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何把“寡人”改成“朕”自称?专家:把朕拆开念便能知晓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有一句话叫做:“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高处不胜寒!从地位来看,帝王是一个国家的统治者,站在最高的位置,他们凭借高贵的血脉和卓越的才能当上了帝王,同样也有“高处不胜寒”的难言之隐!作为最高的统治者,帝王对的称呼其实有很多种,在秦朝以前,诸侯国的君王一般称“孤”、“寡人”、“不谷”三个。

“孤”这种称呼在商纣王时期就有,他认为自己是独生子,同时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所以就称自己为孤。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孤”也就是指那些脱离群众,孤立无援的人。一般是战国时期实力较弱的诸侯的自称。

“寡人”比“孤”要复杂一些,同样是君王的自称,“寡人”形容是不是“孤寡”,而是“寡德之人”,也就是指: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这个称呼适用于君王以及诸侯王的自谦,因为古代讲究“以德服人”,如果失去“德”,也就会失去尊贵的地位,所以“寡人”既是一种自谦,也是一种提醒。在春秋战国时期,实力较强的诸侯国往往会自称“寡人”。

“不谷”本是周天子的谦称,《春秋左传注》中记载:“(周)襄王避叔带之难,自称为不谷。”但是后来周室衰落,这个称呼也被其他诸侯国的僭用了,齐恒公就是一例。

而从秦始皇实现大一统开始,帝王的自称从此之后多了一个,那就是“朕”。根据《说文》记载:“朕,我也”,在秦始皇统一以前,“朕”的意思就是简简单单的“我”字,没有什么其他的了。

对于这个解释,史学家一开始还不太敢相信,但随着近代考古中陆续发现的甲骨文、金文中来看,这一点也得到了证实,“朕”原本就是一个普通的词语。而且在屈原的离骚中也有这样一句话:“回朕车以复路兮”,这里的“朕”也是“我”的意思。

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用“朕”来自称,并且还下令,除了自己以外,别人都不能用这个称呼呢?

关于嬴政的称呼,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在公元前221年之前,他的自称是“寡人”,关于这个称呼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嬴政当年在赵国长大,经历了很多痛苦的回忆,但是在他登基之前,在生命中最苦难的日子,曾出现过一个深爱的女人,因为深爱的女人没有等到自己就死了,所以他非常伤心,于是用“寡人”二字祭奠曾经深爱之人。

不过这段记载并没有出现在这正史之上,他称呼自己为寡人,可能和战国时期那些强国之君的称呼是一样的,都是“寡德之人”的意思。

秦始皇最后消灭了六国,结束了多年的纷争,成为了一统天下的君王,并且在公元前221年正式将“朕”改为皇帝专用的称呼,并且,从这时候开始,全天下只有他一个人可以称为朕。《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朕”和嬴政的“政”同音,很有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嬴政才采纳了“朕”这个字,不过只有这一个观点还远远不足,皇帝的自称乃是一件大事,他贵为千古一帝,甚至自认为功绩比三皇五帝还要高,而且,他的大秦不是像商、周一样只有七八百年的天下,而是要万世永存的,所以这个“朕”字一定还有其他的意义。

专家们也一直在找一个更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古代理解一个字一般会用到拆字法,把“朕”拆开来看的话,也就是“月”和“关”,“月”用作文字的部首时,一般都指“肉”,而关则有“合拢”的意思。同时,朕也和“震”同音,有威震八方之意,将朕拆开看,它们合起来的意思也就是“统一八方”。

如此看来“朕”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秦始皇“威震四海,统一八方”的不朽功绩。身处乱世,方知天下一统是可贵,秦始皇在讨伐六国的时候,虽然用到过一些铁腕手段。不过“慈不掌兵,义不掌财,情不立事,善不为官”的道理大家都懂。

而秦始皇做出的贡献更应该被大家看到,当年他修筑长城,在那个时代看来虽然劳民伤财,却保卫了中原上千年,秦王当年所修筑的秦直道,至今都被大家称为“第一条高速公路”……

只可惜,秦二世而亡,哪怕当年人们反抗大秦,纷纷揭竿而起,在这样混乱的时代,也没有匈奴入侵,那是因为,还有很多很多大秦的将士都在镇守边疆,他有些方面确实做的不太妥当,但我们不能忘记他的功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