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武术Eskrima, Kali, Arnis的隐秘起源
我们前面的帖子经常提到WEKAF组织,

有很多短棍爱好者在后台问形容菲律宾武术的3个词“Eskrima, Kali, Arnis”到底是什么意思?
因为中文圈子里面各个流派的说法都不一样,甚至同一个老师在不同时期的解释也出现了“与时俱进”的现象。。。

以前曾经在一些武术微信群里面解释过这3个词的具体意义,但是传播面比较狭窄,微信又很容易说过就忘,时效性堪比过眼云烟,所以这次我们从三个层面仔细把3个词的起源和含义探讨清楚,用详实的证据终结各类臆测。
一. 谬误的神论
最为典型的错误说法如下:
这是菲律宾武术的3个流派。。。
如果观众要求多讲讲细节的话,会煞有其事地给出些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
Kali是跟祭祀舞蹈相关的套路武术,
Eskrima以刀剑为主,后来转化为短棍技术,
Arnis?没听说过,这问题超纲了噢。。。

这3句套路是中文圈子长期流传的神论,貌似很有逻辑的分类,却无法解释为何很多流派风格一会自称Eskrima,一会沿用Arnis,然后在菲律宾以外的地区又被称为Kali。
比如说Atillo大师,他在菲律宾是Eskrima (Balintawak风格),80年代曾筹办World Arnis组织,在和Cacoy大师决斗后出走美国做了伊鲁山度的老师,而后者又是典型的Kali。。。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每个流派都宣称自己的短棍源自刀剑,在现实中要找个纯棍术的风格是不可能的任务,因此单纯在武器类别上无法做到流派区别的泾渭分明。
这套神话体系唯一的作用是——判断叙述方是否处于“入门水平”,但凡见到有人以此摇头晃脑、口沫横飞,基本上妥妥的以“说学逗唱”为主,旁观者最好还是配合着意识流捧哏、当看相声表演吧。
二. 和谐的通论
经过各派长期血腥争斗,出于互相尊重的目的,现今主流和谐而团结的观点为:
Eskrima, Arnis和Kali是不同语言描述的同一事物——菲律宾武术FMA(Filipino Martial Art),其中Eskrima来自法语,Arnis来自西班牙语,而Kali则为当地的土著语言。
然后还会贴一张菲律宾地图,显示极其零碎的岛国地形,感慨一下土著部落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再聊聊500年前麦哲伦在马克坦岛战役被酋长Lapu-Lapu击毙的著名八卦,基本上就能够把故事给圆过来了。

然而,当人们在他加禄语和其他各种土语里面没有找到古代对应的Kali词汇和发音(有疑问的需要看到最后,Kalis是另一个专用词,含义完全不同),发现菲律宾本土大师们和谐笑容下提到某些词汇时、那会心的嘲讽一笑,这个精心构建的各方平衡体系,顿时就有点下盘不稳,摇摇欲坠的感觉了


饱受尊重的菲律宾Balintawak流派已故大师Sam Buot (03/24/1936-09/20/2020),曾经严肃考证过这个通论缺乏足够的事实依据。

他生前写过一本广为流传的《Balintawak Eskrima》,堪称Balintawak流派的经典著作。

书中毫不客气地在简介页面的第一段就指出“词汇Kali虽然在欧美流行,但我在半个世纪的学习生涯中未曾听说”,

然后他写道:“Kali在美国比在菲律宾使用得更多,我听说过一些牵强附会的解释Kali这个词的来源,(本书中)我已经忽略(不想提)了”。

在第28页,进一步陈述了“现实中在菲律宾没有发现叫做Kali的原始武术”,“Pigafetta(中文译作皮加菲塔,是麦哲伦的船员,历史上首位记录菲律宾武术的西方探险家)的历史记载中也没有发现Kali这个词”。

Sam Buot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大师,跟各个流派的掌门关系都很密切,他的书揭开了很多大师早年的不堪往事,但一般会给对方留点面子,曲笔替尴尬的一方找点理由、粉饰一下表面的和谐。
而他生前的这番言论完全否定了目前形形色色“Kali”的词源,这个举动是极不寻常的——
要么是跟所有宣称Kali风格的流派有深仇大恨,
要么就是撇清自己和Kali的关系,避免被其“盛名”所累。

