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收藏了中国那些不经意的过往?

我以前看鉴宝节目,有人拿了一个新作的碗给马未都鉴定,马未都说可以当做工艺品收藏,好好保存三百年,就是一条好汉了!我们的三百年前,康熙年间,一只碗留到如今果然就是好汉了!

一个平凡的碗,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更为精美的艺术品或具有特别意义的纪念品呢?

大约也是因为,鉴宝节目的盛行,让很多人走入博物馆的时候免不得见着一件东西就要问价钱,这个习惯大约和我们见着一个物种就问好不好吃一样。尽管不必上纲上线,但是戏谑里也暴露了我们对于博物馆藏品所知的贫乏。

博物馆里真正能让人啧啧惊叹、吓人一跳的文物其实不多,他们更多的是收藏了那些不经意的过往,因为岁月沉淀,我们开始遗忘过去,于是他们便显得弥足珍贵。

还记得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是如何错失的么?这其中当然不乏当时中国本身的原因,但另一部分事实是元代之后莫高窟已经送走了它的繁华,它的存在渐渐不为人所知。王道士发现藏经洞以后,当时的中国未能认知到这不经意的过往留下的库存是多么珍贵,加上国家困顿,导致藏经洞文物散失严重。

所以当谈论起谁在收藏中国时,就难免充斥血泪与悔恨那些不经意的过往?不过也有意外,比如收藏了许多唐代珍宝的日本正仓院。

由于制度原因,正仓院的珍宝在很长的时间里处于严密保护状态,它本身的建造结构也利于保存物品。很多人所不知的是,正仓院最为珍贵的恐怕是它的《献物帐》,这又是一个不经意的过往,留下的类似于仓库出入登记的清单。如果没有这份清单,文物的价值会大打折扣,《献物帐》向后人提供了可追寻的线索和确切的文物信息。

目前正仓院经过整理的文物约在9000多件,自从1946年开始,奈良国立博物馆便在每年秋天举办著名的“正仓院展”,只拿出区区70件进行展示。这么“小器”的行为却吸引了许多国外的文物爱好者专门钱去排队挤人头。

因为看一眼珍宝,下一次再见就不知何年何月了。十几年前国博举办过一次日本文物展,里面就不乏正仓院藏品……的复制品。是的,即便是明治时期的复制品,也依然有不凡的价值。这就又回到了我们开头说的那个碗的故事了。

正仓院里如今看起来令人惊叹的文物,其实许多都是不经意的中国过往。

❤❤❤

本期精选历年《正仓院展》图册中有不错服饰织绣相关展品的年份,印刷精美,信息详实。

更多独家书讯请加微信 lokifoxcat,微信也可以直接下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