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这四招,内向的你也可以成为社交达人
主播:大宝
作者帕特里克·金是亚马逊约会及社交类领域排名第一的畅销作家,著名的恋爱和社交技能导师。他一度被自己内向的性格困扰,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压根就很无趣。后来他发现很多内向的朋友都是这样,对应酬头疼不已。在深入地研究和持续实践之后,他总结出了内向人士轻松社交的方法。
下面,一起来看看他给内向者提供的4个建议吧。
①
『为一场社交设定小目标』
内向人士在交际场合很容易感到焦躁不安,好像周围的人都很开心,只有自己不对劲。作者提出,与其不情不愿地待在社交场合,不如为一场活动设立一个目标,可以很小,但要明确。
比如结交一个新朋友、发现朋友的新亮点、为某个项目获得灵感或者接触一位潜在客户等等。这样一来,我们会自动把精力花在目标上,而不是消耗在各种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上。
为不得不做的事情赋予意义,可以减少内心的抱怨,从而节省宝贵的精神能量。这就好比我们累得不行还要开车去机场,一路上特别烦躁,但如果是去接自己的爱人,想着爱人拎着行李出来的笑容,心情就好多了,也没那么累。
社交也是如此,带着目标,我们会不自觉地想象眼前的社交能带来的好处,自然处于更好的精神状态,更容易实现目标。而当我们实现了目标,也会特别有成就感。次数一多,我们在类似的场合就会变得越来越自信,也能更好地体会和人打交道的乐趣。
②
『 给自己找个“代言人”』
内向的人都有类似的体会:自己和其他人相比,在聊天中更容易疲劳,特别是面对外向人士一轮轮热情的提问时。不妨找个信得过的、活泼的朋友一起参加活动,提前和朋友说明自己大致会说的话题,在被提问的时候,这个朋友就可以发挥代言人的作用。
比如有人问你,“最近过得怎么样呀?”代言人就可以替你回答:“他刚去日本旅游回来,我也一直想去日本,不过他去的是京都,我更想去东京......”
对方的问题不仅得到了回答,而且大家的注意力会转移到代言人身上,你就不用再面对其他人的目光聚焦啦。在这样的谈话框架下,你只需要再补充一些细节就行,相比全部都由自己来应对,就轻松多了。
尤其是内向人士能量不足时,容易出现说话词不达意或者不耐烦的情况,从而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自己也浑身不自在。这时拉上外援,就可以减少慌张,保持淡定。
③
『主动寻找“充电角落”』
我们不能保证每个社交活动都有代言人,为了保护自己宝贵的能量,每当来到一个社交场合时,最好注意观察一下现场布局,看看哪个角落比较安静,哪里没什么人会经过。
当预感到能量供应不足的时候,就去自己提前“勘探”好的地方躲一会儿,不受打扰地补充能量。等再次回来和其他人交谈的时候,依然可以保持不错的状态,不至于因为太累而做出不得体的举动。
重复这样的步骤,既可以保护自己的精力,让社交更轻松,又可以在人前保持良好的形象。
关键是,我们要主动去发现这样的“庇护所”。很多内向的人由于对社交抱有抵触情绪,会偷懒不去做,放任自己在人群中越来越倦怠。殊不知,照顾自己原本就是我们应该要努力做的事情。一味跟随别人的节奏,自然容易身心俱疲。
④
『记下那些愉快的社交经历』
内向的人对于社交活动的印象常常停留在消极层面,而忘记了自己也有很多积极的社交经历。试着列出让自己觉得舒服的地方、场景和经历吧。
比如上周六在咖啡馆短暂的闲聊很愉快,去年和朋友骑行很棒,某次去农家乐烧烤很开心......不用担心这些是否“正常”,只要自己感觉好就行。列好之后,你就会清晰地看到,自己喜欢的场合是哪里,自己喜欢的活动是哪些,自己喜欢和什么样的人相处。比起平时模糊的印象,这份清单会让你更具体地了解自己的舒适区。
之后面对社交活动邀请,你就可以更好地做出判断和选择。不盲目答应,也不一味后退,去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吧,那里是你的“主场”,你不仅不会消耗能量,反而会魅力四射。
至于那些你不喜欢却不得不出席的场合,带着回忆中成功舒适的感觉去社交,就好像随身携带一个“充电宝”,给自己补充自信,逐渐摆脱“我不会社交”的刻板印象。
总结一下,与其幻想自己和外向的人一样,可以兴致勃勃地玩上好几个小时,不如接纳自己在社交中“有限的电量”,主动做些事情来续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