三. 隐秘的起源
让我们先把菲律宾的历史理顺,这样才能清晰的看到各种影响因子在Eskrima, Arnis和Kali中的词源。
下图为菲律宾历史的编年,大家可以看到上面殖民时期之前的颜色条代表多个同时存在的政权,快成彩虹了。

菲律宾在地理上是典型的“岛国”,7107个岛屿(只有2000多个有人居住)具备87种仍在使用的方言,在历史上大部分时期都是一团散沙、而不是统一的国家。
中国史籍中所提及的吕宋、苏禄、麻逸、古麻剌朗等国皆位于今日菲律宾国内,考古发掘甚至发现了公元3世纪的中国瓷器。

226年(东吴黄武五年),东吴官员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浮海巡抚,也曾到过今天菲律宾境内的臣延、耽兰和杜薄。康泰著有《吴时外国记》(《扶南传》),裴松之注《三国志》与《晋书》中也有提及。

在唐朝,中国商人与菲律宾各地已经有频繁的贸易往来。
到宋朝时,商业贸易进一步扩大,周边各个国家,比如中国、真腊、安南、泰国、马六甲、印度、阿拉伯商船等开始在此海域航行。
元朝疆域之大,旷古未有,享有元朝贸易特权的“色目人”阿拉伯商船利用季风往来于中亚和中国途中,也需要频繁的经过菲律宾,因此在当地留下了刚刚兴起的伊斯兰文化影响。


13世纪来自苏门答腊的米南加保人逐渐移民到菲律宾,1390年建立了苏禄苏丹国。

1405年(明永乐三年),中国明朝郑和下西洋,巡莅菲律宾群岛(南琉球群岛),奉明成祖诏书封许柴佬(今福建晋江深沪运伙人)为吕宋总督,统揽该国军、政、财、文大权。任职直到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达20年之久。

注1:下面的长图为《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原载《武备志》卷二百四十。因为它是郑和下西洋的产物,一般简称为《郑和航海图》。



在吕宋总督许柴佬统治菲律宾北部如日中天的时候,永乐十五年(1417年)菲律宾南部的苏禄东王巴都葛叭哈喇朝贡中国,回程路上病死于山东德州,明成祖敕建苏禄王墓并赐谥号“恭定”,他的二王子和三王子及其家属一直留在中国守墓。


注2:1733年,苏禄苏丹为在德州地界守墓的东王后人上书雍正皇帝,祈愿能够给这些守墓者以中国国民的身份,这一要求旋即得到了雍正的同意。
注3:1753年,苏禄苏丹的老国王向清朝的乾隆皇帝递交了《请奉纳版图表文》,希望能够把苏禄国变成清朝的附属国,也就是说希望本国的领土能够从属于中国,所有国民加入中国籍。这主动归属的举动都是由于西班牙侵略者对苏禄苏丹这个国家的残忍侵略,他们国力衰落而不能抵御入侵。因此,希望能够靠中国的帮助,寻求中国这一强国的保护。
然而——闭关锁国的历史遗憾已经无法弥补了。

注:4:上图中间为苏禄苏丹。


1521年,麦哲伦率环球探险队到达菲律宾宿雾岛,随即他在马克坦岛战役中被当地酋长Lapu-Lapu击毙。



注5:上图为依据史料绘制打败麦哲伦时的70岁马克坦岛酋长Lapu-Lapu,面容和文身都比较写实。下图为菲律宾民间普遍想象中孔武有力的民族英雄绘画。

1565年,西班牙帝国军队卷土重来,这次他们出于对维萨扬地区武功的心理阴影,采取了蚕食的战略。
先入侵北部的吕宋岛,占领马尼拉。
再攻占中部的维萨扬地区,包括麦哲伦折戟的宿雾岛,
然后花了300多年时间最终完成了对南部苏禄的征服,包括棉兰老岛。
菲律宾这个名字,就是从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而来。

在这个阶段,西班牙殖民当局对菲律宾当地的土著武术忌惮颇深,因此首次用西班牙语Arnis de Mano命名这种在维萨扬地区的武艺——“防御技术”,Arnis是Arnes的变调,意思是Armour'护甲”,引申为个人掌握的格斗防卫技术。所以维萨扬地区被认为是菲律宾武术的发源地,而宿雾则被认为是其精英荟萃的圣地。

