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的五水蛮是廪君之后。鄂西的巴氏子务相,如何走向神坛,成为巴人酋邦领袖廪君……

【鄂东巴人之谜】   

   五水蛮与廪君集团形成(9)

据冯永轩教授考证:关于五水蛮的来历,《宋书. 夷蛮传》和《南史. 夷貊传》都有记载:“豫州蛮,廪君后也……西阳有巴水、蕲水、希水、赤亭水、西归水,谓之五水蛮。”廪君又是什么人呢?

《后汉书. 南蛮传》(可能抄自《世本》)说:“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名:巴氏、樊氏、瞫(又作瞑、作媓,见张澍《世本稡集补注》本)氏、相氏、郑氏,皆出自武落钟离山(一名难留山,在长阳县西北七十八里,一说即夷陵巴山)……巴氏之务相……共立之,是为廪君……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

传说中的廪君在鄂西为君,这意味着廪君蛮可能起于鄂西。他们后来向东西两方发展:向西到达巴郡,进入四川。向东到达南郡,所以有“南郡蛮”之称;然后更向大江两岸或江北地区发展。廪君蛮到东汉时期据地甚广,因而有几种族名出现,但大半仍以所居地区为名,如南郡蛮、巴郡蛮等。

廪君这一名字是什么意思呢?章冠英说:“廪君的后裔,当是今日湘西北、鄂西南一带的土家。土家称虎为‘力’……与‘廪’音近。廪君死后,世为白虎,则廪君或者是虎君之意亦未可知。”这是一说。徐中舒说“廪君之‘廪’,又与‘林’同,称君,乃部落酋长。”这是说,廪君是居住在森林中的部族的酋长。用声韵的道理来诠释廪字,似乎迂曲。我(注:冯永轩)的推测:廪君之名,可能是按照他们生产、生活的情况而取的,或者是被人所加的。按廪字的意思是仓廪或者廪食(粮食),与农业有关。可能是由于廪君的部族已经知道耕稼,进入了农业社会,所以称酋长为廪君。

廪君蛮在发展中,分布很广,所以异名,但都以廪君为始祖。廪君又出自什么族呢?《世本》说:“廪君之先,故出巫诞也(《寰宇记》作巫蛋)。”这是一种传说。最近,赖有德说:“从地域巴郡、南郡和氏族称呼巴氏上,都可证明汉代人称巴郡、南郡蛮或廪君蛮者,都是战国时势力不小的巴人。”这个推断很有道理。史书说廪君名务相,巴氏。由姓氏看,廪君和巴人是有密切关系的。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查看《后汉书. 南蛮西南夷列传》的记载:

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名: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自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皆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廪君四,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

针对这段历史记载,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段渝教授在《酋邦与国家起源:长江流域文明起源比较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一书中(第211—214页)作了详细解读。他指出,赤黑两穴五姓酋邦组织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非暴力联合。根据部落制传统,以勇气、智慧和技艺来决定谁为最高酋长。掷剑和乘土船两次比赛,巴氏子务相都取胜,得到了五姓的共同拥戴,立以为君,自此称为廪君。

第二阶段是通过对外战争确立君权。廪君部落集团形成后,迅速走上了发动对外战争的道路,其武力扩张的方向,是从夷水至清江的盐阳,以争夺哪里的食盐资源。其时,这以食盐资源为当地的母系部落女首领盐水女神所控制,盐水女神又有盐神之称。廪君集团来到盐阳,随即便与盐水女神展开大战,一举破敌,射杀了盐神,将盐源据为己有。

第三个阶段是通过宗教仪式神化君权。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根本转变,又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系统的根本转变,通过宗教仪式在意识形态领域神化君权于是成为必要。廪君集团原来并无以人祭祀的习俗,只是当廪君成为政治领袖以后,出于神化廪君的需要才产生的,表明他同时成为了宗教领袖,集政治、经济、宗教大权于一身,俨然成为酋邦的最高领袖。同时,以人祭祀属于杀殉的性质,这与作为一些古代民族传统习俗的殉葬有着根本的区别,其实质是对被杀者人权的剥夺,而这是以对呗杀者政治、经济权利的剥夺为前提的。

由上可见,从族属的非暴力联合,到通过对外战争确立君权,再通过宗教仪式神化君权,是廪君集团酋邦组织发展演变的三部曲,也是廪君从部落集团首领变为战争首领再变为酋邦领袖这一个人权力演变的三部曲。

再说,廪君蛮向东发展的一支,先到南郡(现在的江陵一带),后来又发展到湖北中部和东部。

欲知廪君蛮如何东进的史料,下回再作分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