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诗人骗娶富家女,3年后始乱终弃:老家早有妻子,富家女以死成全,绝命词令人泪奔!

南宋诗人戴复古,骗婚始乱终弃富家女?其实被人冤枉了800年!

1/引语

据清道光四年的《武宁县志·十七卷》记载,在江西省武宁县城南几里处,有一寒潭,时为谓之“节妇潭”。节妇潭也一时成为文人墨客吊古抒怀之地,如清代诗人余佩的《节妇潭》:

凄清节妇潭,潭水深且洁。

澄如节妇心,不受织尘涅。

戴君临别时,节妇何鸣咽。

可怜捉月盟,满纸泪与血。

去住两难全,死生容易决。

至性读激昂,鬼神助其烈。

至今潭上雁,萧萧唳残月。

诗中的“戴君”,系指南宋著名的江湖派诗人戴复古,节女潭的女主就是戴得古流寓武宁时所娶之妻,因为留不住丈夫远行的脚步,投水而死,以身殉情。戴复古后妻捐躯处,后人称其不节妇潭。

一个是居无定所、身怀国事的穷游诗人,一个是衣食无忧、才情俱佳的富家千斤,两个人之间是如何碰出爱的火花,又是如何情尽缘灭、生死两隔的呢?

2/戴家有子传家业

戴复古,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出生于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因居住在南塘石屏山,自号石屏。戴复古的家世一般,父亲戴敏才是个读书人,号东皋子,宋乾道间人。这个戴敏才是个怪人,读书却不谋求科学仕进,一生“以诗自适,终穷而不悔”。

戴敏才 的一生虽然写了不少诗,在当时东南诗坛上颇有声誉,但流传下来的却很少。戴敏才是个爱诗如命的人,自认是为诗而生的,所以,在他自感时日无多时,不无遗憾地对亲友说:“我已病入膏肓了,不久将辞世,可惜儿子太小,我的诗将要失去传人。”这是因为诗人的儿子尚幼,前途未卜,所以才发出如此悲叹。

戴敏才死后,其子戴复古成年后,却阴差阳错地成为他的“诗歌传人”。戴复古不但继承乃父的诗迷,最终成为一代诗坛领袖,他还继承了乃父的处世风格,不肯作举子业,宁愿布衣终身,整个一乃父的翻版。

其实,戴复古的不出仕,有一半也是出于无奈——因为,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一点点地消磨了他的斗志与意气。因为,“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南宋小王朝,在度过了最初的“激情”后,已退居偏安一隅、苟且求存的时代。

3/师承陆游终不悔

戴复古的诗学多是来自家传,诗宗杜甫,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气,声名渐响。戴复古在娶妻生子、学诗有成之后,为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他又想到了游学拜师,最佳人选就是此时辞官闲居山阴的大诗人陆游。

陆游是与杜甫一脉相承的爱国主义、现实主义诗人,此时的诗名震朝野。陆游的《剑南诗稿》是戴复古效仿的范本,程门立雪,终于登门拜师,在一代大师的亲身教诲之下,“刻意精研”,“诗益进”,达到了“自有清远之致”的境界。

“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诗业大进的戴复古,开始满怀信心地仗剑出游,目的地是京城临安,希望能凭半箱好诗一举成名。令他失望的是,临安城中像他一样求名心切的诗人,已是“什百为群”,他一个无名的青年,怎能出入头地?在京城空耗了几年青春后,他的诗歌并未给他换来一职半官。

从文之路不通,他又想到了投笔从戎。此时宋金边衅已起,他再向北行,来到弓州和淮河流域靠近前线的地方——流经中国腹地的淮河,成了宋金对峙的界河。深入“边疆”的戴复古,想在从军入幕这一条路上找出路,结果仍是满眼失望,报国无无门。

想想自己的恩师陆游,成名比自己早,功劳比自己大,一生不也是在郁郁不得志中度过的,何况是自己这样的无名之辈呢?这样一想,也就释然了。

4/忧国之笔抒愤疾

虽然个人问题没能得到妥善解决,但是,几年的“边疆行”,他亲身领受了“吾国日以小,边疆风正寒”的局势,这也给了他充分宽阔的创作空间。为了反映人民饱受战争苦难的真实,表达怀念中原失地人民的深沉感情,期间,他便创作了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有客游濠梁,频酌淮河水。

