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王志伟丨耄耋情怀

耄耋情怀
——父亲入党并参加革命工作的生涯
作者/王志伟
近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革命先驱、仁人志士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英勇奋斗和艰辛探索,使我们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即将到来这普天同庆的喜悦之际,我回忆起了父亲在新中国诞生时期,走过的人生风雨路程。
我的父亲于1947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父亲之所以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一名普通的国家干部,一名久经磨炼的共产党员,这是与我家在旧社会饥寒交迫的贫穷状况直接相关的。正像伟人毛泽东所说:“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因此,父亲立志要挣脱旧中国苦难的羁绊,下决心闯出一条生存的活路。
坎坷人生
父亲王宗立于1928年2月(其实他本人也不知道自己的生日,这个月份还是自己定的,因属龙,说是“龙抬头”的日子)生于鲁山县马楼乡高岸头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9年冬,日军西侵,豫东沦陷,民国河南省府和黄泛区大量灾民流入鲁山,百姓不堪重负,野生植物尽食。我家常以树叶、树皮、滑石粉(也叫观音土,可食之而不能消化)充饥。次年春,祖父因此患肠道梗阻而撒手人寰,卒年仅46岁。当时,祖母悲痛欲绝,因伤心过度而精神失常,成了“疯子”;大姑才14岁、父亲12岁、叔父9岁(因患小儿麻痹无钱医治而腿瘸,人称“王拐子”)、二姑6岁、三姑3岁、四姑还不满周岁(刚会坐),没办法,大姑和年幼的二姑、三姑都只好送人当了“童养媳”(又称“待年媳”,旧中国的一种婚姻现象,就是由婆家养育女婴、幼女,待到成年后正式与其子结婚),全家的重担就落在年仅12岁的父亲身上。
祖父在病重期间,多次告诉父亲:“我有南方朋友说‘朱毛’在为咱穷人打天下,你长大后一定要跟着‘朱毛’干。”对于当时只有12岁、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父亲来说,根本不懂得“朱毛”是什么意思,但他知道“朱毛”肯定可以改变我家的穷苦命运。在那艰辛困苦的岁月里,为了养家糊口,父亲讨过饭、捡过人家仍掉的烂菜叶;给富人家放牛、割草,当小工,打短工,做长工;春季上山刨绵枣,晚上煮熟白天再卖;夏秋季卖过瓜果蔬菜等;冬季从梁洼煤窑买原煤担挑到张良、贾集(马楼)一带出售,因年幼无力,实在肩挑不动两箩筐原煤,累得边走边哭,边扔掉一部分减负。全家人一年四季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穷困生活。父亲常想,哪一天要是能遇到“朱毛”就好了。
投身革命
1947年6月,我党地下工作者张明亮(鲁山县张良镇人,1948年5月21日任中共叶县八区区长时,牺牲于现平顶山市卫东区下牛村附近,建国后叶县人民政府在县城命名“明亮街”作为纪念)受中共豫西区工委指派,回到鲁山沙河南老家一带,开展秘密活动。父亲闻之,即跑到张良街北曹庄村亲戚张文彬家里,经张文彬向其弟张明亮介绍说:“这位兄弟家里很穷,想跟着你干事儿”。父亲接着说:“听说你是‘朱毛’,是为穷人办事的,想求你找个事儿干”。张明亮打量父亲一番后说:“你还知道‘朱毛’啊!那是两个人,是我们共产党八路军的领导人,就是朱德总司令和毛泽东主席。我正需要你这穷小子,你跟着我干是要吃苦的”。父亲说:“表兄,我不怕吃苦,有饭吃就中”。张明亮说:“好!会有饭吃的,你听我安排就行了”。就这样,在张明亮的领导下,父亲和先后相聚在一起的穷弟兄们,白天研究如何开展工作,发动群众,迎接解放大军的到来;晚上,以张良北贾寨村为中心,分头张贴标语,或到集市上散发革命传单,或走村串户深入到正义感强、积极性高的贫苦农民家里做宣传工作,组织武装,发展革命力量。工作了一个多月,惊动了国民党鲁山当局。当局派出民团和保安队,在重要的路口和村寨门口设卡盘查。张明亮因从小离家,口音有别,又被搜出一张他在延安学习时的就餐券,被当局视作“共党重大嫌疑分子”关押到鲁山县城监狱。父亲像断线的风筝一样,在工作上无所适从,整天和亲戚张文彬一起想方设法央亲托友进行营救。
实现愿望
1947年11月2日,刘邓大军陈谢兵团9纵25旅攻克了鲁山县城,张明亮获救出狱。不久,他对哥哥张文彬和我父亲说:“组织上已批准我的请求,将我调到更艰苦的地方(现平顶山市区)去工作”。父亲随着说:“你到哪儿,我也跟你到哪儿”。张明亮了解情况后说:“你父亲不在,母亲有病,兄弟是残疾,妹子们又很小,还是留在家门口工作为好。我现在给你写封信,你去找六区领导何乃宣(山西人,曾任中共鲁山县委委员、县农会主席,1950年2月调出鲁山)和刘纯奇(现新乡市已故离休干部)同志,他们会给你事儿干的”。他一边说着,一边在自己的记事本上写了几行字撕下,交给父亲。父亲不识字,不知道写的是什么内容,但信心十足,便揣着这张巴掌大的纸片,来到小程庄村(现属马楼乡),找到童年好友景得山(现平顶山市人社局已故离休干部),两人一块儿又到释寺村(现属马楼乡),通过叶清廉(释寺村人,时任中共释寺区工作人员,现安阳市已故离休干部)见到了中共沙南县释寺区(也称六区)区委书记何乃宣、区长刘纯奇和区委副书记王松根(现许昌市人大常委会已故离休干部)等领导。父亲将信递给他们,刘接信看时没有说话,何见父亲等人有点拘谨,就幽默风趣地介绍自己:“我姓何,你们是水,咱们是一家人。没有水,我这条河就不存在了”。刘区长看完信问我父亲:“你敢不敢过长江?”父亲回答说:“我家住北边高岸头村,是在沙河边上长大的,从小就学会浮水(游泳),不管多大的江河我都能浮过去”。何书记看父亲不懂刘区长话意,接着又问:“我们要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你敢不敢?”父亲斩钉截铁地肯定说:“敢!”景得山也表示愿意参加革命工作。王松根说:“好!我们共产党八路军,就需要你们这些青年人”。经过谈话,区领导知道父亲“出身贫穷、根正苗红”,曾跟着张明亮干过一段时间,被安排到剿匪反霸工作队(后更名为土改工作队,简称区干队)做基层工作。景得山稍识文墨,就留在区里工作。
