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诗刊】之〔谈诗论道⑤〕 2024-08-03 04:18:38 《古诗指瑕》连载之六 《乱倒字句》 作者:陈如江 李东阳曾云:“诗用倒字倒句法,乃觉劲健。”(《麓堂诗话》)确实,颠倒诗中文字的次第或文句的次第,往往能增加笔力强化声势。然而,也正是由于倒字倒句有此功效,致使些诗人不求在立意上下工夫,只想在文字上弄花巧。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曾对当时文坛这种不良的风气予以批评:国画·作者:高杰自近代辞人,率好诡巧,原其为体,讹势所变。厌黩旧式,故穿凿取新。察其讹意,似难面实无他术也,反正而已。故文反正为乏,辞反正为奇。效奇之法,必顺倒文句,上字而抑下,中辞而出外,回互不常,则新色耳。刘餛之后,此种“逐奇而失正”之习并未得到克服,还影响到了后世诗坛,试看杜甫的《秋兴八首》之八:昆吾御宿自漫造,紫闹峰阴入漠陂。香稻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今望苦低垂。(“香稻”一作“红豆”)国画·作者:高杰诗的第二联采用的是倒句法,按正常语序当为“鹦鹉啄残香稻粒,风凰栖老碧梧枝”。刘师培对此并没盲目推祟,他指出:“夫鹦鹉、风凰,皆系主词,豆、粒、梧枝,皆系谓词,而杜氏必欲倒其词以自矜研炼,此非嗜奇之失乎?”(《论文杂记》)他还说:夫今日所以不敢议杜甫者,以其名高也。若初学作文之人,造语与杜同,必斥之为文理不通矣。刘氏所论,合情合理,因为杜诗此联语反而不见佳处虽不倒亦可。钱载《晓趋草凉驿》诗中的倒句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国画·作者:高杰相送莫相别,我行凤县之。…峰前路去有,坞后水来知。将“之风县”说成“风县之”,将“有路去”说成“路去有”,将知水来”说成“水来知”,如此胡乱颠倒,真是弄巧反拙。在诗歌创作中,倒字比倒句更容易产生弊端,因为就倒句而言,只要诗句精警,倒装便是可取的,如“黄河流入海”自能写成“黄河入海流”;而倒字则要多受到一层约定俗成的规范限制,下引两段论述:凡“山河”、“廊庙”之类,颠倒通用。若“天地”不可倒用,倒则为泰卦。曹子建《桂之树行》曰:“下下乃剪极地天。”岂别有见耶?又如“诗酒”、“儿女”,皆两物也,例则为一矣。(谢榛《四溟诗话》)国画·作者:高杰诗用连二字有可颠倒互换者,有不可颠倒互换者。如“云烟”可作“烟云”,“山河”可作“河山”之类此可以互换者也。“云霞”即不可作“霞云”,“山川”即不可作“川山”,此不可互换者。总以昔人用过适于上口者为顺耳。(毛先舒《诗辩坻》)可见哪些字可以颠倒使用,哪些字不可颠倒使用,没什么特别的原因或理由,据习惯用法而定。一旦违反了习惯,就会留下笑柄。如翡卷《宿邬子寨下:“秋至昏星易,空长楚月孤。”,将“长空”倒为“空长”,虽无碍理解,但总给人拗逆不顺之感。又如黄庭坚《怀半山老人》;“吸羹不如放麂,乐羊终愧巴西。“句中用了乐羊吸羹与秦西巴放麂两个典故,然诗人将“西巴”倒装为“巴西”,实在过于随意,有违常情,真可笑也。国画·作者:高杰【读后感】洪林汉字词语,经过了几千年的沉淀,形成了“约定俗成”的组合模式,也就是人们生活工作中,对语言、文字的使用习惯及语法规则的要求,若是平时说话,没有按照通用的习惯,大家会说:“这个人连句话都说不明白”;若是书写文章,偏离了正常的语法规则,则会行文滞涩,读起来也别扭。诗词、是文学的一种,是作者用汉字,通达特定的形式,表达作者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因此在诗词的创作中,也是要遵循语言、文字的习惯与规律的。可能有的会说:诗的语言,是跳动的。是的!但跳动的是作者的思维而不是文字本身,是作者用不同的文字,来表达出跳动的思维。也有人会说:诗是有韵律的。是的!俗话说,无韵不成诗。创作诗词作品,就必须要满足韵律的要求,但韵律是为了使诗词读也来更美,而不是读起来拗口、别扭。国画·作者:高杰诗词作品中,颠倒词汇这个问题,究其原因,就是作者为了韵律而韵律,为了使自己的作品合乎韵与律的要求,不惜违反汉字词语的运用习惯,以达到“削足适履”之目的。我们也来分析两道作品吧:【七律】春分仍着冬装旧布巾,乍寒乍暖替交频。桃花问候樱花早,柳色添加景色新。簇簇树丛飞彩蝶,茵茵草地喜游人。海棠高烛东坡守,正是惜花兼惜春。这是一首刚刚收到不久的稿件。作者描写了春分时节的宜人景色。作品二句中的“替交”就是“交替”二字进行了倒换。虽然交、替二字都是动词,但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因果关系:交,本意是付托,付给,在这个词语中是因;替,本意是代理,在这个词语中是果。