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开胯训练-深度分析“腰胯”虚实转换与重心移动!

练好太极拳腰胯是关键,“腰为一身之主宰”“太极不动手,圆用腰来走”,“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要求用腰带动四肢。”(陈鑫)

用“腰”还是用“胯”?

看到很多朋友在打拳的时候,强调用“腰”发劲,这个“腰”如果单指“腰椎”部位的话,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从人体结构来讲,每节腰椎 的拧转度才1-2度,五节腰椎加起来也就是不到10度,如果用腰椎作为拧转的主体,首先拧转的角度不够,其次就是腰椎不擅长横向的拧转,害怕的就是“横切劲”,容易伤害到腰椎。

有朋友问:为什么我们可以拧转到90度,甚至更大的角度?

一方面是盆骨的运动,另一方面是胸椎的代偿运动。我们肯定有过这样的体会,打拳的时候,发横向拧转角度大的劲力,有时会感觉到胸闷,造 成这种状况,就是因为胸椎的过度拧转,使得肋部夹合,压迫到肺的功能,所以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用腰椎发劲,不但会造成以上的问题,还会形成膝关节的拧摆,使得关节的稳定性变差,令关节两侧的肌腱韧带松驰和损伤,造成损伤性关节炎,这种炎症一般很难根除。膝关节要支撑人体一百多斤的重量,在这个前提下,再违背人体结构拧摆,伤害是巨大的,不正确的练习会落下永久的伤害。

要解决以上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会用“胯”来发劲。胯就是盆骨,往下衔接两腿,往上衔接脊柱,是人体劲力转换的重要环节。同时盆骨是人体关节中,最大的一个关节,即可以横向拧转,又可以前后翻动,是人体产生劲力的核心环节。拳谱云:”“无胯一身空”,说明了一旦胯都不使用了,身体上下劲力的衔接就会中断,不能形成整体劲,当然劲力也大不了。我们把胯称之为“一个大拳头”,说明了在发劲的时候,劲力的发放需要依赖胯的调整和积蓄,才能产生人体最大的劲力效果,是攻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太极拳里提到的腰胯可以促进上下肢的协调,是行气的主要关卡,产生爆发力的源泉。练拳时要求双胯能下沉、裆要圆,上身的重量要通过胯传到脚上,双胯随重心移动,转换灵活,偏沉则随,下盘才稳重!

一、腰腹与骨盆

腰腹是放在骨盆上的,是以骨盆为依托进行运作的。

骨盆位于腰腹之下,大腿之上,是由左右两胯和骶骨、尾骨联合组成的圆盆形骨架。其中每胯的后上部叫髂骨,后下部叫坐骨,前部叫耻骨。耻骨中会阴穴两侧的部分叫耻骨下支,小腹下端的部分叫耻骨上支。尾闾上部接腰椎的是宽大的骶骨,下面是尖小的尾骨。骶骨夹在两髂骨之间,宽度约占骨盆总宽度的三分之一。所以,骨盆综合了裆、胯、尾闾的全部运动功能,下向腿脚送力,上控腰腹运行。骨盆一动,全身无处不动。

二、两胯旋转与重心移动

两胯旋转的部位是不断变化的,两胯依次旋转的变化路线,既可以是前面耻骨上支与后面尾闾之间的,也可以是左右两胯之间的。左右之间的路线既可以是比较模糊的,也可以是比较清晰的。能清晰感觉到的既可以从一胯轴(股骨顶)绕过后面的尾闾到另一胯轴,走个半圆;也可以从一胯(一般是从实胯)的环跳穴经坐骨、裆、另一胯的腹股沟、胯轴到坐骨,走个S线。

两胯依次旋转的路线不论怎么走,都是自然松一侧,另一侧通过撑紧崩弹出来的,两胯与腿之间的关系是腿随两胯旋转变化虚实。

第一,骨盆向什么方位偏沉,重心点就向什么方向移动,从而带着身体向同一方向移动。是胯偏沉,也是重心点移动带着身体移动。

第二,胯靠近哪条腿的部位偏沉,重心点就向哪条腿移动,那条腿就随之气向下沉,松屈变实。是胯偏沉,也是重心点的移动变化着两腿的虚实、伸屈。重心点就是动力点。全身都应当通过放松,自觉地随着重心点的移动而变化、而动作,也就是随着胯的偏沉而变化。

