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做父母也有考试,起码有一半不及格

刚搬到那个楼的时候,隔壁单元一个穿着很精神的老太太热情的打招呼。

陌生环境中的问候,总是让人感觉温暖!

平时经过的时候也总是见她在下面忙忙叨叨,喂流浪猫、狗,跟大部分人热情的招呼,有时候与一些同龄人聊天,也有时候在埋怨着什么,或者跟谁吵起来了。

有一次,在小区的群里有人提到这位老太太,说是很厉害的人:经常跟邻居、物业甚或快递小哥各种怼,极具战斗精神。

整天见她却很少见到他女儿和女婿,也许见了不认识。

一天早晨去送小孩上学的时候,打开楼门听到隔壁单元的咆哮:

不知道为什么老太太正在训斥要上学的外孙子,那个可怜的小学生背着书包在哭,这个老太太还在追着要打。而一个中年妇女则拉着,是她的女儿。

后来注意到她的女儿,一个很安静的女子,貌似也不爱说话,连她的外孙也是细眉细眼的,很安静,话不多。

没见过这一家的男人们,仿佛这一家子,就这个老太太最爱说话一样!

最近的北大毕业生拉黑父母6年的新闻,掀开了父母与孩子关系中不那么温情的一面。

在中国这个讲究孝道的国家,在到处宣扬顺从的文化里面,这封信告诉我们其实有不少父母是不合格的,而这种不合格的教育对于孩子的伤害要远远比想象中的大!

大部分孩子在长大后没有像那位北大毕业生那么决绝,但不少人受到的伤害其实是在内心里面的,估计大部分人小时候都或多或少的被不靠谱的父母有意无意的行动、语言伤害过:

譬如在“都是为你好”的旗号下逼着你上的辅导班、选的专业,甚或当你大学毕业时就给你找好了工作和出路,催促你早点结婚、生娃等。更有家长“为了孩子好”而维持早已破碎的家庭和婚姻,岂不知这种伤害也许比离婚还要大。

还有因为父母自身的焦虑所幻想出来的“别人家的孩子”,让许多儿童和少年一直生活在比较中,没有自尊和自信。

也许现在对于孩子的体罚越来越少,但语言上的暴力对脆弱心灵的伤害却更加大。

受限于许多父母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加上他们本身就不知道如何表达,又认为孩子是自己的,想说什么说什么,口无遮拦。

造成许多父母对孩子说话从不思考,信口雌黄,胡说八道,伤害了孩子还不自知。

电影电视里面经常见到父母说“我不就说了他两句,他为什么就想不开(就离家出走)?”

恶性循环的结果是这些孩子将来也是这样:对同伴也是语言暴力、控制不住情绪,甚至会具备攻击性和破坏性。

当父母没有资格考试。

如果有考试,起码一半以上的父母是不合格的

胡适说过:

“我想这个孩子自己并不曾自由主张要生在我家,我们做父的不征得他的同意,就糊里糊涂地给了他一条生命。

况且我们也并不曾有意送给他这条生命。我们即无意,如何能居功?如何能自以为有恩于他?”

那些不合格的父母背后,是对于孩子的不了解和不尊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物,认为他就应该听自己的,认为自己是对的。

为人父母的应该明白,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就不仅仅是一个“物”的需求,不是你管他们吃饱穿暖就行了。

他们会有自己的想法、见解和观点,他们需要理解、认可和尊重!

而且,理解、认可和尊重的重要性随着年龄增大,要远远超过吃饱穿暖。在较高认同和尊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才会更加自信、谦虚与优秀。

你不能因为他们小就认为他们不懂。更进一步说,你不能因为小孩不懂就不尊重!

但这又是何其难哉?

有人开玩笑说我们的主流文化是爷爷孙子文化:我比你厉害,我就要当爷爷;你不如我,你就得当孙子。

多少成年人努力的目标是从爷爷到孙子!

在整个社会都缺乏互相尊重,都是“爷爷孙子文化”的环境下要求人们去尊重一个显得弱小的孩子,也许我们对于他们的要求太高了!

好在奇葩的父母总是少数,极端的也是少数!

谁是你的父母这个事情没有选择的机会。谁的成长过程不是心里面被伤的千疮百孔,仍然要笑着对这个世界说“我没事”。

父母那一辈因为文化、见识甚至他的家庭影响,造成了他们那样的认知、行为和语言。

无论他们的做法对与不对,都是一个客观现实,你很难去改变,但你的未来不应该去跟这些“纠缠”!

有机会受教育的你,应该慢慢学会去鉴别、判断,他们的那些方式是对的,那些是错的:对于正确的吸收,对于错误的抛弃。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超越,去形成自己独立的认为和判断。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去改变他们给你的不对的地方,去修复他们曾给你心灵上的创伤。

要紧的是,你心智上越强大,他们对你的影响会越小。加速让自己强大起来。

等你越来越成熟的时候,有的地方你会理解他们,也许他们没错。

即便有很多地方不对,当你足够强大的时候,也会与父母在精神上和解!

即将到来的讲座(2月4日):提升个人思维能力,像专家那样分析问题!


