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水平在升降中波动

审美水平在升降中波动

(系统称读者可以留言了)

提高审美水平,讲美学似乎不是好方法,因为审美是瞬间感觉,不讲道理。最有效的办法是沉浸在优质视觉环境中熏陶,看一流大师名画,不看,少看二流作品,彻底摒弃三流以下俗品劣作,用生理性适应,改造自己的审美图式,这种做法比较有效。
人是适应性动物,对美、丑都会适应。工厂的噪音听久了没感觉;儿时就喝豆汁味道能成癖好;旧时女子裹脚竟被文人赞美……只要深陷其中必定会适应成习。达尔文说的适者生存在审美领域照样适用。
劣俗画作如今污染环境严重。“行活”、“票友”、附庸风雅、养身“副产”,这些作品都争着上网展示。他们这种生存方式无可非议,有的还应鼓励。要命的是名人“玩票”,劣作卖出高价,对美育环境破坏性相当大。若没有明确抵触意识,想要逃避污染不易,中国人的审美正被庞大的“浊流”冲刷。防止审美习惯变坏,与沉浮“画海”中的所有人都有关。
临摹大师杰作是最佳学画方法,也是提高审美水平的最佳方法。临摹比阅读要深刻许多。名作中构图、笔墨、气韵,大师的观察与表现方法应有尽有,掌握了,懂得了,之后再写生、再创作就可以使用大师的方法进行。
我曾写文《改动临摹法》专门论述过。没想到有的学生就是不愿临摹,直接写生创作,结果进展迟缓。他没有临摹功底,心中就没有优质图式,依靠世俗习惯只会乱写乱画。这种乱画乱写比环境影响更大、更坏,因为每个细部都亲手塑造,画多少幅就重复多少遍。养成这种审美习惯再想改就难了。空地建楼容易,旧楼改造就麻烦。土木工程可以彻底拆了重建,心理图式不可能彻底,这样的学生难教了。
一些画家结壳了,应该也是类似问题。
学画首先不是画画,而是审美。人的品味高雅本质上是一种高傲,从生理上鄙视俗气,见到会恶心,这种内在的气质非常重要。(注意:是内在的气质,我讨厌待人处世中的傲慢。)养成高雅的审美习惯需浏览中外各种画派,但深入研习的大师人数不必太多,太多不可能精,有十多位即可。求精,精到他们的用笔用色能够如数家珍、“倒背如流”、默写局部。
挑选大师的标准大致相同,具体由个性自定。西欧绘画举世瞩目,大师辈出,其实就色彩而论仅修拉、梵高、马蒂斯三家,甚至修拉一家亦可,其他都是点彩的流变,研究透彻点彩法、艳色组织法,现代色彩构成就能基本了解。了解之后,各派只是笔触变化,小点放大,大小色块组成节奏。一通百通,个色纷呈。
梵高这幅作品,从后印象派风格演变来看,是从点彩法脱颖而出,过渡到塞尚、马蒂斯风格的承上启下之作。他将小点放大,笔触明显,大小区别很大,并且已经形成大小色块。梵高还处于色附形,马蒂斯只是色脱离了形,色块完全自由了,还夸张了梵高的未完成感。
毕加索不是色彩大师,没有评论家称他为色彩大师,他自知色彩不如马蒂斯,并妒忌他。毕加索曾说:马蒂斯去世后夏加尔是唯一理解色彩的人。毕加索不谦虚,他说了句无奈的实话。用饱和色调原理审视他的色调,的确没有基本的补色感。因此要用批判的眼光看毕加索的色彩,将他的色彩也当做经典,就落入二流审美之中了。
二流作品要少看,三流作品的瞟一眼立即略过,绝不多停留。停留久了伤眼睛。如今一些秋红摄影将饱和度调得那么高,伤眼睛;一些所谓的文人画,没有古拙味,劣等变形,伤眼睛;嘎嘣儿红袄绿裤还有大妈崇尚,伤眼睛……这类现象说明:再差的色调、再差的造型,没有有意识规避眼睛都能适应。
审美训练没有终止符,一生都要不断进行:用世界上最高审美水准,对一切作品横挑鼻子竖挑眼,苛刻审视通过后再沉浸其中,享受节律美的陶冶。挑出毛病的一定要理性剥离,统统归入嫌弃之列。
艺术与科学的不同,没有进步一说,只在进、退中徘徊,所有的文学艺术大师都有创作巅峰与低谷,有的巅峰过后就衰退,有的呈波动状,它们的作品水平不一,都是审美的反映。审美之傲慢,塑造之深刻,创作在不断爬升中跌落,在跌落中再爬升。在表达人性方面,现代文艺作品的深刻度经常不如古典,只是形式表达上有所创新。
艺术理论没有权威,愿意说的说,愿意听的听,不顺耳的不听,愿意批判的就数落。凡此种种,思想活跃要比一潭死水好!
聂昌硕 2021年3月4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