其中,胯偏沉的变化是源头,胯偏沉的位置正确,全身各部位姿势就容易正确。胯旋沉的若是不对,全身上下则对也不对;即使外形像是对,内在劲力也不顺,也不对,拳势也有病,所以才有“其病必于腰腿间求之”的要求。“腰腿间”就是胯,不顺要在两胯旋转上找原因。 

重心移动是由两胯旋转引动的,意念在通过两胯旋转引导重心移动的过程中,更关注的常是左右两胯的依次旋沉,关注原实胯、裆、新实胯的连续偏沉。原实胯坐骨不是正对着脚偏沉,而是向着两脚之间地面的某个点向下坐,以打破平衡,引导重心向两脚中间移动。同时裆部放松,裆走下弧线的前半弧。偏沉的部位过裆后,由渐实一胯底的腹股沟向下放松,以引导重心继续移动,使裆走完下弧线的后半弧。

当重心移动基本到位时,新实胯的坐骨微微下坐,一可平衡前面腹股沟的松沉,带动胯底前后左右全面向下坐实,以便将实腿桩墩似的扎下去;二可推动另一胯腿伸蹬生力;三可以反作用力支持腰脊上伸,向手送力,实现劲贯四尖;四可为下一式再回移重心时坐胯做准备。前后两个实胯都应下坐,但目的不同,做法不同。

不论什么动作,不论实胯虚胯,都不能向上挺,都应向下松,叫下胯,只不过是松的部位和松的程度不同而已。

太极拳如何在短时间内,系统,深层次练出筋骨劲力,从招熟达到懂劲,渐及神明的佳境,核心训练体系请关注典传筋骨体系。

盘拳之初,以拔胯,开胯为主,胯是人体中节的中节。胯跟脊柱合称为龙虎之劲,动物之奔跑捕物,而物不能逃,皆在于此!在内家拳中的地位非同小可,是内家拳发劲的核心部位。所以大家也就明白我们一开始为什么要将胯盘开。在拳中有不可代替的位置。

典传筋骨体系通过对大筋的专项系统训练,让筋骨从根本上得以改变!

太极拳中十三种松胯练习方法

太极拳种胯部的练习也是非常的重要的,裆圆胯撑(中级阶段)和松胯活裆(高级阶段)这两句话,似乎不难明白,但练到位却是不易。为了让太极拳爱好者有利于体悟松胯用胯,亦为与大家共同研讨,本人在这里借太极拳视频网抛砖引玉,把自己多年的练法与经验粗略整理,供同道参考,本文运用举例指杨式太极拳,兹简单介绍如下。
  
  一、缩胯
  
  缩胯是由前脚至后脚的髋骨和肌肉韧带向后向内收缩,与腰腿合胯为一,而不是屈胯凸臀。缩胯在以守为攻(前半部分为防守,后半部分为进攻)的动作中运用较多。一般情况下前半部分做缩胯动作,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盘稳于泰山,并为后半部分进攻发劲提供足够的动力距。缩胯用于如封似闭、倒撵猴、海底针,或是其他弓步转为半马步的动作。
  

二、落胯
  
落胯是指在放松腹股沟的状态下,髋骨和肌肉韧带向下落。落胯时前脚宜内扣一些,在胯关节松开时腹部下沉。胯以下肢体松沉至涌泉穴,胯以上肢体向上领劲(即虚领顶劲)。要落胯沉稳与脚蹬腰发协调顺达,才能形成足够大的反弹力,在稳固的下盘支撑下将劲道作用于目标上,产生预期的发放效果。落胯应是放松境界的层次,而非表面姿势的技巧。因为技巧无论多高,摆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仍习惯本能地去顶。然而进入松透的落胯,外力进来不是被吞入身体,就是被轻松化掉。太极拳传人林文涛先生应邀在广西钦州太极推手辅导站教学中说:接劲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落胯用于揽雀尾、栽捶、指裆捶等动作。  