本文作者为知名知识管理专家、《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作者田志刚。您可通过微信号:511956894 与他联系或加入他的【二班】。该文内容是《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的素材,这本书即将出版。

(0)

相关推荐

  • 【唠唠“老了”】/ 张茂宣

    唠唠"老了" 张茂宣 很久没和王丙全老师联系了,他和阿姨住在西安乾县,入冬了,天冷了.他特地带着阿姨上商场买御寒保暖的衣服.走进一家店,见两个孝顺的女儿带着穿着寒酸的老父母试了一套 ...

  • 一花一菩提

    当一个人的能量高时,她看到的听到的由此的解读也是会不一样,当一个人内心有力量,她的表达也同样是有力量的. 比如曾国藩把"屡战屡败" 改为"屡败屡战",这样出来的 ...

  • “日”姓父亲给女儿取名犯难,爷爷取一常用字,合在一起太有意境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 据研究,中华古姓来源于图腾崇拜,是氏族徽号或标志. 原始图腾崇拜是中华古姓的来源,有文献考证.姓 ...

  • 嫂子的女儿把我当成妈妈了

    2021.05.16 21:23:30 前些天,老公的爸妈带着两个小孩一声招呼没有,就来我家了. 过了几日,老公的哥嫂也过来了. 公婆带着的两个小孩,一个是我的大宝,另一个是哥嫂的女儿. 他们坐在客厅 ...

  • 人间世: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到老

    这是月方客厅的第371篇原创文章! <人间世>,非同凡响的一部纪录片,把残酷的现实以温暖的方式剥给你看. 第二季第7集讲的是阿尔海默兹综合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老年痴呆. 不知你人到中年没有 ...

  • 育儿:孩子考砸了,智慧的父母99%都这么做,你会吗┃文伊

    作者┃文伊   朗读┃文伊   编辑┃丄学号 一 在电影<银河补习班>中,有这么一个片段. 老顽固主任,有一个优秀的儿子,这个他收养的儿子,很争气,不仅是当界省级高考状元,还是传递火炬的火 ...

  • 爷爷晚上哄娃睡觉不哭不闹,妈妈偷看后气炸了离我女儿远一点

    现在在很多家庭中,在夫妻两个人有了孩子之后,都会将家里的老人接过来帮忙照看孩子,老人帮助照顾孩子也是最经济.最省心.最经济的了的带娃方式了,但是因为老人和现在的年轻父母在育儿方面有很多的意见分歧,所以 ...

  • 母亲节:中国文化中,我们该如何做父母

    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文章更新 将"孙娟的书房"设为星标

  • 中医解说爱子“七不责”,做父母的都应该知道!

    明代晚期著名学者吕坤在<呻吟语>中提出了"七不责".原文中说:"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正饮食不责,正欢庆不责,正悲忧不责, ...

  • 中国文化中,我们该如何做父母

    文 | 孙娟 授权转载自 孙娟的书房(SJDSFSJ) 在中国人的思维里,自己的面子和对外的关系,比什么都重要.做事情的动力来自于此,所受的伤害也来自于此. 一切他人,在中国人的眼里,是关系.身份.地 ...

  • 学会退出,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

    天下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团聚,唯有父母之爱指向别离. 01 爱不等于控制,放手不等于不管. 中国的父母大概是是全世界最好的父母,从孩子出生到长大成人的每一个阶段,父母没有不操心的. 但这种事无巨细的操心, ...

  • 这些情况下批评孩子,无异于把孩子往绝境逼,做父母的要适可而止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有些时候孩子有很多做的不对的事,家长批评孩子也是情理之中.但是家长批评孩子也要分清时间地点和场合,不是什么情况下都适合批评孩子,有些情况下批评孩子会起到好的作用 ...

  • 小舍得这部剧给做父母的感触很大很大,最后...

    小舍得这部剧给做父母的感触很大很大,最后结局米桃抑郁了,子悠疯了,真的有点看不下去了,让人太压抑,太难受了,虽然心里知道,编剧最后一定会安排一个相对来说每个家庭都很好的团圆大结局,但是这个过程中孩子们 ...

  • 好享受做父母的孩子

    不过,不过,不过,就不过.都说好了,不过洋节.但是,今天母亲节,微信里网络上抖音中,到处都是给母亲的祝福,每一条我都想认真地看一看,听一听,然后将这些美好的祝福与思念全部汇总给我的母亲.本来说好不过洋 ...

  • 孩子患有抽动症?这样做父母会感到很开心

    抽动障碍是一种儿童青少年时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他对孩子的危害是很大的,所以家长们应该做好照护的工作,才以有利于孩子恢复健康.那么孩子患有抽动症怎么办呢?接下来就一起来看看吧. 1.首先要做的是病情观 ...

  • 小A是初二中学生,强迫她听话,逼她做父母认为正确的事,好吗?

    小A是初二的中学生,最讨厌的事情就是家庭作业,并不是她不会做,而是在家里做作业,要时刻接受来自妈妈的监督. 一面巨大的玻璃隔墙,让小A虽然在自己的房间做作业,也能时时刻刻受到妈妈的视察. 每天妈妈的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