所以是不可以倒置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要颠倒呢?我们来分析一下:按七律仄起首句入韵,二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也就是说,这一句的五、六字是“仄平”,而交替两个字是“平仄”,作者将其颠倒后,“替交”就成是“仄平”,在字面是,是合律了,但却使整首诗彻底费了。国画·作者:高杰我们再看一首:【唐多令】八一建军节九十一年庆广场舞刷刷,长空飞落霞。乐声悠,咸宁人家。美好生活谁护卫?旗八一,镇天涯。统帅大中华,新时代叱咤。励兵戈,智勇双嘉。维稳维和钢铁柱,共同体,睿思遐。作品是庆祝八一建军节的。作者在第六句中,用“旗八一”来代替“八一旗”,就使作品读也来很是别扭。“八一旗”或“八一军旗”中,“旗”字是名词,是主语;“八一”二字是用是修饰“旗”字的,是“旗”的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这面“旗”的。作者倒换的原因,也不为了使作品表面上能够合律。诗词,是有着格律的要求,但格律是诗词的最基本形式,满足格律,是诗词创作中的最低要求,诗词的意境才是诗词的魅力。因此在诗词的创作中,要以提升意境为目标,而不是为格律而格律。国画·作者:高杰好了,今天就说到这儿,以后接着聊。栗洪林(2021.4.24) 赞 (0) 相关推荐 格律诗写作连载4 格律诗写作(连载4) 新华诗词 作者 凭高望远(谢启斌) 六.押韵规则 前面我们做了一些理论知识和基础的铺垫.现在开始我们将进入实际操作的阶段.诗词押韵需要遵循的原则是什么呢? 1.选定韵书.选择一本 ... 【洞庭雅韵】毛会文/早春咏花格律诗词六首 "党在我心中"特刊征稿启事 早春咏花格律诗词六首 作者:毛会文 玉兰 推窗凝望玉兰开,嫩蕊含羞探露台. 朵朵芬芳如白雪,枝枝馥郁胜红梅. 冰心楚楚迷人醉,树影翩翩达士陪. 墨客吟诗 ... 【大连诗刊】谈诗论道(第2期) <古诗指瑕>连载之二 设 喻 粗 鄙 作者:陈如江 据<笑笑录>载,唐伯虎代市人写对联云:"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源."其人不满意,说必须显而易见方好.唐面带 ... 【大连诗刊】谈诗论道(第3期) <古诗指瑕>之三 杜撰词汇 作者:陈如江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薛宝钗曾向史湘云说了这样一个诗学观点:"诗固然怕说熟话,然也不可过于求生."这个观点与中 ... 【大连诗刊】谈诗论道(第4期) <古诗指瑕>连载之五 <意外设景> 作者:陈如江 诗的构成不外情景二端.正如谢榛所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四溟诗话>).然 ... 【大连诗刊】谈诗论道第7期 自 我 蹈 袭 自我蹈袭 作者:陈如江 诗道最贵变化,不特古人之作不可袭貌遗神,即自家先后所作,亦不宜迹象太类.有些诗人,对前者倒还加以防范,对后者则就往往忽视.如被誉为"五言长城&qu ... 【大连诗刊】汤宗州专辑(总第88期) 作者简介 汤宗州介绍 汤宗州,男,大连人,笔名:爱家心静.现住辽宁锦州.崇拜中华文化,爱好古典诗词.在腾讯qq空间写诗词(原创)作品两千余首,曾发表于中国诗词杂志社,大连诗刊和各大网站论坛. 汤宗州先 ... 庄子在《大宗师》中谈修道:先秦典籍中惟一一次完整讲述修行次第 读过<庄子>的小伙伴知道,在<大宗师>篇中,庄子详细描述了道家"真人"的境界. 其中,在"南伯子葵问乎女偊"一节,庄子借寓托的得道之士女 ... 【大连诗刊】第九十期 五绝作品 杏 花 沈国兴 怒放如春雪,幽香引客寻. 怡人三五日,谁忆我情深? 多肉开花 白金财 杨妃日夜窥,冷暖并加持. 一笑相思解,三更拈作诗. 深春夜雨(新韵) 谭成业 濛雾漫山庄,淋声入 ... 书画兼擅、终生不仕,曾数次被举荐,但都固辞不出,醉心于谈诗论画的隐居生活,以卖画为生。 杜琼(1396-1474)字用嘉,号东原耕者.鹿冠道人,人称东原先生,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人.明经博学,旁及翰墨书画皆精.山水宗董源,层峦秀拔,亦工人物.好为诗,其诗于评画尤深.著<东原 ... 【大连诗刊】第69期〔王景芳诗词专辑〕 [诗家名片] 王景芳,网名:秋缘 .铁岭供电公司退休,从事电力工作多年,是学电的,从小爱好诗词,十年前开始学习写古典诗词,经常在中华诗词论等坛栏目交流学习,也经常参加全国诗词大赛,曾获得大秦岭诗词大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