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24.“氘”、“氚”结构的普遍性与稀有性
4424.“氘”、“氚”结构的普遍性与稀有性
2020.12.7
“氘”、“氚”结构是氢同位素的两种形态,在自然环境极为罕见,在原子内部却是平常形态。
“氘”由一个质子、一个中子组成;“氚”由一个质子、两个中子组成。“氘”在自然界的丰度约为百分之零点零一五;“氚”在自然界的丰度几乎为零。“氕”,也就是纯质子的丰度约为百分之九九点九八五。
在自然界,“氘”结构通常以“氘”、“氧”化合物的形态存在,也就是“重水”形态。分解“重水”,可以获得“氘”结构。
在相对高端的原子内部,“氘”、“氚”结构的丰度类似自然界纯质子的丰度,而纯质子的丰度近乎为零。特别是“氚”结构,越是高端元素的内部比例越高,我称其为中子递增趋势。
所谓自然环境,就是太空环境和大气层环境,人类可以观察的环境。
分析宇宙射线,纯质子约为百分之八十九,“氦4”结构约为百分之十,电子、光子等基本粒子约为百分之一。“氦4”结构是如何形成的?是否存在“氘”结构向“氦4”结构的天然聚变趋势?
迄今为止,人类还无法深入原子内部观察原子结构,却可以通过原子质量与核外电子的数量分析原子结构中“氘”、“氚”、“氦4”结构的数量,方法极为简单,四则运算即可,我已经运用四则运算成功计算了《元素周期表》所有元素的内部结构。第一次在2017年初,为简约总量分析,从单个元素分析到所有已知元素。第二次在2017年末,为逐层分析所有元素每层结构中“氘”、“氚”、“氦4”结构的数量,成果发表在许多国内论坛,收入《探索集》和《探索选集科技篇》,标题为《3970.元素结构分析表(再修订稿)》(2017.12.5)。
通过元素结构分析,可以发现元素结构的渐变规律和突变规律。与元素形成环境结合,可以大体确定第一周期元素是太空元素,第二周期元素是大气层元素,第三周期元素是地壳和软流层元素,第四周期元素是上地幔元素,第五周期元素是下地幔元素,第六周期元素是外地核元素,第七周期元素是内陆核元素。第一至第五周期元素可能构成所有星球第一对偶层次,第六周期和以后周期元素分别构成所有星球内部一个相对独立的对偶层次。所有星球元素重组发生的大爆炸可能产生与爆炸规模相关的若干周期元素,超越元素正常形成周期。所以,地球表面可以发现地核元素。
“氘”结构所以在“重水”中存在,可能与海洋环境有关,重力环境超过大气层和外太空。也可能与直接氧化有关,因为外太空和大气层也有“氘”结构存在,“氦4”结构由两个“氘”结构组成,大气层元素内部都有“氘”结构存在。
提到“氘”、“氧”结合,就要提到水分子的形成:有“氧”必有水,因为“氢”原子可以在任何重力环境形成才有高端元素的产生。
通过“氘”、“氚”结构的普遍性与稀有性分析,中子与质子、中子对的形成与重力环境密切相关,分裂也与重力环境的改变有关:元素在形成环境相对稳定。
伴随星球的成长,中子的比例会越来越高,但是不会产生中子星。因为中子只能伴随质子形成,通过分裂产生短暂的独立存在形态。
另外,中子是电中性物质,中子星是正物质星球,还是反物质星球?不可能天然形成,也不可能存在于系统之中,不过是人们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