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古|中国古代的商业伦理观

文|陈忠海

商业伦理是商业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和活动规范,其作用是在商业领域里建立起与正义、道德相一致的理想秩序,促进商业的良性和持续增长。与契约、律法所形成的“硬约束”相比,商业伦理代表的“软约束”所调节和适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财自道生

经商的目的是取利,中国古人对此并不讳言。孔子说“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史记·货殖列传》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果否定对财富的追求,其实也就没有商业活动了。但是,古人对“利”有着丰富的认识,认为并不是任何“利” 都可以追求,更不能为了逐利而不惜一切手段。在古人的商业伦理观中,首要的一条就是重义轻利。

一般认为,“义”的概念最早出于《管子·牧民》。《管子》提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什么是“四维”呢?《管子》认为:“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繁体的“义”字由“我” 和“羊”构成,是一个会意字,“我”的本意是兵器,在此表示仪仗,“羊”在此表示祭品,综合起来,“义”就是代表正义、威仪,引申为合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指的是那些应该做的事情。

“义”与“利”看似矛盾,但在古人看来二者又紧密不可分,古人常说不能“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应该“仗义疏财”,这为商业活动赋予了强烈的道德含义。中国古代商业伦理对“义”的追求与重视,可以从商人们的关公崇拜中看出来。关羽是三国时代名将,作为军事将领,他真实的战绩其实并不突出,曾战败被俘,最终因战败而被杀。但人们更喜欢关羽“千里走单骑”的故事,认为他面对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不要,一心追随处于事业低谷的刘备,这正是忠义的表现。“义”成为人们尊崇关羽的原因,商人们把关羽视为“武财神”,看中的也是他身上的“义”。明清时代,一些关帝庙里还设有戏台,那些在经商中有违背义理的商人被商会、行会等处罚,其中的一项处罚就是要出钱在关帝庙的戏台上请大家看关公戏,给自己补上“义”这一课,同时也教育其他商人。

《易经》里有一句话:“利者,义之和也。”在长期经商活动中,商人们总结、流传着许多商业谚语,如“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大丈夫”“利从诚中出,誉从信中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买卖不成仁义在”等。清代著名徽商舒遵刚经商之余喜欢读儒家典籍,善于把书中义理运用于经商,他说:“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国且如此,况身家乎?”另一位徽商李大皓告诫继承者“财自道生,利缘义取”,他们商业上的成功,与坚守“义”、崇尚“道”的商业伦理观有很大关系。

重信守诺

商业活动离不开契约,但并不是所有商业行为都能用契约一一约束,契约无法覆盖的地方,还需要伦理道德等加以充实。与西方商业伦理观不太一样,中国古代商人们更看中信用,这与长期以来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润有关。在儒家看来,信用是最基本的人格基础,孔子说“人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提出“五伦”的概念,视为做人的5种基本伦理道德标准,“朋友有信”是其中之一。到了荀子,则直接把是否有“信”作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志。

古代商人深知通过诚信赢得客户的道理,《孟子·滕文公上》指出:“从许子之道,则市价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秦末汉初名士季布以守诺著称,《史记·季布列传》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李白为之赞歌:“一诺许他人,千金双错刀。”古代成功的商人几乎都把诚信作为经商之本,秉持“诚招天下客,信纳万家财”的经营理念。晚清时,江南经营茶叶的商人所经营的新茶一旦过期,一定要专门写上“陈茶”二字提醒顾客。在这些商人的眼中,诚信比赚钱更重要。