东南水多咸,不如此水美。

春风吹绿波,郁郁中原气。

莫向北岸汲,中有英雄泪。

——戴复古《频酌淮河水》

诗的前六句是对淮水的赞美,“东南水多咸,不如此水美。春风吹绿波,郁郁中原气。”江南之水多带咸味,哪里比得上淮河水又鲜又美。春风吹皱碧水清波,激荡起的正是中原特有旺气。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莫向北岸汲,中有英雄泪。”请你别舀取北岸的江水,那里边藏着多少英雄的眼泪。写出作者对于当时活跃在淮河北岸的抗金军民的深切怀念,这种对比与反衬,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对淮北沦陷地区恋念,充溢着忧国伤时之情。

淮河两岸的风光虽美,但是,架不住战争的蹂躏,为此,他又写下了《淮村兵后》: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整首诗以景语为情语,诗中描绘的宋、金交战的前线,村庄田野都受到毁灭性的破坏,昔日繁华的城市、富饶的村庄,一派萧条的情景:那一处处毁坏倒塌的矮墙,缭绕着废弃的水井,原先也都是住满了人家的;如今的村庄,满眼是迷离的春草,无主的桃花寂寞独自开,唯一光顾的,只有黄昏里盘旋的那几只乌鸦。

借草木花鸟抒愤,并非戴复古原创,他追慕的前辈诗人杜甫,在《春望》中就有很好的表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流寓江西遇红颜

对“仕途”绝望了戴复古,又开启了他的“读万卷书,行成里路”的游学模式。戴复古的粉丝,元代著名散文家,曾官至户部尚书的贡师泰,给人们概括地描绘了戴复古外出游学的行踪:“南游瓯闽,北窥吴越,上会稽,绝重江,浮彭蠡,泛洞庭,望匡庐、五老、九嶷诸峰,然后放于淮、泗,以归老于委羽(黄岩羽山)之下。”(《石屏集·序》)他曾三次漫游,时间长达四十年,一生的一半时间就是在全国各地度过的。

在游学过程中,戴复古在江西武宁曾待过几年,期间,他还有段为后世的诟病的“艳遇”。戴复古流寓武宁时,其才气已为时人所认可,期间,还结交了不少名人大腕。其实,戴复古的江西之行,也就是冲着那些人去的。因为,当时有不少京官调往江西,他去江西就是想找熟人寻找出路的,结果,也同样很失望。

出仕不成,就广交诗友,切磋诗艺,诗歌创作获得了空前大丰收,诗名再次大震。时贤、官吏、竟人、游士争着与他结交,楼钥、乔行简、魏了翁等高官与他时有唱和,与赵汝腾、赵蕃、刘克庄、赵以夫、翁卷、孙季蕃等同期诗人,或结由社,或互相品评诗稿,在文坛中逐步形成了江湖诗派。而戴复古,也俨然成为江湖诗派的领袖人物。

戴复古的名气不仅仅是在达官、文人中叫得响,就是普通百家,也很吃得开。所以,在其还没有真正红起来之前,就有一个武宁富商被戴复古圈粉了。为了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他还将自己的女儿许配了戴复古。流浪他乡的岁月,还有红颜相伴,无疑是惬意而温暖的,所以,戴复古在武宋一待就三年。

6/痴情女儿绝命词

戴复古迎娶的富家女儿,容貌不错,还有些才情,所以才会被戴复古所深深吸引。她以为,他和她花前月下山盟海誓,举案齐眉,便可白头偕老。但是,两人世界,只维持了不到三年。忽然有一天,戴复古对他说,他要回家。

女人不解,就问夫君,日子过得好好的,为什么说走就走呢?

戴复古这才满怀愧疚地告诉她,其实,他在老家早已娶妻生子,只是,这些年游荡惯了,不曾时时想起。现在,他感觉有点倦了,想回家了。

女人试探着问,能不能带她一起回家?

戴说,不能。

女人一听,心一下子凉到了冰底,她将实情告诉了父亲。富翁听罢,有些恼羞成怒,想找戴复古算账。女儿却反过来劝父亲,帮戴复古说了不少好话,这才打消了父亲的报复之心。

她知道他身无余财,这一路山高水远的,没有足够的盘缠,怎么能行?于是,把嫁妆折变了给他充囊资,然后,又设家宴这他饯行。席间,她为他写下一首词《祝英台近》:

惜多才,怜薄命,无计可留汝。揉碎花笺,忍写断肠句。道傍杨柳依依,千丝万缕,抵不住、一分愁绪。

如何诉?便教缘尽今生,此身已轻许。捉月盟言,不是梦中语。后回君若重来,不相忘处,把杯酒、浇奴坟土。

明眼人一看,这就是一首绝命词,她的本意也许是在做最后努力,希望夫君能回心转意。但是,戴复古只是默默地用餐,然后,一去不回。面对他决绝远去的背影,女人简单地收拾了一下,去到城外的一处寒潭,投水而死。