需要注意的是,当时菲律宾人的主要武器为弓箭长矛、短刀盾牌,并不是后来流行的藤棍。在这个词随着殖民军队从北往南的传播过程中,逐步简化为Arnis。
目前Arnis已经是菲律宾武术的正规用词,比如说菲律宾武术的9850号保护法案被称为Arnis保护法,而2019年进入奥委会的菲律宾短棍项目也是以Arnis命名。
西班牙殖民政府打到菲律宾南部以后,用西方的眼光给他们看到的一切重新定义。

他们不知道苏禄地区的对手是阿拉伯人,不明白为什么在典型的马来人种地区会有这些高鼻深目、体形高大的壮汉。

于是西班牙侵略者就借用雅典时代的蛮族摩尔人给他们命名,而这些战士们生活的菲律宾南部,也逐渐的变成现在的发音:摩洛,意思是摩尔人的土地。


摩洛人当时的武器并不比西班牙军队落后很多(南美印第安人遇到西班牙侵略者时,仍处于石器时代),他们16世纪就已经在船头装青铜旋转加农炮Lantaka,可以朝各个方向灵活转动、开火轰击。



摩洛正规军已经开始部分配置适应热带天气的金属铠甲,在苏禄苏丹国的扩张战争中对周边土著部落形成碾压优势,而西班牙步兵的板甲在热带丛林中反而是个鸡肋。

并且摩洛战士早早的就装备了火绳枪,射速、火力密度和西班牙远征军的制式武器差距也很小。

在统治策略上,摩洛人征服群岛一般是象征性的到岸边开几炮,然后和土著首领坐下协商条件(=讨价还价),很少有大规模的残酷战争,对当地的间接统治更依赖各种联盟和民间的自治机构,这点和南美的几个古代文明完全不一样。
因此摩洛人中间长期存在一个武士阶层,在领主和农民之间协调管理社区,在西班牙殖民者到达菲律宾以后遇到的主要对手就是这个武士阶层的精英(这几年中文圈子喜欢称呼他们为“部落战士”,但实际上他们的行为模式更接近于日本的封建武士,掌握和垄断武力的同时,还要兼顾乡村治理,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纹身袒体的部落猎人)



对于这种很难缠的对手,西班牙政府军缺乏足够的人力去征服和管理一个个分散的当地社群,因此本着“打不赢你就感化你”的一贯做法,西班牙殖民机构也部分承认武士阶层的特权,并且招募他们成为殖民地的准军事组织“国民警卫队”,在禁止民间使用刀剑的同时,特别允许这些人继续练习各种杀人技。


西班牙在菲律宾全境推广基督教,需要为传教士配备卫队防御当地各种原始宗教的信徒袭击,同样的遇到了正规军人数不足的难题,于是照瓢画葫芦的也招募本地武士作为安保支持,西班牙驻军和传教士也不可避免的开始传授他们欧洲剑术。



在东西方技术交汇,长达343年刀剑禁令的大背景下,欧洲剑术和菲律宾武术融合形成的新武艺就被西班牙语叫做Eskrima——“双方使用钝器的决斗技术”。

注6:另有一种说法,按照Atillo大师在书中的描写:

Eskrima的是一个欧洲化描述击剑Fencing的词义,
西班牙语: Esgrima
法语: Escrime
葡萄牙语: Esgrima
意大利语: Scherma
在美国殖民期间被统一拼写为英语的Eskrima,但他的这个论点主要是为了解释为何Doce Pares的创始人Saavedra在1925年会使用Fencing代替Eskrima给自己的击剑俱乐部命名,仅作参考。而这位谜一般的男人Saavedra,在历史中主动擦除了自己所有的痕迹,以后有时间会单独写一篇关于他的文章。
随后这个菲律宾练习Eskrima技术的武士精英阶层,就被称为Eskrimadors。

而Arnis的练习者有时也会自称为Arnisadors,这是非常少见的用法。

在美西战争结束以后,美国接替西班牙占据了菲律宾,殖民当局放开了刀剑的管制(大意了噢),民间独立武装迅速成长和壮大,原先一起对抗西班牙的反抗军卡蒂普南(Katipunan)组织认为美国窃据了胜利果实,欺骗当地人和西班牙拼个你死我活然后从中渔利,

