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照片,破解黄山迎客松真假之谜

引子

近些年,关于黄山迎客松早已枯死,现为新移栽的说法偶有出现,引起了大众的关注,为正本溯源,@图游华夏网从海量的历史资料中,搜集百年间摄影人所摄之迎客松老照片,与读者朋友们一起剖析迎客松的真实面貌。

一、民国期间的迎客松

1、这一张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黄山迎客松照片,为1914年5月黄炎培带队登黄山,随行摄影师吕颐寿所拍,所选背景是玉屏峰与天都峰之间的天空,与如今大家以天都峰为背景的构图相比,最下方的枝干与松针匍匐在山崖上,整体显得清逸。

2、上图为1926年出版《艺观》杂志第1期,此页刊载了两张黄山风景,上图为迎客松下方的一线天,对面为天都峰,下图为迎客松照片,旁注:小心坡旧传有迎送二松,今仅存其一,笔者据此考证,清朝诗人王灼于乾隆五十三年登黄山,写下《黄山纪游》一文,对迎客松有这样的记载:过石上天门槛,复下经莲花庵旧址,右转,复自下而上二里许,有巨石当路,而中空如门,累石为瞪,其间可数十级,题之曰云巢。折而上有二松夹路,是曰迎送之松。

3、1930年出版的《图画时报》第632期,中间的迎客松只露出右半边,背景为天都峰,由章宪芳拍摄。

4、1930年出版的《图画时报》第716期,刊登了由朱蔼如拍摄的三张黄山风景,其中右下的一张为迎客松,这张主干中间向右伸出一小截枯干,大家与第1、2图可进行对比,4年前同样部位还有不少松叶。

5、1930年,太平县议长陈少峰编纂了《黄山指南》,与上图角度类似,所选这张照片更加清晰。

6、1933年著名摄影家郎静山所拍摄的迎客松,这张照片里已无中间的断枝,看来掉落时间在1930年至1933年之间。

7、1934年7月出版的《新中华》第13期,题为《踏遍黄山云》的照片由孙隽民拍摄,特别注明迎客松在将至文殊院道中。那根断枝还在上面,可能拍摄时间要早于上图郎静山所拍。

8、1934年7月出版的《良友》第91期,整页均为马国亮拍摄的黄山松景专辑,左上的迎客松照片注明:文殊院前之迎客松,伸掌引首,殷勤迎客,临于前者乃天都峰,为黄山之绝顶,巍然矗立,峥嵘嶙峋,俨如群峰之王。此片中的迎客松中间断枝也已消失。

9、此图为1934年由许世英编撰的《黄山揽胜集》,所选正是马国亮拍摄的迎客松,和第8图的照片为同一张。

10、1934年出版的《礼拜六》第566期,其中右上角的《黄山之松》由郎静山拍摄,片中迎客松断枝亦未见。

11、1934年出版的《图画晨报》第98期,本页黄山胜境均由邵无斋拍摄,左中《迎客松近景》是罕见的局部图。

12、1935年出版的《东南大观》元旦特刊之高山流水,右下方标注为安徽黄山,摄者未知,只见白色的云雾萦绕在天都峰与玉屏峰之间,舒展的迎客松如同泼墨在宣纸之上,成为大自然绘就的绝美水墨画。

13、1935年出版的《江苏教育》第4卷第10期黄山胜迹篇,左中为迎客松的照片,注明了:秀绝凌霄,黄山最著名之迎客松。可见那时黄山松的名气已经传遍各地。

14、1935年出版的《同舟》第3卷第10、11期黄山风景篇,右下为《文殊院迎客松》的照片,作者未知,左下页的拔公据考证是报馆的李经理,被尊称为拔公,这张的取景较广,将迎客松的全貌展露无遗,弥足珍贵。

15、1935年3月出版的《扬善半月刊》第18期黄山胜景之一,封面为《松鼠跳天都峰》,恰好把迎客松完整的拍下来。

16、1936年出版的《精武丛报》第7期,应该是组团游黄山,由卢太育摄影,右中为迎客松的照片,此片拍下了老照片中第一次见到的摩崖石刻,“一览众山小”清晰可见,1963年朱德亲书的“江山如画”刻在其上。

17、1936年出版的《礼拜六》第625期,盛学明所拍摄的黄山,左上为天都云海,迎客松在云雾背景中显得尤为俊逸。

18、1936年5月出版的《晨风选集》,这张名为黄山天都峰的照片由徐凌云拍摄,迎客松出现了半边,不过这张的巨手完全展现,此近角度亦不多见。

19、1937年《青年中国》第17期黄山风景,作者未知,这张迎客松虽未全部展现,但是天都峰的岩石肌理很清晰。

20、1937年出版的《美术生活》第35期黄山风光集锦,其中左上角为卢馥拍摄的黄山云树,一半树,一半山,天都峰被白云倾泻而不见,那右边的山峰正如松鼠,想必它也被遮蔽了双眼,无法望天都了。

21、1937年《柯达杂志》第5期为黄山撷景篇,均由沈新三拍摄,其中右下角为迎客松,注明为:傍晚摄迎客松,背景有雾,已将天都峰笼罩。这张近景的迎客松,从根部的主干与侧干甚为清晰。