近代著名晋商乔致庸总结从商经验,认为“一是守信,二是讲义,三才是取利”,他提出“人弃我取,薄利广销,维护信誉,不弄虚伪”的经商原则。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许多山西票号损失惨重,有的连账簿也付之一炬。票号的账簿是客户存款情况的原始档案,失去这些便难以正常兑付,如果他们向外界说明遇到的难处而暂停兑付,于情于理也说得过去。但以“日升昌”为代表的一批山西票号毅然决定,只要客户能拿出存款凭证,在无法核实的情况下也给予兑付,无论金额大小。此举无疑存在巨大风险,但“日升昌”等票号认为守信才是自己的命脉所在,当时国家尚未建立起基本的金融体系,票号没有国家力量可供依赖,唯有绝对诚信才能赢得客户。“日升昌”等山西票号的做法后来也得到了回报,战乱过后他们的分号在各地陆续开张营业,人们都放心大胆地把钱存进去,朝廷也把越来越多的金融业务交给他们做,生意更加兴旺了。

和厚生财

除了“义”与“信”,传统儒家思想还强调“礼”与“和”。孔子倡导“和为贵”,孟子认为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关系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认为“得人心者得天下”。儒家文化中“礼”与“和”的思想也深刻影响着商业伦理观的塑造,古代商人们喜欢说“和厚生财”。和气不是对顾客一味的圆滑和讨好,而是对顾客的尊重,这一点与“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经营理念相吻合。

在儒家文化影响下,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充满着深厚的人情味,理与法之外还有情,合理、合法的事情如果不合情,依然难以行得通。所以,善于经商的人都重视商业活动中的情感因素,把儒家文化中的“礼”“和”作为经济活动的润滑剂,提倡尊重顾客,提倡恭敬辞让,决不能店大欺客。除了待顾客和气,还主张与店员和衷共济,建立心理上的认同,齐心协力,共同把生意做大。

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经商指南类书籍,如《治铺格言》《治家格言》《士商类要》《为商十要》《贸学须知》《生意论》《劝号读本》《劝号谱》等,都是商人们在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内容上除强调重义轻利、诚实守信外,也大量讲到要坚持“和”的经商原则。如明代程春宇所著《士商类要》中重点讲到的就是如何立身持己、和睦宗族、孝顺父母、敬兄爱弟等,他强调“和气待人”是商人的行为准则,提出:“凡人存心处世,务在中和,不可因势凌人,因财压人,因能侮人,因仇害人。”有“江南药王”之称的著名老字号“胡庆余堂”,在店里专门挂有两块匾:一块向外,面对的是顾客,上面写的是“真不二价”;一块向内,面朝店员,写的是“戒欺”。

强调和气、厚道,强调以此对待顾客、店员和生意伙伴,这种“和厚生财”的商业伦理观中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买卖公平。春秋时,子产提出“市不豫贾”的观点,“贾”即价格,也就是说商品的价格让市场去决定,不要事先就确定,这是针对垄断市场、哄抬物价现象说的。在《史记》《汉书》等史籍里,“市不豫贾”“市不豫价”“市不豫贸”等文字经常出现,其意大致相同,都是强调公平买卖的,这被认为是经商应当遵守的准则之一。随着商业的繁荣,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现象也不可避免,但正统商业伦理观对此持排斥和批评态度, 除了历代以来官方通过律法等加以打击外,人们从伦理道德的角度也对其进行鞭挞。

由于中国古代长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造成了在许多时候商业活动并不活跃,商人在有的时候会受到一定歧视。提到商人,人们甚至想到的是“无商不奸”“无商不恶”。这其实是偏见,因为在中国古代并不缺乏优秀的商业文化和商业伦理,这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当代仍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挖掘这些优秀的商业文化和商业伦理观,对于发展经济、实现商业繁荣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系文史学者、《中国发展观察》专栏作家、

文章来源:《中国发展观察》杂志2019年第12期

(0)

相关推荐

  • 水滴上市带来值得深思的问题,用市场的手段做慈善是不是最高效的

    在512地震中,当我们看到捐给灾区的专用帐篷出现在非灾区的时候,我们是愤怒的.当我们发现爱心捐赠给非洲的物资,成为非洲某些商业机构经营的产品的时候,我们还是愤怒的. 那些国际慈善机构等,更是几乎天天都 ...