于是卡蒂普南和南方的摩洛势力纷纷调转枪口和美军展开长期作战。

有兴趣的爱好者可以查阅书籍《美菲战争1899-1902》,

或者是紧随其后的《摩洛战争1902-1913》,

1899-1913年的连绵战火让美国承受了比美西战争更严重的人员和物资损失,

直接影响美国“主动”让菲律宾在1935年高度自治,最终在1946年完全独立。


注7:上图可以看到右方戴西班牙头盔的摩洛战士,被刺中后掉落的传统武器叶子刀Barong,双方的步枪也存在代差。
最后美国还是不得不学西班牙人,利用了当地武士阶层的分裂,拉一批打一批,才将独立起义勉强镇压下去。

菲律宾独立以后,卡蒂普南(Katipunan)的各种纪念形象仍然是给美军造成心理阴影的大砍刀。


写到这里已经快有400年历史了,仍然没有Kali的记载——确实没有,很多人都已经找过了,事实上,在1960年以前根本没有任何Kali的记载。
下面我们要谈谈一个严肃的问题,剩下的一个关键词Kali是如何产生的。
先从Kali的印度教本意说起,这个词很特别,时母MahaKali(天城体写作काली,kālī,音译为迦梨或迦利,字面意思是“黑色的”),她是湿婆的妻子的愤怒相的分身——挺拗口的


时母的造型通常为有四只手臂的凶恶女性,全身黑色,身穿兽皮(上身往往赤裸),舌头则伸出口外。她的脖子上挂着一串人头,腰间又系着一圈人手。四只手中有的持武器,有的提着被砍下的头颅。时母的脚下常常踩着她的丈夫湿婆。

关于时母的神话,主要就是她与阿修罗罗乞多毗阇(血种)作战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出现于《摩根德耶往世书》。阿修罗与诸魔大举进攻天界,由于他们的首脑曾经得到了梵天的祝福,众天神根本无法抵挡。天神们只好请求湿婆的帮助。湿婆此时正在修行,众神不敢打扰他,幸而他的妻子雪山神女伸出了援手,她派出自己的化身难近母和时母去与阿修罗作战。两位女神轻易地打败了许多阿修罗,但罗乞多毗阇却很难对付。这个怪物产生出一千个和他一样厉害的化身,后患无穷。难近母用弓箭把罗乞多毗阇射得遍体鳞伤,但却只是恶化了形势,因为从他伤口滴出的血产生出了无数的新恶魔。难近母于是向时母求援,后者张开大口把罗乞多毗阇整个吞了下去,并把他的血液一滴不剩地喝掉。时母消灭了这只恶魔后由于高兴而跳起舞来,双脚大力践踏土地,令三界众生的生活都受到影响。湿婆为减轻众生的痛苦,就躺在时母的脚下任其践踏。这就是时母总是被塑造成脚踩湿婆的原因。

时母崇拜在性力派(知道为何不能发很多图片了么

)中占有重要地位。性力派是受到上古希腊的地母神信仰影响的一个印度教强大派别,认为女神的性力为宇宙的本源。性力派实际上贬低了男神的作用,而强调他们配偶的功能,如时母即被认为代表湿婆的性力。

非印度教信徒的人,不具备对于时母迦梨的性力派原始崇拜,却言必称Kali为菲律宾的国术——这是很怪异的事情。
菲律宾宗教人口的统计数字:
>92%的人是基督徒,
5.6%是穆斯林,主要在南部,
只有2%的人信奉民间宗教,包括土著的数百种原始宗教、华裔的传统道教、南亚的佛教。。。印度教排在非常后面的位置。
无论如何夸大,印度教的人口基数是远低于2%的,影响力可以忽略不计。

下图为印度教在东南亚的传播路径,请务必注意——印度教仅传入了菲律宾北部少数地区,而中部(维萨扬地区,包括宿雾)和南部(苏禄地区)接近于无。

前面说过有人会提出——刀战之神Tatang的组织,“Kalis Illustrisimo”不就是Kali吗?