“戴复古未遇时,流寓武宁。有富家翁爱其才,以女妻之。居二、三年,忽欲作归计。妻问其故,告以曾娶。妻白之父,父怒。妻宛曲解释,尽以奁具赠夫,仍饯以词《祝英台近》,夫既别,遂赴水死,可谓贤烈也矣!”(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7/十年生死两茫茫

历史上有首著名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系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作: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十六岁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苏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王弗病逝,苏东坡一直难忘旧情,直到十年后的一个夜晚,宦旅他乡,亡妻入梦,有感于“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苏东坡,挥笔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戴复古“再见”亡妻,也是十年之后。戴复古重返武宁,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小家早已湮灭,旧宅虽在,斯人已眇渺。想当年,和妻子一起同在粉壁上题诗,如今人去物亡,当年的粉壁已成残垣破壁,粉壁上的题诗也已剥落殆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满怀歉疚的戴复古,跑到亡妻坟前,写下了一首怀念亡妻的《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

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重来故人不见,但依然、杨柳小楼东。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

兰皋新涨绿溶溶。流恨落花红。念著破春衫,当时送别,灯下裁缝。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落日楚天无际,凭栏目送飞鸿。

莺啼燕语,难通情思,十年来的困扰、歉疚与相思,都已交付东风。“重来故人不见,但依然、杨柳小楼东”。这一点情思,正好呼应了妻子当初“后回君若重来,不相忘处,把杯酒、浇奴坟土”的悲啼。

此词绵丽哀惋之思,情感深切,动人至深。正如况周颐《蕙风词话》里所说:“石屏词往往作豪放语……绵丽是其本色。”全词以平易口语述事写景,情思哀婉,风调绵丽凄艳,足称写情佳作。

8/戴复古真是“负心汉”吗?

关于戴复古的这一段“薄情公案”,后世有迂夫子这样评论:“戴之无行,不待言矣,此妇性气,亦复可畏。”但是,对于这段公案的真伪,后人也有人质疑。

戴复古在老家娶妻,是确有其事的。据相关史料记载,戴复古婚后只数年,就有了第一次出家远游,且一去十年。这十年外出活动破碎了他的衣锦还乡之梦,“京华作梦十年余”,却是“明知弄巧翻月拙,除却谋归总是虚。”“他乡没有美酒”,只有失望而归。归家后,他却发现家中已“惊遭巨变”——结发之妻已一病身亡,病中,她还题二句诗于壁:“机番白芋和愁织,门掩黄花带恨吟。”他见诗触景伤情,续成一律《续亡室题句》,失意而归又逢丧妻,真是祸不单行,他面对亡妻的真像不禁唱出:“求名求利两茫茫,千里归来赋掉亡。”其时,两个儿子只有十多岁,实是催人泪下。

这里的“十年之期”与“联诗题壁”,也印证了戴复古《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中的“十年不断”“同题粉壁”,另外,戴词中的“念著破春衫,当时送别,灯下裁缝”,也更像是回忆当初出家远游时的夫妻别景。

由此可否判定,《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其实是戴复古写给他的原配妻子的?果如此,戴复古的“负心汉”之名,岂不是被人冤加了800多年?

9/结语

对此,清代的《府志外传》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细绎本传,似多疑窦。何以游客尚著姓名,而以女妻之者反无里氏?且词传而名不可考,其死又非狱猝遇兵寇,怜才之父,谅必大书特书,以彰不朽。如以氏论,妇人从一而终,何难随夫偕往,即父怒不许往,在复古又何难与之相约?如晋公子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故事,而必合之死,孰为逼之欤?且贻石屏以薄幸名,恐非妇心也。事涉传奇,不便参伍于诸节烈贤孝中。”

另,据道光四年的《武宁县志·十七卷》记载:“在江西省武宁县城南几里处,有元戴复古妻捐躯处。事详元史,节妇有绝命词,曰《祝英台近》。”

这条记载把节妇的丈夫戴复古说成了元人。如果不是以讹传讹,那就只有一种可能,即确有戴复古负妻事,但不是宋朝的戴复古,而是生于元代的戴复古,两人恰好同名同姓。后人未加考证,就让宋朝的戴复古背了这个黑锅,亦未可知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