  • 《百年浙商》:只知阿里,殊不知百余年前,浙商先辈曾经睥睨天下

    浙江自古就是风细水软,烟雨蒙蒙的江南之地. 这片土地上曾经诞生出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和商贾巨富,现如今,新时代的浙商也走在了全国商帮的前列. 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坐落于西湖边上的阿里,这座国内互联网领域的绝 ...

  • '重农抑商'的另有其人,儒家不过是个替罪羊

    提起来中国古代的经济模式,想必很多人都能脱口而出'重农抑商'四个字,顺带还会指责一下'儒家误我中华',说中国商业不发达全是儒家的锅!其实,这样的看法是不对的,中国的商业文化历史悠久,汉族更是世界上最会 ...

  • 脖子上“新冠检测结果为阴性,请放心”挂牌背后的心酸有谁知?

    不点蓝字,我们哪来故事? 导语:韩国光州北区的疫情增长速度可谓甚是惊人,尤其是最近随着北区传统市场--马巴乌市场(말바우시장)附近的地区和餐厅接连出现新冠疫情的确诊患者,大家更是被弄的人心惶惶. 为控 ...

  • 从兴盛到没落,探寻历史暗处的晋商文化

    原创四十五度说2020-02-24 08:47:51 明清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突然涌现出了这么一个群体,他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大繁荣,钱庄票号遍布天下,经营范围之广,收罗钱财之多,流传时间之长,让 ...

  • 说古|中国古代的“扶贫”

    文|陈忠海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大同世界"的美好设想,但现实中严重的贫困现象却影响到理想的实现.不过,尽管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没能彻底消灭贫困问题,但历代以来"扶贫" ...

  • 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知识归纳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冶铸业 (1)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是商朝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商朝青铜铸造规模大:西周青铜产品趋向生活化.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创造了铸铁柔化处 ...

  • 中国古代神话考(一)--中国古代神话的起源和发展

    文明是什么?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所有原生文明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神话时代(史前时代),其年代久远.混沌荒蛮,考证极其困难,而神话故事却精彩绝伦.寓意深刻,能 ...

  • 中国古代神话考(二)--神话中的民族精神与民俗

    ※ 民族精神篇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品格.价 ...

  • 中国古代神话考(三)--中国古代神话VS古希腊神话

    最近总被推送一条假新闻--<麻省教授:中国人的信仰问题分析>! 大概内容是说:一位名叫理查德·拉尔森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在一场讲座中对比解读中西方神话故事,称西方人习惯于听神的旨意,往往逃 ...

  • 中国古代神话考(四)--中国神话世系谱

    是否要写<中国神话世系谱>,小编犹豫了很久,中国神话可写的内容很多,但最难撰写的部分就是神话世系谱.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神话资料庞杂.不成体系,尤其是上古神话部分,一人多角(多名).多人一 ...

  • 中国古代神话考(五)--中国古代神话的宇宙观

    莽荒时代,古人跻身于天地之间,弱小无助.艰难求生,对天地和自然现象的敬畏之情发自内心,当力量无法战胜现实时,幻想便成为了有效的自我安抚手段,于是人们尝试用神话的方式对宇宙作出解释. 创世神话讲述宇宙起 ...

  • 中国古代神话考(六)--中国古代神话的生死观

    远古时代,华夏先祖尚无法通过手中简单的工具与强大的自然界抗衡. 风雨雷电的惊扰,虫蛇猛兽的袭击,大火洪水的伤害,春夏秋冬的变幻,种种无法解释的事件均使人们相信万物本有性灵,人只不过是万物生灵之一,从而 ...

  • 中国古代神话考(八)--神话中的地理观

    首先明确一下,神话地理并不等同于实际地理,受<山海经>等著述影响,不少人认为中国古代地理查勘和地图绘制技术一直落后于国外,其实是不正确的.至少在宋朝之前,中国地图测绘技术不落后于世界,甚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