Tatang生前自称最喜欢使用菲律宾的叶子刀Barong之类的传统刀剑,Kalis是“剑”的意思,由Keris (Kris)演化而来,而Keris源自土耳其的Kilij,指代一种弯刀状的剑。

Kalis Ilustrisimo的意思就是Tatang大师本人的刀剑技术体系。
注8:对菲律宾本土各种Kalis/Keris/Kris刀剑有兴趣的爱好者,可以参考下面的链接。
而且Kalis Illustrisimo流派为了防止混淆,在著作《The Secrets of Kalis Illustrisimo》里面特地做了清晰的声明。

在第10页简介开头,第1段就澄清了Kalis Illustrisimo和美国的Kali不是一回事,

整段都是重点,所以就全部翻译如下,蓝色字体为Tatang指定的传人Antonio Diego所著:
我们想从一开始就说清楚,不要把Kalis Ilustrisimo和Kali混淆。
Kali已经成为在美国的“菲律宾武术”通用名称,然而Kali不是菲律宾古老的、包罗万象的“母亲技术”(母拳,包容一切的体系)。事实上,据我们所知,在菲律宾没有人使用过Kali这个词,或者听到过它,直到它被用在Yambao写的书《Mga Karunungan Sa Larong Arnis》,还有Inosanto(伊鲁山度)跟Johnson合著的《菲律宾武术》上面。
伊鲁山度之所以开始使用“Kali”这个词,是因为他的老师Floro Villabrille告诉他这是我们国家的古老武术。Villabrille还声称所有菲律宾武术(除了中国武道和印度-马来亚的Silat)都只是成为Kali大师的某个阶段,并据此推理所有教Eskrima, Arnis, Silat的大师,都只是“完整的技术”的一小部分,因此知识都不如他。
这种宣言实际上是没有根据的,因为Villabrille的自述——在Samar跟摩洛的盲人公主 'Gindara' (又名Gandara)学习“Kali”——是荒谬的。他没有这么做,这是特别明显的事实。当Villabrille在菲律宾的时候,已经没有穆斯林居住在Samar中部,更不用说皇室成员了——他们居住在Samar北部的Capul岛。
事实上,Floro是在马尼拉跟他的叔叔Antonio Ilustrisimo (Tatang) 学习技术的。
原来Floro Villabrille是Tatang的侄子(另有一说是堂弟),到美国以后因为某种原因将叔叔的Kalis改为Kali开宗立派,他可能误以为Tatang给自己的体系起名为Kalis是出于马尼拉附近的少量印度教时神Kali崇拜(实际上Tatang少年流浪时为苏禄苏丹的养子,根本不可能去信印度教这种多神崇拜)。
另有一种可能,Floro Villabrille故意把Kalis改为Kali以避开Tatang的授权,但自身的宗教知识不足,忽略了Kali其实在东南亚更广泛的是印度教性力派对于时神的崇拜,于是在没人知道他底细的新大陆做了一波夸大宣传,并作为美籍菲裔伊鲁山度的数十个老师之一,以此观念深深影响了他。

伊鲁山度在1970年代开始使用Kali的名称为自己体系命名,这种“前所未见“的东南亚风情非常适合美国人的神秘主义情怀,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最著名的梗是他在访谈录像中对于“Kali”概念的第二次拆字解构:
“Ka代表。。。”
“Li又代表。。。”
这段视频在菲律宾大师圈子里面一直被作为虚无主义的笑料,直到他自己不再继续说这方面的更多解释为止。

随着易学易用的伊鲁山度体系传播到全世界,Kali这词(和很多“重新发明”的术语)反而成为菲律宾以外地区最为流行的菲律宾武术词汇,伴随着各种流派logo的混搭串联。

