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 林东之南:老许

【赣鄱专栏】

主编:胡柏涛

执行主编:徐和生/宁宏翎/王智林/朱爱华/胡迎春/柳依依

特约摄影:汪填金

文:林东之南  / 图:堆糖

那天正在忙碌的时候,忽然听得人事说道,老许去世了。一瞬间,我竟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我与老许已经多年未见,我还想春节去看看他,因为说起来也算是半个师傅,没想到说没就没了,万千滋味涌上心头,人呆坐在电脑前面,眼泪就扑簌簌地落了下来。

1996年我参加工作,第一份工作就是在长江边上做施工,租住在私人家,一住就是一年。工程并不复杂,是帮一个液化气码头建设配套工程。江边的人家多是两上两下的结构,我和老许住在底楼的一个房间里。晚上没事总是会早早睡觉,我一边听老许操着我听不大懂的方言讲些山海经,一边看他的香烟在暗夜里明灭闪烁。

老许好喝酒,我也好。当地自酿的老白酒,放些红花,中午一人一大碗,晚上翻倍。菜就是鱼虾鸡鸭,比单位食堂吃得好。老许对工程有着丰富的经验,总是一边喝酒一边抽烟一边跟我说些工地上的门道。后来有人开玩笑说你得认他师傅了,但我还是喊他许经理,只是从此多了些师徒之间的恭敬,也开始经常帮他打洗脚水,他也不过是嘿嘿笑笑,只是眼神里多了些亲人的味道。

一同租住在那里的还有总包单位的几个人,他们闲来无事就喜欢和房东的儿媳妇逗趣,女人只是听他们开着荤荤素素的玩笑,倒也不恼,但老许从来不说。有一次我掺和了一句,晚上睡觉时老许跟我说,你不要跟他们学,那样不好。

是的,老许是个正派人,正派到几乎没有缺点,上班赚钱下班买菜,他是招女婿,每天都会和老岳母每人对端半斤酒,然后睡觉。第二天照例早起,忙完田里的事情,再骑上自行车慢悠悠地去上班,到单位的时间倒比其他人都早。

虽然领导曾经批评过说你们这些年轻的早上应该早点来拖地烧水,不应该让老许干,毕竟他已是接近退休的年纪了。可是我们努力了几次,到底还是没他早,也就听之任之了。

什么事情,一旦形成习惯,也就没有什么难为情了。

老许年纪大了,除了管管工地现场施工,其他的工作也都插不上手,这时节干部已经年轻化,虽然大事小情的也会叫他一起商量,但显然他说话的分量已经越来越轻微了,在一些重要问题的讨论上,虽然他仍旧坐在那里,但很多时候大家其实已经忽略了他的存在。

快到退休的时候,老许的小女儿出嫁了,之前一个月,他就上上下下地打招呼,发请柬,邀请各位同事领导来家里喝喜酒。喜酒是在他乡下的家里摆的,十几张方桌,都是借来的,蒙上红色的塑料桌布,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我们几个年轻同事提前过来帮忙,老许则不停地跑到桥边张望,一个接一个地打电话,期盼能来几个像样的领导。

到了开宴的时候,除了亲戚朋友和本村的熟人,预留给单位人的桌子却空了大半,只来了稀稀落落的几个人,老许虽然还是笑着跟大家寒暄,但脸色却明显黯淡了下来。

直到后来不能再等了,他就抹抹嘴,端起酒杯,站在大门口说:“一杯水酒,都喝啊!”然后一仰头干掉,我从未见他本已沧桑的脸上如此沧桑。

那天老许喝多了,甚至没有送客,听说一个人睡到第二天中午。次日上班的时候,很多领导都打招呼说昨天确实有事,没顾上过来,老许只是嘿嘿笑笑,踱到开水房换了杯子里的茶叶,然后坐在办公桌前,喝茶、抽烟、翻报纸。

我离开这个单位的时候,老许也快退休了。他在走廊里遇见我,慢慢地跟我说,你自己的事情,还是要多去找找领导,不然你干得再好,也没人看见的,就算有机会,也想不到你的。

我点头道谢,待我走到电梯口时,他在我身后慢慢地说道:你有文化,也年轻,不要像我。

这是老许留给我的最后的人生哲理,也是我们师徒间一场最后的临别感言。此后几年,我再没有见过他,他退休后到一个工地管材料,多半都在偏僻的地方。很多年过去了,我再没有见过他。

夏天的时候,单位来了一个女子,黑胖而憨厚,是帮父亲领劳保用品,人事说这就是老许的小女儿,我跟她聊了几句,得知老许还是住在原来乡下的老屋里,只是常年喝酒,人有点痴呆,也不太记得原来的事了,那时我就决定还是要去看看他。

但是后来我自己就住了院,一耽搁就是两年,到现在康复的时候,却得到了老许去世的消息。回想起年轻时这段师徒情缘,不觉眼泪又落了下来。我觉得甚为愧疚,至少应该在他去世前看望他一两次,想起他办喜酒那次冷落的场景,我还清楚地记得那一刻他脸上深深的失望。

现在,我相信他尽管已经糊涂了,但是潜意识里还是会希望有同事能来家里坐坐,哪怕什么都不带,这就是他在单位工作一辈子的荣光,是领导对他的认可,是他作为一个“公家人”有别于村民的标志,是他老许的脸面啊。老许走了,他正派、善良、工作认真,为人父为人子都无可挑剔,他总是嘿嘿地笑着,似乎永远没有伤感和疼痛。他是好人的标本,虽然他并不合乎一个成功的时代。在人心的泥土里,老许只是一丛小草,可有可无地生长着,淡然地洞察着人生的艰辛和冷漠。如今他走了,淹没在时代的流沙之下,化作一段可以安静长眠的根茎。

作者简介

林东之南,原名徐光,1973年生,环境学硕士,水利高级工程师,著名作家,社会公益活动人士,现于苏州居住。

著名作家,自2005年后陆续发表各类作品,著有长篇小说《东陵秘史》、《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央视著名主持人张泉灵女士作序)、《癌症街》、《百强县吏》、《西行助学8年路》,并有《丽江阳光》、《4000公里北行记》、《天堂以下》等散文在各类媒体上发表。阳光助学群的创始人,2007年开始,林东之南在身体患病的情况下,创立阳光助学群,群成员来自世界8个国家地区,常年资助西部贫困师生近1000名,设立奖学金10个,发起“西部教师培训项目”。[1] 曾获“2013市十佳身边好人”、“2014市慈善奖”、“2014苏州好人”、“苏州市民标兵”、“央视2014中国公益榜样”等荣誉。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特邀顾问:乔延凤  桑恒昌

总编:湛蓝

名誉总编:赵丽丽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 \骥亮

总监:徐和生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柳依依  暖在北方 胡迎春  尾子

主编:烟花    清欢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陈风华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朱晓燕

美编:无兮    ETA    张婷儿

播音部:

主播:魏小裴自在花开   眉如远山   西西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平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