破碎,耕地多为山坡陡地,平地很少,水浇地更少。土地贫瘠,肥力不足,形成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

再加上气候原因,十年九旱,自然灾害频繁,在那个靠天吃饭的年代,小农经济无法抵御。

因此,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单位面积产量低下。就保德而言,平年亩产在30公斤左右,丰年在35公斤左右,灾年在25公斤左右,甚至颗粒无收。即使是平年,本县产粮也不能自给自足,全凭内蒙古来的粮船接济。如遇灾年,缺口就更大了。

2、社会方面的原因

一是土地兼并剧烈。旧中国时期,土地兼并剧烈,大部分土地集中在地主阶级手里,广大劳动者只占有为数不多的土地,有的人纯粹没有土地。保德县1946年统计,全县共有耕地540220亩,人均耕地9.7亩,地主富农占有耕地30483亩,人均14亩。需要说明的是,经过“减租减息”“回赎土地”运动,此时已有很多土地回赎到农民手中,所以显得地主占有土地不是特别多。下面两例看得更清楚。

河曲县1942年统计,地主富农占到总耕地面积的一半。

府谷县1950年土地改革前夕的情况,地主富农人均占有耕地79.1亩,贫僱农人均耕地11.8亩。

具体到某一个村,悬殊就更大了。

这些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有的沦为佃农和僱农,有的则远走他乡,寻找生活门路。

二是赋税繁重。清政府征收的赋税为两种,按地亩征收的是地粮;按人头征收的是丁徭。还有各种“加征”和“加派”,山西的税务负担是北方诸省中最重的。一些自耕农和半自耕农都无法忍受,那些无地的赤贫者,生活都没有着落,哪还有钱交税呢?

雍正元年(1723),实行“摊丁入亩”的税收政策,这对无地少地的农民无疑是有利的,可惜是河曲、保德一带,一直未能很好贯彻执行,直到光绪年间还是按老办法执行。

民国时期,阎锡山统治山西,山西的税务有增无减,农民负担日益繁重,所以历史上逃丁现象继常发生。

三是地主直接剥削。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要忍受地主的地租剥削,僱工剥削和高利贷剥削,贫苦农民血汗被榨干殆尽。为了生存,只好四处闯荡,在闯荡中认准了“西口外”是养穷人的地方。

“西口外”与陕北和晋西北接壤,是国家开放的劳务市场。那里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生活门路多,经济收益好于“口里”的自耕农水平,是理想的讨生活的地方。

走西口便成了内陆贫苦农民重要的生活门路。

作者简介

陈秉荣先生1941年生于保德县石塘村,早年曾任公社书记,后历任县文化局长、档案局长等职。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在方志、民俗、民间文艺等方面颇多建树。他是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山西分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国地方志学会会员、忻州走西口研究会理事。他学识广博,研究领域宽泛,堪称是保德传统文化的半部活词典。几十年来,他如同一位勤勉的老农,不计寒暑,不避风雨,默默地耕耘于大山深处。除主编完成了1990年版的《保德县志》,校点重印了《保德州志》,创办了《保德文化》杂志,出版了民歌集《大河采风》、散文集《定羌杂识》,《保德农业合作史稿》《金瓶梅晋语浅释》等。他为挖掘整理保德文化遗产,传承保德文明付出了大量心血。年近古稀,他孜孜不倦,执笔写下《保德民俗》,为保德又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

特别声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心灵之窗

*陈秉荣||小议“敬德保民”
*陈秉荣||我与季躬耕先生的交往
*陈秉荣||我真想推荐他为黄河河长
*陈秉荣||写在《保德州志译注》出版之后
*陈秉荣||我的第一对沙发
*陈秉荣||保德白事中的总管
*陈秉荣||保德二月二俗事
*陈秉荣||保德婚嫁习俗中的“开说”
*陈秉荣||小议“敬德保民”
*陈秉荣||陈奇瑜冤死真相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编微信:sczb0972

(0)

相关推荐

  • 四十八年来,像我这样的人 | 宇帆·早茶夜读382

    382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宇帆金句 可久未找到解决之法,文字也就涩了 这影响到的不仅是这篇小说 还有丁玲的命运 四十八年来,像我这样的人 文/ 宇帆 大家晚上好,欢迎收听早茶夜读,我是张宇帆.这周我们 ...