三、坐胯  
坐胯是指在落胯的基础上,臀再加点下坠的意思。下坠的时候胯不能挺出去。坐胯时立身中正,臀部肌肉、胯骨自然下垂。膝盖要朝着脚尖的方向微微顶一点儿,实脚尖有回扣之意。要体悟下肢在放松状态下的对拉,要领做对了,脚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会有沉胀的感觉。太极拳名家陈微明先生教授太极推手时指出:化劲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转动为主。坐胯用于揽雀尾、高探马等动作。
 

四、塌胯
  
塌胯与顶头悬同是太极拳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规则,从作用上说它与沉劲、化劲、发劲等关系密切。太极拳名师张义敬先生在《太极拳拳理传真》一书中谈到塌胯时说:“太极拳多用弓箭步,初学塌胯,后腿髋关节必然紧张,很不自然,这正是不松的缘故。弓箭步的后脚,膝关节应微曲,如弯曲过多,髋关节就达不到锻炼的目的。但膝关节太直也不对。这真是说来容易做时难,对于初学者的确是非师指难明的事。塌胯,在求髋关节的灵活,特别是在立身中正身体下的灵活。小腹是一身重心所在,所谓气沉丹田、松腰塌胯、开裆、沉气等等说法,都不过是在强调降低重心而又灵活安稳。在髋关节灵活之后,再加以腰部的旋转自如,才可能化解对方的来力,安稳不败。一般化劲功夫不好的人,大多是没有经过严格的塌胯训练,髋关节未能松柔灵活的结果。”运用弓步时先落胯,后塌胯。塌胯时腰背部、臀部肌肉放松,胯骨自然下垂,胯骨与脚底涌泉穴形成弓势。太极拳名家林墨根先生在四川省太极推手教练员**上说:发劲时松腰塌胯,人就跌出去了。塌胯用于搂膝拗步掌、撇身捶等动作。
  
五、开胯
  
它不是指广义的开胯,而是狭义的开胯,是指左右两胯的对拉松开,膝盖外展。胯的对拉松开是以意气带动形体,是胯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内藏匀劲的绷松,不是松懈式机械的拉开。开胯后,其势产生一种既沉稳又灵活的弹力,与意念一起形成整体劲。开胯发劲时应是瞬间爆发的,不宜延时僵滞。开胯用于单鞭掌、扇通臂等动作。
  
六、合胯
  
合胯是指组成胯关节的各部分向命门穴至会阴穴之间聚合,与腰和腿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做好合胯能使身势整体稳固,若与意、气、劲合理配合,必然使根基如泰岳之稳固。合胯是从外向里合,不是胯关节自身的紧缩和僵死。合胯发劲时应是瞬间爆发的,不宜延时僵滞;合胯化劲时则相机慢些,合至对方来劲化净即可。合胯用于打虎势、弯弓射虎等动作。
  
七、转胯
  
转胯是指前脚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沿水平方向由内转外或由外转内的状态,用于进、退行步时中间过渡的提脚动作,或在直劲转横劲、横劲转直劲的动作。若是行步时转胯就是以胯领起虚脚提起迈出,前实脚转胯的幅度以转至后脚跟、后脚掌、后脚趾先后提起离地之时为准。转多了会使身势歪扭而影响重心,转少了则提脚不自然,要周身协调。实脚沉稳,虚脚轻灵。拳谚说“腰胯微转鸟难飞”,既强调了腰胯在技击发化劲时的重要性,也说明了部分动作最终的劲力是由身体单侧作用到目标上,在完成技击过程中,胯关节为了协调整体动作的完成,必须做出相应的转胯动作。
  
八、旋胯

  
旋胯是指虚脚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沿立圆方向由下转上的状态,用于横向行步中间过渡时的提脚、收脚动作。譬如云手、十字手等动作。旋胯就是以胯领起虚脚提起横向移步靠拢或迈出,虚脚旋胯的幅度以旋至脚跟、脚掌、脚趾先后提起离地之时为好。旋多了会使身势变形而影响重心的稳定度,旋少了则提脚不顺。要周身协调,实脚沉稳,虚脚轻灵。
  
