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教你学书法(2)——用笔的方法(执笔)

蛋说无妨:启功(1912——2005),自称“姓启名功”,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北京市满人。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九三学社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界华人书画家联合会创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

这样的人教你学书法,还不够你臭屁的?

以下是正文:

其实写字的“方法”并没什么一定之规,没什么神秘可言,不过就是用手拿住笔在纸上写而已。其实往什么上写都可以,比如移树,人们习惯在树干朝南的方向写一个“南”字,以便确定它移栽后的朝向;又比如盖房,人们习惯在房柁上写上“左”、“右”,以便确定它上梁后的位置。

不用“毛笔”写也可以,只要用一个工具把字写在一个东西上都叫写字。所以一定不要把写字看得太神秘。当然要把字写好也要有一定的技巧。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曾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

玩其口气,他虽然二者并提,但是把用笔的技巧放在第一位,而把结字的艺术放在第二位。这种排列是否恰当,这里暂且不谈,先谈一谈所谓的“用笔”,因为有些人一把用笔看得太高,就产生种种误解,种种猜测,以此教人就会谬种流传,贻害无穷。

启功作品

蛋说无妨:的确看到许多故弄玄虚的人,把一件简单的事情说的很复杂很抽象,好像谁都听不懂就很厉害一样。

把复杂的事情说得简单是智慧,把简单的事情说的复杂,要么是装,要么是蠢。

(一)关于握笔的手势

现在我们用毛笔写字的握笔方法一般是食指、中指在外,拇指在里,无名指在里,用它的外侧轻轻托住笔管。但要注意这种握笔方法是以坐在高桌前、将纸铺在水平桌面之上为前提的。

古人,特别是宋以前,在没有高桌、席地而坐(跪)写字时,他们采用的是“三指握管法”。

何谓“三指握管法”?古人虽没有为我们特意留下清晰的图例,但我们还是可以根据一些图画资料推测出来:原来“三指握管法”是特指席地而坐时书写的方法。

古人席地而坐时,左手执卷,右手执笔,卷是朝斜上方倾斜的,笔也向斜上方倾斜,这样卷与笔恰好成垂直状态。此时握笔最省事、最自然,也是最实用的方法。

就是用拇指和食指从里外分别握住笔管,再用中指托住笔管,无名指和小指则仅向掌心弯曲而已,并不起握管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三指握管法”,与今日我们握钢笔、铅笔的方法一样。

这样的图画资料可见于宋人画的《北齐校书图》(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画面上校书者执笔的形象即如此。另外,敦煌壁画上也有类似的形象。日本学者根据敦煌壁画所著的《敦煌画之研究》就影印出敦煌画上一只手握笔的形象。

现在有些日本人坐(跪)在席上写字仍如此,我亲眼看到著名的书法家伊藤东海就是这样握笔,与唐宋古画上一样。但有些人不知道这种握笔方法的前提是席地而坐,左手执卷;在宋初高桌出现以后,在高桌上书写时,纸和笔本身已经成为垂直的角度,所以这时握笔最自然的方法就是本节一开始所说的方法。

如果仍坚持这种“三指握管法”,反而不利于保持这种垂直的角度,这只要看一看现在拿钢笔和铅笔的姿势都是与纸面成斜角就能明白。

为了使这种握笔的姿势与纸保持垂直,就只好凭想象、凭推测,把中指也放在外面,死板地用拇指、食指、中指的三个指尖握笔。并巧立名目地把三指往掌心收,使其与掌心形成圆形称之为“龙睛法”,把三指伸开,使其与掌心成扁形称之为“凤眼法”,十分荒唐可笑。

最可笑的是包世臣《艺舟双楫》所记的刘墉写字的情景:刘墉为了在外人面前表示自己有古法,故意用“龙睛法”唬人,还要不断地转动笔管,以至把笔都转掉了。刘墉的书法看起来非常拘谨,大概“龙睛法”握笔在其中作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吧。

刘墉书法

蛋说无妨:

刘墉是清代大书法家,实际上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比之启功先生,只高不低,包括包世臣的《艺舟双楫》,也都是鼎鼎大名的书法论著,然而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独立判断,你会发现,古代的大家们,经常互相矛盾。

自古以来,无论书法还是其他艺术,就没有一统天下的,一定会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并且发声者都是顶尖高手,你信谁的?

(二)关于握笔的力量。

由握笔的姿势又引出一个相应的问题,,即握笔需要多大的力量。这里又有误解。

有人以为越用力越好,还有根有据地引用这样的故事:说王羲之看儿子在写字,便在后面突然抽他的笔,结果没抽下来,便大大称赞之。孙过庭的《书谱》就有这样的记载。

包世臣据此还在《艺舟双楫》中提出“指实掌虚”的说法,这种说法本不错,但也要正确理解。指不实怎么握笔呢?特别是这个“掌虚”,本指无名指和小指不要太往掌心扣,否则字的右下部分写起来很容易局促,比如宋高宗赵构的字就是如此,他字的右下角都往里缩,就是因为这造成的。

但因此又造成误解,有人说掌应虚到什么程度才算够呢?要能放下一个鸡蛋。“指”要“实”到什么程度呢?包世臣说要恨不得“握碎此管”才行。这又无异于笑谈。

其实儿子的笔没被抽出,是小孩子伶俐和专心的结果,有的人就误认为要用力,而且力量越大越好。对此,苏东坡有一段妙谈,他说:

“献之少时学书,逸少(王羲之)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仆以为不然。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然逸少重其不可取者,独以其小儿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笔,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苏轼的见解可谓精辟之至。

蛋说无妨:关于执笔要用力的提法,当代人就有很多这么说的……

还有许多学习书法当中遇到的其他问题,以前咱们都探讨过,这次推送启功先生的文章,只是一部分,还有更多内容,出自《大师私淑坊:启功讲授书法》,限于篇幅,许多内容没有跟大家分享,有意购买此书,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在微店当中购买:

此外,“大师私淑坊”一套共五本,还包括沈尹默、林散之、沙孟海、白蕉等几位当代顶级大师的相关内容,以后我会在公众号和大家逐一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