22、1939年3月间,叶挺登上黄山,喜爱摄影的他,在军旅生涯中拍摄了众多历史照片,同样此次黄山之行,对黄山来说,也留下了珍贵的瞬间。

23、叶挺所拍摄的迎客松照片,此片为第二张。

24、1939年出版的《上海警声月刊》第3期,左上的照片注明:黄山风景,钱铮律师摄赠。此图拍摄位置在迎客松下方,采取仰拍的方式,构图为众多老照片中首现。

25、1947年出版的《京沪周刊》第13期黄山四景,均为罗寄梅拍摄,其中右上角为迎客松照片。

26、1947年出版的《艺文画报》第12期黄山风光,文中落款为许士骐,1944年彩色照片传入中国,不知此页照片是后期上色还是原彩。

二、新中国建立后的迎客松

27、1961年7月由安徽黄山管理处出版的《黄山》导览册,这幅迎客松照片由王君华拍摄,此刻的迎客松总体与26图没有多大区别。

28、这张迎客松照片的作者是卢施福,他从民国时期便是著名的摄影家,此片拍摄时间在70年代前后,逆光下的朵朵松针,透着迷人的光影。

29、著名摄影家汪芜生拍摄的迎客松,拍摄时间为70年代,那时的迎客松旁边还建有一个带铁栏杆的平台。

30、1979年出版的《江山多娇》黄山一集中的迎客松照片,这张照片与1914年对比,松针要稍微茂盛些,除了右边从下之上的第二个枝干有些下垂,松针有明显枯萎外,其他主要枝干几乎都在。

三、迎客松损伤情况

1979年春,受大雪积压,导致红圈中的枝干受伤下垂,压迫到下方的枝干,经过加支撑杆缓解,此后几年随着红圈枝干的松针掉光,支撑杆取消。到1998年,暴风来袭,黄圈枝干被上方一条吹断的枝干砸伤,到1999年的冬天完全枯死至今。

结语

时光悠悠,转眼间一百零六个春秋冬夏,在黄山之巅悄然而逝,从这些老照片中,我们完整看到了迎客松的变化过程,从而判断出迎客松已枯死现为假松的说法完全是谣言,退一步说,如无照片佐证,想在黄山顶上移栽大树,比登天还难,那是经过千百年的岁月,黄山松扎根崖壁中,才能长成大树。

最后,借本文向守护黄山的人们致敬,向本文的照片拍摄者们致敬!

(0)

相关推荐

  • 黄山的松.黄山的石

    分享爬山时看到的风景 黄山,中国名山,天下第一奇山,国家五A名胜风景区:黄山荣获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黄山主峰是莲花峰,海拔1864米. 2020年11月8日,我们一群十六.七岁就奔赴云南边疆的知青 ...

  • 签约作家:老枫树《黄山迎客松》古风

    荐赏 老枫树 佳作 作者简介 老枫树,实名,王彦青,原籍,吉林省白山市人,现安徽省淮南市一国企退休.爱好文学,散文,诗词等.有文在多家平台发表.愿结缘与文学和文友!.现为<星火文苑文学平台> ...

  • 1700年历史的龙华寺,百年老照片【2660期】

    光明佛坛 祈愿:正法久住,法轮常转! 公元242年,也就是距今1700多年前的一天,三国东吴沿海,一位来自异域的僧人来到一个荡口,只见这里水天一色,蒹葭苍苍,气象迥然异于他方.这位僧人伫立良久,满意地 ...

  • 南京发现秦桧儿子墓,出土的文物令专家意外,从而破解一未解之谜

    南宋宰相秦桧主和派的代表人物,初入官场时也是谦逊恭和,只是随着手中的权势越来越大,秦桧便忘了"水田三百亩"的初心,丢掉了一身的浩然正气,开始专营算计.绍兴十二年,继岳飞死后不久,秦 ...

  • 终于破解中华文明起源之谜,“南河之南”舜耕山具体位置得以确认

    (作者:赵辉)中华文明的起源之地与上古尧舜禹时期形成的禅让制,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中的谜中之谜.通过历史学研究与考古研究,破解这些千古之谜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与历史责任:也是中华文明伟大复兴首要解决的 ...

  • 【老照片】60张百年老照片,惊艳了历史,温暖了岁月……

    照片是摄影师于1910年拍摄的, 并将祝福送给100年之后的人们. 1916年,林徽因(右一)与表姐妹们的合影,她们身上穿的是北京培华女子中学的校服 宋庆龄在1918年,也被公认为是她一生中最美的一个 ...

  • 你所没看过的圆明园百年老照片

    鸿慈永祜安佑宫宫门遗址20世纪初摄 1922年圆明园安佑宫影壁及华表遗址(1922年喜仁龙摄) 原在圆明园安佑宫前废墟中的石麒麟,现在北京大学校园内(拍摄时间不详) 安佑宫古松(拍摄时间不详) 186 ...

  • “真假”傅山 谜案还需多久水落石出?

    有关傅山书<丹枫阁记>真伪的讨论,是一桩不算"悬"的谜案,兜兜转转的30多年,终究没有一个定论. ▲傅山画像 事情是这样的,本来早在1934年的时候,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

  • 破解达·芬奇之谜

    破解达·芬奇之谜     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博学,涉猎广泛,最负盛名的是绘画.绘画的代表作有三幅<蒙娜丽莎>(1502年50岁).<最后的晚餐>(149 ...

  • 晚清的老百姓到底有多穷?瞧瞧这些百年老照片,瞬间心酸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晚清的老百姓到底有多穷:本组老照片是由英国记者莫理循拍摄的,记录着晚清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状态,很多人都不知道晚清的穷人老百姓生活过的有多艰苦,今天一组老照片带大家走进晚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