九、脱胯
  
脱胯是指髋臼和股骨头好似脱开一样的感觉,故有“胯松欲脱”之说,用于右左分脚、踢脚、蹬脚等动作。太极拳的起脚击打动作主要是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的髋关节来完成,又有胯关节周围的韧带、髂骨股韧带、耻骨囊韧带、坐骨囊韧带等和腰肌、腹肌、盆带肌、大腿肌等辅助完成,不同的脚打动作是一个复杂的协调工作。踢脚或蹬脚时把部分注意力放在脚尖或脚跟,以脚的末端上领,这样做法可以减少胯关节的支配意识,无意间就把胯关节放松了。还要做好整个身势的虚实变换,若能配合丹田内气发放则效果更好。
  
十、提胯
  
提胯是指实脚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向下松沉,同时虚脚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向上提起,形成上下相争的松胯状态。用于提手上势、金鸡独立等动作。提胯利用上下折叠的劲道,能较好地传递地面反作用力,达到借地之力又借人之力来打击对方。
  
十一、送胯
  
送胯亦俗称跟胯,指对应前脚膝关节前面的胯部向前挺出。应意念命门穴把胯侧前送去,或者想着骶骨托起胯关节向侧前推去,有如叶大密先生所说“尾闾如行舟之舵”的意思。此时注意放松会阴穴和腹股沟、膝关节,让腰、胯、腿的肌肉、韧带恰到好处。送胯前脚是虚脚有虚脚的用法,是实脚亦有实脚的用法,目的是基本相同的,但中间过渡动作不一样。由胯将劲力传达至腰部,以爆发内劲将对方击打、发放,如果送胯动作做成缩胯(除了用于引化的缩胯之外),会使胯关节本身及附着在胯关节上的腰、大腿的某些肌肉、韧带出现负功,将起于脚的部分气力在胯关节处被抵消或改变方向,错失机会和势能,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击打、发放效果。恰到好处地送胯,是得机得势的表现。送胯用于斜飞势、白蛇吐信、边化边发的动作等等。
  
十二、抽胯

  
抽胯是指左胯部或右胯部用意向前送出一点(但是不能着意用力向前挺),同时髋关节向上翻的松胯状态,有如水泵抽水吸上之意。抽胯能把虚脚从脚跟、脚掌、脚趾很自然地带起离地,用于进、退行步的虚实转换。

十三、扣胯
  
实脚的胯根内收,俗称扣胯。扣右胯时如把右手拇指放在右腿腹股沟,拇指就会有被胯含咬的感觉,故有老师称“扣胯”为“咬胯”。实脚胯根内扣能带动虚脚掌、虚脚趾离地(虚脚跟先由实脚转胯带动离地),比如用于掤手上势与揽雀尾中间的过渡动作,单鞭掌与提手上势中间的过渡动作等等。初学者扣胯的常见毛病是凸臀,扣胯的的要领是胯根内扣时,放松腹股沟,放松臀部和腰背的肌肉,做到含胸拔背、垂臀,放松大椎穴往上领,同时放松腰背、臀部往下沉。扣胯时,实脚沉稳,虚脚轻灵。
  

以上介绍了十三种松胯状态,便于习拳者在盘拳架、练推手时对号入座自查。这个动作哪个势是否松开了胯?太极拳特有松活的感觉是否良好?起落犹似猫行的太极步包含落胯、塌胯、转胯、扣胯、抽胯、送胯等,多练太极步,练好太极步,对于体悟松胯很有帮助。十三种松胯状态中,落胯、塌胯、转胯、扣胯较为重要。
  
太极拳是门内家拳,有看得见的形体动作,亦有不易观察的内功运行。腰胯在太极拳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如何具体运作,用文字词句来描述表达,其准确性的难度是很大的,故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由于本人掌握太极拳技艺有限,文字整理水平亦有限,恕有某些细节内容文不达意。所以说练拳者在聆听了明师的指教讲解后,还得在明师的同意下,用手抚摸一下明师示范动作松胯时骨、肉、皮的变化,这样学法心中有数,比较明白。要想活胯首先从松柔入手练起,对于成年人学练太极拳,由于胯骨、胯肌肉、胯韧带钙化变硬,所以相对青少年来说,中年、中老年人不易把胯松开,二、三年时间能松开胯,己经算是较快的了。除了盘拳架、练推手之外,还要在明师指教下练些抖松胯骨肉、平圆立圆转胯的辅助功法(注意的是不要误练成扭胯翘臀的舞蹈基本功),提高支配胯部灵活运动的意识与能力。但是真正的松胯仍在用意,不用拙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