然后在1990年代出现了更为搜肠刮肚的第三次拆字解构,罗列如下:
tjakalele,印度尼西亚的部落风格。
点评:此说法是一种地缘考虑,近似于假设中国的少林功夫源自武当。
Kali是合成词,宿雾语的'手'——kamot或kamay,他加禄语的“运动”——lihok。
点评:过于牵强,近似于用广东话和福建话合成一个专用词,并且不被双方语种的用户接受和使用。
伊洛卡诺语中,Kali的意思是凿和刺。
点评:此说并不被伊洛卡诺语的使用者接受,近似于假设“剑术“源自“砍柴”,因为都有劈和刺。
当地武术中类似的术语,如kalirongan,“kalibanga”,kaliradman和pagkalikali。这些可能是kali一词的起源,也可能是从它演变而来的。
点评:此说更为荒谬,Kali作为双音节词,能够在更长音节中找到对应的“碎片”只是一个概率问题,但没有正面回答这些词义在历史上是否是菲律宾武术体系化的统称,近似于用剑术的击、刺、洗、格这些单独的字根去命名整个剑术的体系。
菲律宾单词(kanan)和左手右手(kaliwa)的合成术语“刀片”(kalidaanan),活手的“没有刃”(kaliwala)。
点评:编故事的人自己能够记住这几个稀有词汇吗?
为了纪念菲律宾独立组织卡蒂普南(Katipunan),用Kali来指代Kati。
点评:参考上面的历史,还能有比这更脑洞大开的故事吗?并且卡蒂普南(Katipunan)在兵器上现在也指大起义期间使用的一种农用刀具。

Ned Nepangue和Celestino Macachor在他们的书《Cebuano Eskrima: Beyond the Myth》中认为,Kali这个词直到1960年代才开始出现,

书中指名道姓的记载,当时美国两位著名的Eskrimadors将Kali普及,以将他们所教的内容与其他风格区分开来——其中一位是伊鲁山度,另一位则见本文的“尾声”。

让我们回到Kalis Illustrisimo的声明,后面一段文字提到Tatang的技术源自宿雾,然后被带到马尼拉,相当于从菲律宾中部带到北部,这个细节从前没有仔细留意过,很奇怪为何他根在宿雾却毕生都没有和Doce Pares的大师们交过手,留着以后再探讨吧。

放个猛料,为了和侄子的技术有所区别,Tatang特别提到了他在菲律宾南部的老师Pedro Cortez,说这段经历使Tatang的风格和其他家庭成员有所区别,而此人正好是一个当地配合美国政府镇压过摩洛人反叛的短棍大师。

所以,能否理解为Tatang融合了摩洛武术到家传体系里面以后,为了和其他人的风格区别开,而特意在晚年定名Kalis呢?
注9:Tatang的生平介绍和最后一次采访见以下链接。

理顺一下故事的脉络,
Tatang融合家传和摩洛武术,起名Kalis Illustrisimo,名为托古、实则新创。
他侄子Floro Villabrille到美国又新创了自己的体系,起名为菲律宾历史上从未存在过的Kali,避开Kalis的授权又可以顺带蹭Tatang的热度。
Floro的学生伊鲁山度在Kali的名称下继续新创自己的流派,融合了他和更多老师学到的技术,
伊鲁山度的学生们则继续以Kali的名称新创出更多的流派风格。
如果是这样的话,似乎他的侄子Floro Villabrille也没有什么对错可言,而Dan Inosanto伊鲁山度也只是继续有样学样。。。
重要的是将技术融合成自己特色的风格,而不是纠结于名实不符。
也许伊鲁山度学院后来开枝散叶的多个流派,都是看明白了老师们的这个觉悟吧?比较典型的就是狗兄弟的例子了。

Tatang于1997年去世以后,故事又发生了新的变化,他的学生们也迅速分化出多个流派风格:

Kalis的力量分散以后,反而需要借助更为流行的Kali这个词的热度,于是我们就见到了Tatang本人被纪念活动冠以Kali前缀。。。反转得大起大落。

尾声
懂行的应该会提出个疑问——现在菲律宾国内活跃的另一个Kali(别乱猜噢,Atillo从未自称Kali,而且他出走美国后就没有回过菲律宾),怎么不提呢?那不是菲律宾本土产生的吗?而且家谱还能往上追溯好几代人的传承?
实际上,那位善于讲故事的创始人,同一时期正好也在伊鲁山度学院打工(国内只有2个人有幸观摩了他当年为了到美国教学而签署的文件),有兴趣的可以去检索一下他在1970-1980年代的踪迹,同一个地方创造出2个Kali并不奇怪。

既然提到了他,凑巧还知道这位的许多有趣故事,比如说:他为了学别的流派技术——咳咳——跑题了

等有空再聊这些趣闻吧,估计又可以写个5000字了。

如果问我对于新创的看法,我觉得在历史的长河里面,现在桃李满天下的大师,他们当年开宗立派时——不也都是一群热情的毛头小伙么?
不断创新 保持进化 完善武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