次日,区里发给父亲一套粗布灰军装、一顶灰军帽、一把盒子枪,生活待遇是每月可领60斤麦子。白天在村里忙着开展工作,发动群众,建立村农会和小乡基层政权组织。晚上为了提防敌对分子、游兵散勇和残余土匪的偷袭,多次更换睡觉地点,或连夜跑到区里和景得山“打通铺”(就是同睡一张床、盖一条被)。区领导十分欣赏父亲的工作热情、工作干劲和吃苦耐劳精神,让其担任区干队长,并列为入党培养对象。
在半年多的时间里,父亲带领区干队工作人员高文升(现平煤神马集团离休干部,时任乡民兵队长)、张振中(现马楼乡已故老干部,时任乡财粮文书)等同志,先后建立了仓房庄、福林庄、柳庄、杨庄等乡村政权,并兼任所建乡的乡长(鲁组〔1989〕80号《报告》和平组〔1990〕30号《批复》的文件,均已查证父亲1948年3月档案并予以确认)。抄地主分田地、剿土匪镇叛乱、除恶霸保平安、召群众支前线,工作搞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并多次摧毁伺机扼杀和破坏红色新生政权的地方反动武装,保卫了革命胜利果实。在与敌对势力交战中,父亲的双腿跑遍了鲁山沙河以南、方城和南召以北的大片土地,父亲的灰军装也烙下了当年的印记,实现了梦寐以求的革命愿望。
光荣入党
1948年3月5日,父亲到区里(现马楼乡释寺村,原该村大地主孙汉卿家院内)开会。会后,区领导让父亲和部分同志留下,准备举行入党宣誓仪式(当时入党对外保密)。在院内三间比较空荡的厢房里,区委书记何乃宣、区委副书记兼区长王松根(时刘纯奇已调出该区)、区委组织委员赵罗江(后随大军南下)、区委秘书王朝兴(现鲁山县交通局离休干部)等领导同志和大家欢聚一堂。房内靠北山墙上悬挂着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画像,画像下方摆放着一张八仙桌(大方桌);桌里边是一块半面贴墙半面铺桌的红布做为党旗,党旗上粘贴着用黄纸剪裁成的镰刀斧头党徽;桌外边放着一把子弹上膛、枪口朝外的盒子枪。仪式由王松根区长主持,父亲和景得山、侯得宾、赵庆华(后两人为现鲁山县已故离休干部)等入党对象站在桌前边,面对党徽和枪口。父亲的入党介绍人何乃宣和赵罗江,介绍了父亲申请入党、工作表现及其培养经过,其他介绍人也介绍了自己的培养对象。在这极其庄严的时刻,全场人员都举起右手向党宣誓,王松根铿锵有力地领读了入党誓词。领读完毕,又加领一句:“如果叛党,出门挨枪子儿!”大家随之异口同声地呼出发自肺腑之强音,表达出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无比忠诚。
情系当年
建国前后,因工作需要,父亲先后任过中共鲁南县(鲁山以南,南召、方城以北的地区)释寺区剿匪反霸区干队长兼仓房庄乡乡长、瀼河区土改工作区干队长兼福林庄乡乡长、杨庄乡长,中共沙南县(鲁山沙河以南地区)张良区农会副主席兼柳庄乡长,中共许昌地委党校建国后第一期学员(现存有第一期1950年毕业证章一枚),鲁山县张良区、白象店区供销社主任,张良区(人民公社)副区(社)长,中共张良区委副书记、区长,许昌地区社教(四清)工作队组长,瓦屋区、下汤公社、张官营公社党(革)委委员兼供销社主任,马楼乡人民政府老干部等职。父亲调动过许多地方,多次搬家,有很多随身携带的东西均作为旧物品送给别人或当做废品扔掉,只有那套粗布灰军装伴随着父亲走南闯北,东奔西走,形影不离。新中国成立以后,父亲虽然没有再穿过那套灰军装,却成了他“压箱底”的珍贵衣服。虫蛀了,他拿出来看着晒,唯恐丢失,鸟雀也不让落在上面;破了、“麻化”了,他亲手缝补,从不让别人接触,十分“金贵”。独有那顶灰军帽左上侧的两个圆孔,父亲既不缝也不补。后来听他说,那是在南山(鲁山与方城交界一带)一次剿匪战斗中,匪徒的子弹打穿了军帽,脑袋被擦了一层皮,头发抹掉了一撮,留下了帽子上那两个“进出的枪眼”。生命虽无碍,但生死之间仅差毫厘。父亲不缝补那两个枪眼,或许是对当年的情怀、对牺牲者的哀思、对活着人的警示——新中国来之不易。
人生自古谁无死,丹心一片照汗青。父亲走了,怀着幸福、怀着满足、怀着坦然、怀着完美的心愿,安祥地走了。他生前常念叨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这个家。这辈子值了,我一个穷人家出身的苦命孩子,能活到现在,看到了新中国,拿到了国家的工资,多少都知足。在那艰苦的解放战争年代,不知死了多少好领导、好同事、好战友,他们啥待遇都没有。我们当时图个啥?图的是今天、是明天、是后人,图的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和实现自己初衷的抱负——让天下的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永远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

