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集51篇 叶落知秋 看透人心
“兄弟盼穷,亲家盼富”,道出人性,亲戚关系门道不少
01
原文
02
译文
交好运的时候,风会送你到滕王阁扬名,没运气的时候,要临摹碑,碑却被雷轰毁。进别人家门,无须问日子过得怎么样,只要观察他们的容颜气色就知道了。为官的清廉,他的下级吏员都很清瘦,供奉的神仙如果显灵,看管香火的人一定肥胖。
03
注释
①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始建于初唐,贞观十三年唐太宗之弟李元婴受封为滕.王,他在洪州都督任内营造此阁,并以其封号命名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历代才人多于此吟赏放歌。②荐福碑:江西鄱阳湖县荐福寺碑,李北海撰文,欧阳询书。③荣:荣耀、光彩,桔:失意沮丧,不光彩。④清:清廉 书吏:管文书工作的小官。庙祝:寺庙里管香火的人。

04
解读
人的时运有的时候的确令人难以琢磨,好像是冥冥之中注定的,但是更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初出茅庐的王勃因为偶然途经滕王阁,又逢宴请天下文人墨客之机,以一篇《滕王阁序》扬名天下,其中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成为千古绝唱。王勃恰逢天时、地利、人和,不可不称为幸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时具备这些条件的不止王勃一人,然而为何只有他能够脱颖而出呢?这当然与他自身的才华是分不开的,可见机遇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至于《荐福碑》中那个时运不济的落魄书生若是真有一技之长,相信也会有意气风发的一天。一个人的成败、进退、荣辱、贫富都是由各种主客观条件共同促成的,而关键的是要靠自己去努力、去争取、去奋斗,同时当机遇来临时一定不要错失。

要想了解一个人的时运、际遇如何,无须多问,只要看他的气色和身体状况就可以掌握了。气色是人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所谓察言观色,就是为了窥视人的内心世界。而“官清书吏瘦,神灵庙祝肥”,同样只需看下属的的外表,你就可以对其上司的清廉与否略知一二,虽然,祸福兴荣不能只看表面,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表面现象去了解事物内涵。
05
故事链接
时来风送滕王阁
王勃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祖父王通是隋末之大儒,也就是文中子。其叔祖王绩乃初唐的著名诗人,王勃幼年即有神童之誉,实因其有深厚的家学渊源。他6岁能文,9岁时曾著书十卷,10岁通六经,14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府修撰。由于他写了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因而被放逐,流落到四川。27岁时去海南省亲,渡海时溺水而死,旷世高才就此英年早逝。
才高命短的王勃虽然只活到27岁,但却留下了许多传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显要的地位。他与同时代的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他们的诗对五七言律体的形成及七言古体的完善,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对扭转六朝以来的颓靡之风,开创唐代的诗文鼎盛,是功不可没的先驱,而四杰之中要数王勃的成就最高。“初唐才子,以王为冠”的说法,使排在第二的杨炯很不服气,曾言“耻居王后,愧在卢前”,但从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来说,王、杨、卢、骆的排法还是恰当而公允的,仅一篇《滕王阁序》就足以保住王勃的冠军地位。
王勃写《滕王阁序》确实是出偶然,据《唐摭言》所载:他14岁时到江苏去探望父亲,路经南昌,适逢洪州都督阎伯屿重新修缮了滕王阁,并于重阳节在阁中大宴宾客,他也有幸出席。当时,宴饮作序是文人们的时尚,阎都督为夸耀其婿之才,事先就拟好了稿子,席间故作谦让。众宾客皆敬谢不敏,而居于末座的少年王勃却并不推辞,于是他便当众挥毫,果然是文思喷发,速如涌泉,集胸中之灵秀而落笔惊人,座上之宾客无不叹服。宴会的主人见他小小的年纪竟敢如此狂妄,故而十分恼火。开始听来,斥为老生常谈,再听下去便沉吟不语,待听到“落霞孤鹜”之句时,乃惊叹说:“此真天下奇才也,当永垂不朽矣!”从此,滕王阁与王勃一起名扬天下。
随着《滕王阁序》的不胫而走,王勃即席赋序之事也被广泛传扬,并且传得神乎其神,都说他所以能摇笔散珠,落墨凝霞,非凡人之所能,必有神仙相助。到了明代,这故事则被演化为传奇,那就是冯梦龙的著名作品《醒世恒言》第四十卷,题目叫做《马当神风送滕王阁》。书中说在重阳宴会的前一天,王勃尚在离南昌很远的马当山下,他夜梦水神相告:愿助好风一帆,使君一夜赶到南昌,以成就千古高名。
果然,王勃的船夜行七百里,清晨已停在章江渡口。关于王勃后来渡海遇难的事,则被说成由于他才冠古今,所以被海神请去为蓬莱作序,以述仙境之妙。因此,王勃并没有死,而是成仙得道了。这些传说都成为后世的佳话美谈,这足以说明人们对王勃的钦敬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