  • 火柴、洋油、电话等是怎么在宁远传播开来的?

    1911年美孚石油公司在宁远设立美孚洋行代理机构,推销石油产品,县人谓之"洋油":美英烟草公司在宁远经营卷烟,县人谓之"洋烟":日本生产的火柴,县人谓之&quo ...

  • 1947年2月中旬,康生来到晋绥边区首府...

    1947年2月中旬,康生来到晋绥边区首府兴县,2月下旬在临县郝家坡行政村进行土改试点. 这个行政村都属于老解放区,农民的土地问题已经基本解决.郝家坡行政村包括郝家坡.徐家沟等10个自然村,其中郝家坡自 ...

  • 【人类经济万年史】095中国隋唐宋元时期土地制度

    中国隋唐宋元时期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自秦废井田,开阡陌,建立土地私有制以来,私有土地是中国历史上最主要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各朝代也有各种形式的公有土地,但数量都不及私有土地多.只有在公元485 年至780 ...

  • 引领农民谋解放——聚焦土地革命根本问题

    引领农民谋解放 --聚焦土地革命根本问题 本报记者 吕立勤 梁剑箫 1930年,随着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土地革命广泛地开展起来.这一年的5月和10月,为了加深对中国社会经济状况的了解,尤 ...

  • 陈秉荣||我与季躬耕先生的交往

    我与季躬耕先生的交往 文/陈秉荣 季躬耕先生,浙江省青田县人.早年参加解放军,是二野12军34师尤太忠麾下的一名宣传干事,也是师长尤太忠的文化教员,后参加抗美援朝. 1953年回国,分配在保德县教育局 ...

  • 陈秉荣||我真想推荐他为黄河河长

    我真想推荐他为黄河河长 文/陈秉荣 高定存先生以写黄河名满文界.继<黄河往西流>之後的又一部写黄河的散文专辑<祖辈的黄河>出版,送我一册,我算是陆陆续续看完了.评论算不上,想法 ...

  • 陈秉荣||写在《保德州志译注》出版之后

    写在<保德州志译注>出版之后 文\陈秉荣 由陈秉荣翻译注释的<保德州志译注>一书在政协保德县委员会的精心组织下,于2020年12月由新华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大16K精装本,一函 ...

  • 陈秉荣||我的第一对沙发

    我的第一对沙发 文/陈秉荣 1975年3月,我出任孙家沟公社第5任党委书记.孙家沟公社是个小公社,确实也寒酸得出奇,虽是一级政府部门,少门楼,没院墙,还不如一个像样的大户人家的院落. 公社位于孙家沟村 ...

  • 陈秉荣||保德白事中的总管

    保德白事中的总管 文\陈秉荣 在保德地域内,称婚嫁为红喜事:称丧葬为白事,如若亡人德高齿隆.寿终正寝则称白喜事,统称红白喜事.无论红事还是白事,主家都要请一名精明干练之人,委以全权,处理一切相关事务. ...

  • 陈秉荣||保德二月二俗事

    农历二月初二日以后,每当黄昏时候,东方苍龙七宿中的角星在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其它五星以后陆续升起.因作为龙头的角星始现,所以把这一天称作"龙抬头日",也称"青龙节" ...

  • 陈秉荣||保德婚嫁习俗中的“开说”

    大约在清末民初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保德婚嫁习俗中,讲究"开说"."开说"就是用韵白对话,有的是惯用套语,有的是即兴发揮."开说"既幽默风趣, ...

  • 陈秉荣||小议“敬德保民”

    年节下,朋友发来一组照片.其中有一张是一个新刻制的牌匾,镌"敬德保民"四字.询问其源,答曰摄于本县一处旅遊景点.我思之再三,豁然有所领悟,這块牌匾大概是要告诉遊子保德县名的由来. ...

  • 陈秉荣||腊月二十四

    农历腊月二十四日,既不是重要纪念日,也不是民俗节日,而是个平平常常的日子.但在保德人的日常生活中,却是个非常有意义的特殊日子. 俗信认为,作为一家之主的灶祃爷爷"上天言好事"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