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窑
来源:中国陶瓷杂志
鹤壁窑是我国古代北方生产规模较大民间窑场,位于河南省鹤壁市,也称鹤壁集窑。该窑始烧于唐五代,历经宋金,而终于元,历时500余年。烧造的瓷器品种丰富、装饰优美,深受人们喜爱。
鹤壁窑地处鹤壁集河两岸,水资源十分丰富。加之处在太行山东部余脉的缓冲地带,地下广泛分布着粘性粘土等制瓷原料和丰富的煤炭资源。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鹤壁窑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物资保障。
创烧期
唐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人丁兴旺,社会稳定,瓷器由上层社会进入寻常人家,社会需求旺盛。同时经过历史的积淀,唐代传统瓷器烧造技术日益成熟。但因鹤壁窑处于创烧时期,相关技术经验不足,产品多为简单、耐用的平民日常用品。瓷器釉色以白釉为主,兼烧黄釉、黑釉等。产品大多粗糙厚实,装饰简单,仅有花瓣纹、弦纹、戳点纹及菱形纹等。
唐鹤壁窑白釉绿彩瓷盒
唐鹤壁窑釉下彩绘花碗瓷片
唐鹤壁窑白釉瓷碗
五代时期,由于社会动荡,鹤壁窑的规模、瓷器种类和装饰题材等均未有突破,但烧造工艺趋于成熟。烧制的瓷器胎质较细,胎壁渐薄,制作工整,器形端庄,产品也趋于精致。
五代鹤壁窑白釉双耳瓷注
繁荣期
北宋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得鹤壁制瓷业得以潜心发展。同时鹤壁窑积极学习其它窑场的生产技术并仿照生产,不断壮大自身,同时还积极探索并掌握了炉温控制、匣钵烧制技术和系列装饰法,故瓷器质量、花色品种大为提升。
这一时期鹤壁窑普遍采用匣钵烧制术和刻花、划花和凸线纹等新兴装饰法,以当时最为流行的莲花、折枝花等花卉类图案和吉祥语装饰器身。生产的瓷器胎质细腻精致,釉面纯净均匀,造型优美秀雅,远超前代。同时为适应市场需求,新增了枕、碟、盏托、注碗、执壶、灯、盒等品类。
宋鹤壁窑白釉褐彩花草纹瓷瓶
金代制瓷业持续繁盛,窑场遍及河两岸,这得益于金大定四年(1164年)宋、金达成议和,社会相对稳定。鹤壁瓷窑因属于民窑,生产自主性强,可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安排生产。产品也开始由生活领域扩展到家居和娱乐领域,出现了枕、花瓶和笔筒等居家装饰性瓷器,哨、埙和人物等娱乐性瓷器。
金鹤壁窑白釉刻花瓷碗
金鹤壁窑黑釉执壶
瓷器釉色以白釉为主,兼有黑釉、酱釉和黄釉,新增青釉、钧釉、绿釉和茶叶末釉。其间开始仿制定窑、汝窑和钧窑烧造瓷器,形成了刻、划、剔、印、绘、凸线纹、贴塑、镂空等系列装饰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剔花和白地绘划花最为盛行。同时山石、花草、水浪、动物、禽鸟纷纷登上瓷器,瓷器装饰更为精美。
金鹤壁窑白釉褐彩花叶纹瓷灯
金鹤壁窑钧瓷长颈瓶
金鹤壁窑白釉褐彩女坐俑
衰落期
元朝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手工业者沦为工奴并遭受严重剥削,鹤壁制瓷业发展遭遇阻碍。加之南北交通已经贯通,南方官窑价廉精美瓷器大量运销北方,鹤壁制瓷业发展空间受到挤压。
元鹤壁窑天蓝釉钧瓷盘
鹤壁窑的规模不断萎缩,瓷器种类、样式和装饰不断锐减。主要表现为制作粗糙、产品粗笨、釉色欠佳、少光泽。装饰技法减少,缺乏艺术美。同时,执壶、盏托和灯等传统瓷器以及仿定窑的白釉瓷器和仿建窑的黑釉瓷器相继停产,陈设性、娱乐性瓷器产量锐减。从此,鹤壁制瓷人才流失、窑场走向衰败。
元鹤壁窑钧瓷窑变水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