作者王志伟(左)与郭进拴(右)主编合影

作者介绍:

王志伟,又名王国旺,鲁山县人。中共党员,本科毕业,高级政工师,社科助理研究员。曾任平顶山矿务局高中教师,平顶山煤炭工业总公司政治处主任兼纪委副书记、党委工作部长等职,现在平顶山学院工作。1991年至今,与杨焕远合著《组合论》、《效益论》、《方法论》、《和谐论》、《健康论》五部哲学著作(担主编或副主编),是中国古今领导谋略《执政论》作者之一,独创有诗词集《心华之韵》和大型纵横史诗《梦博园》。

【总第1174期】“智泉流韵”杯全国“战疫”征文各奖项揭晓(上)

【总第1174期】“智泉流韵”杯全国“战疫”征文各奖项揭晓(下)

【总第1123期】【名家大咖】【北京】金思宇丨“战疫”诗书作品之一

【总第1123期】【北京】叶建华丨“战役”诗书之十三

【总第1088期】“战疫”征文【河南】郭进拴|首发文——大爱满人间

【总第1093期】【名家大咖】【北京】叶建华丨“战疫”诗书选之一

【总第1092期】【特邀作家】【辽宁】蓝 歌丨底 气

【总第1000期】热烈祝贺《智泉流韵》微信文学平台上线3周年出刊1000期

【总第1033期】纸刊《文艺界》免费发稿通知

【总第1033期】《智泉流韵》文学平台免费发稿及稿酬规则通知

【总第1087期】《文艺界》“抗击新型肺炎”文学作品征稿启事

【总第1075期】《文艺界》总第四期发布,电子杂志同期推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