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至三位数!新增确诊394例:是时候聊聊这件事了

今天,湖北新增确诊349例。

而在此之前,我们看到数字是:

12日,湖北省新增确诊病例为14840例。

13日,5090例。

14日,2420例。

15日,1843例。

16日,1933例。

17日,1807例。

18日,1693例。

直到19日,349例。

三位数,这是最近听到最好的消息。

我们终于能停下来稍稍喘口气,审视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所关乎的生与死。

01.

好好活,就是活在当下

前几天有一个新闻,江苏一男子被通知可以解除隔离后,高兴得当场跳舞,还大喊:我要去楼下跑几圈。

很多人说等疫情过去了,一定好好生活,要去健身,要好好吃饭,要认真对待每一天。

总是要面对到死亡时,才会知道生活中什么对自己最重要,自己该怎么生活。

知乎上有这么一个问题——“什么叫‘活在当下’?”有一条高赞的回答,我印象深刻。

我所认为的“活在当下”,就是说,你吃的时候吃,看的时候看,听的时候听,发呆的时候发呆,吹风就吹风,淋雨就淋雨,你的感觉只跟此时此刻此地有关。

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每天都忍不住刷新闻,经常陷入悲伤、感动、愤怒各种情绪中,甚至什么事都不想做。

直到有一天,6岁的儿子对我说:“妈妈,求求你陪我玩好吗?拜托你了。

看着他的眼神,我这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忽略了放假在家的他。

于是我调整了前几天的习惯,开始把心思放在孩子身上,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生活,好好做饭,打理好家里。

虽然每天还是会关心疫情,但我整个人的状态跟之前就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别因为远处的挂碍,而忽视了此时此刻此地的人和事,毕竟,当下才是让你活得脚踏实地的力量。

调整状态,珍惜当下,是最好的止损方式,给你最即时的礼物。

02.

老得慢一点,再慢一点

前两天,我看了豆瓣评分9.5分的纪录片《人生果实》,对生活又有了新的认识。

这对加起来177岁的老夫妻,俢一和英子,相伴65年,将生活过成了我们所向往的模样。

他们在自建小屋的院子里种下70种蔬菜,50种水果。

每天清晨四点多,修一和英子起床带着锄头、箩筐各种工具,去院子里干活儿。

忙完之后,俩人回到屋子里,用采摘来的新鲜食材制作一份营养而健康的早饭,然后,一起慢慢享用。

午后,他们会睡上一觉,起来后继续劳作。

修一每天会写10封信,给很多从未见面,只靠通信往来的朋友。写好后,他就骑自行车,去城里的邮局寄出。

这样的日子周而复始,缓慢而有序,平静而讲究。

2015年6月2日,修一在田地锄完草午睡后,就再也没有醒过来,走的时候很安详。

最后送别修一的时候,英子微笑着说:“不可以哭,至少要做到这一点。”

她拍着修一的胸口,轻声约定:“我会努力活下去,我会加油的,等我生命到尽头变成骨灰时,我们一起同游南太平洋,等我到那时,说好了哦。”

修一去世后,英子每天还是会照惯例打开窗户,让屋里洒满阳光,做上先生爱吃的土豆,放上他喜欢用的木勺子,摘下他养熟的果子送给家人朋友。

她说,生而为人,坚持脚踏实地直到人生终点是很重要的。因为如此才能丰富自己。

这对夫妻的慢生活,让我们看到了老去和死亡的另一种美好形态。

“风吹枯叶落,落叶生肥土,肥土丰香果,孜孜不倦,不紧不慢。人生果实。”这句话在片中重复了5次,每一次在耳畔响起,都能让人品出不同的意味。

关于这部纪录片,豆瓣上有个热评是这样写的:

“怎样才能活得像个人一样?

……

住的像个人,吃的像个人,像个人一样去工作,死的像个人,如此,就有了像个人的尊严的一生。

是的,老去不可怕,死去也不可怕,最重要的是,你如何度过一天又一天,在变老的过程中,你经历了什么,又失去、得到了什么。

03.

面对死亡,从容淡定

曾在网上看到一个真实的故事,令人唏嘘。

这位网友的母亲身患癌症,每一次抢救,母亲都要承受身心的痛苦和折磨。

有一次,女儿陪母亲在医院楼下散步。

母亲说起琼瑶写给子女的一封信,说临终时一定不要插管,不用呼吸机、气切、电击等治疗手段,让她走得有尊严。

母亲说,她也希望如此。

后来,母亲病情突然恶化,医生说,母亲撑不过今晚。为了不再徒增母亲的痛苦,女儿和父亲决定放弃一切有创抢救。

在母亲生命最后四个多小时里,女儿陪在病床边,放了大自然的冥想音乐,读了7遍母亲经常读的佛经。

母亲去世时,表情安详宁静。而女儿也没有哭,内心只有平和、安宁和感恩。

死亡是一条必经之路,在这条路上少受苦,也许就是一个人最后的福气。

杨绛先生曾在百岁时接受采访,说道: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边缘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我想,只有那些真正认真生活过的人,才会有这般面对死亡的淡然。

教育家王瑶先生曾用3个短语阐述生命的哲理:“不想死,不等死,不怕死。

  • 不想死,“活着的感觉真好” 

  • 不等死,“该做什么,该说什么,一切照样”

  • 不怕死,就是“人人如此,怕也无用”。

参透了这三条,面对生死,也许就会释然许多。明知前面是终点,但行走就是一切。等到实在走不动了,那就停下来。

人生是一场修炼,一边修炼一边体悟:好好活着,慢慢变老,渐渐看开,深深懂得。

等疫情过去,愿每个人都能开始全新的生活,好好地活,用力地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