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相关推荐
-
晨雨老师重讲伤寒论81,82条,83.84.85条
81.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这条是告诉大家,凡是用栀子的,病人病前有体寒脾虚便溏的人,不可用,因栀子清三焦之火,用之更寒,使脾失运. 用不用还得当时病情反应,如果有上三条的症状,该 ...
-
理解了麻黄和葱白的关系,才能真正掌握千古疑难方证——白通汤
系列名称 : 详解伤寒论398条113方 单节名称 : 白通汤与白通加猪胆汁汤 白通汤是少阴病方证,其实本质是少阴太阴合病的方证,由于葱白通阳的观点,导致对白通汤的理解陷入了误区,妨碍了本方的临床应用 ...
-
晨雨老师讲伤寒论83—91条
83.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84.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85.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86.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音唤,又胡绢切,下同.一作瞬)不得眠 ...
-
70讲 《外感温热篇》第九条(2)
70讲 <外感温热篇>第九条(2) 1.湿热病治疗宜忌 ①阳虚阴盛体质--顾护阳气 ②阴虚火旺体质--顾护津液 ③素有湿蕴体质 余医案中,凡先治血分,后治气分者,皆伏气病也,虽未点 ...
-
“温病忌汗”论探究(全文)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2-0170-02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不仅创立了三焦辨证的重要理论,严格区分了伤寒与温病的差异,而且在温病 ...
-
通阳不在温, 而在利小便
清代名医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论述湿热病治疗原则时指出, " 通阳不在温, 而在利小便."我认为准确理解其真正涵义, 对正确指导临床论治是有积极意义的一.通阳法是治疗 ...
-
温病忌汗但喜汗解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李士懋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由于温病初起即属郁热,邪热在肺而不在肌表,非汗法所宜,故温病忌汗.吴鞠通曰:"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叶氏于<幼科要略>云:& ...
-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清代名医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论述湿热病治疗原则时指出, "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我认为准确理解其真正涵义, 对正确指导临床论治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通阳法是治 ...
-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出自叶香岩<温热论>.其原文是:"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叶天士在<温热论& ...
-
《伤寒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伤寒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
小议“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导读: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句,见于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中,叶氏说:"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治疗温热病, 救 ...
-
叶天士认为,”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因为”救阴不在血,而在津和汗;救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叶天士认为,"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因为"救阴不在血,而在津和汗:救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
『名医经验』利小便通阳治湿热肾着
笔者在中医学院读书时,曾读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其中有"通阳不在温, 而在利小便"之论述,当时并未深究,含糊读过去了.在跟随老师曾定伦临床侍诊后,方对叶氏此语有了更深刻 ...
-
曾定伦利小便通阳治湿热肾着
笔者在中医学院读书时,曾读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其中有"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论述,当时并未深究,含糊读过去了.在跟随老师曾定伦临床侍诊后,方对叶氏此语有了更深刻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