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就像陪着我成长的老人,看一回少一回,每一回都是“反刍”往事……

                                                                                                                                 

【散文】 再回鄂东老屋

老屋,好几年没有人住了。就像一座僧人离去的寺庙,空荡荡的,少了灵气。

趁着五一假期,我回到了鄂东的小山村。远远地,当我看到那熟悉的黄沙粉过的泥墙,鱼鳞般密密麻麻覆盖的黛瓦,眼里有股液体在悄悄流动。眼熟耳热,这就是曾经为我遮风挡雨、长大成人的老屋呀!

打开门环上的铁锁,推开两扇重重的木头门,吱呀一声,犹如舞台上的大幕开启。每一个角落堆放的老物件,像是备受委屈的弃儿,恨不得要“控诉”主人们的无情,他们安静地记录着那些似水流年的各种痕迹,猛然唤醒了我沉睡的记忆。仿佛大堤溃口,潮水奔腾而来,一下就淹没了我……

我打开几组衣柜,挂着的、叠好的衣物,井然有序,仿佛这里还住着完整的一家人。我用过多年的毛衣也在。自从到了北京安家,南方御寒的东西大多用不上,厚厚的毛衣就留给家人,至今都完好无损。

父亲的衣服还单独一隔存放着,就像他只是出了一趟远门。事实上他已经辞世十多年了。我摩挲着一件挂着的有些陌生的棉衣,像父亲轻轻翻阅过多次的书报,还是那样平整如新。我问哥哥要不要,他摇一摇头,而我还是希望继续留好。也许,等我退休回老家,冬夜读书写作可以穿上它,就像有父亲陪在身边一样……

我提醒母亲,四十多年的老屋,不该再存放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了。也许在某个夏天的狂风暴雨之中,它就轰然倒塌了。在断垣残壁之中,如果还有很多没清理好的东西,尤其是那些承载过亲情和体温的物件,那就是遗憾呀。鄂东常年雨水多,没有人住的房屋,风摧雨毁,哪里经事?迟早会遭遇这样的厄运。

就像一朵美丽无比的花朵,过了花期就会慢慢枯萎,然后零落成泥。于是,默念东坡先生的《黄州寒食诗帖》:“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果然,哥哥发现堂屋的顶上有个大洞,估计是邻居春节或者清明燃放烟花,尤其是鄂东那种冲天而起的“春雷”,落下来砸破了瓦片。我劝他,拿一根长竹篙稍稍顶一下,让四周的瓦梭开一些缝隙来弥补。他看了看,不行。于是,他坚持要搭上木梯子,爬上屋顶去捡瓦。

所谓“捡瓦“,又叫“捡屋”,因为过去乡间的民居,多是土房瓦屋,每年都要捡一遍房顶上的瓦,防止瓦缝大了漏雨,也好捡去一些受损的瓦。以前,农村有专门的瓦匠,主要就是建新房子时盖瓦的活儿,或是给人家的老房子翻瓦。

我想,泥巴房子迟早要垮塌的,何必劳神费力“上房揭瓦”呢?我家屋顶上的很多木梁,远远超过了四十年,甚至百年吧。记得1979年做这套新居的时候,不少木料取自上一代的老屋。那时我就好奇过,一块块一米多宽的厚实楼板,很像半扇门板,一定是从远地方采购回来的。据说,曾祖父时代的老屋几进几重。祖父接管后,最艰难的时候居然还靠卖柴火来换钱——把家中的大块楼板锯掉,挑到附近的乡村集市上贱卖当柴……

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见过“捡瓦”了。失聪的哥哥执拗之下,我只好扶着他上梯子上房顶。他从屋檐边上的瓦开始掀起,像是清理出一条前行的道路,他踩着房梁往前走,一路顺手往前掀瓦,直到破瓦之处停下来维修。

午后的阳光灿烂,蓝天白云,房前屋后的竹木葱茏。在如此丰富的背景之下,我就势拿起手机,从多个角度来记录下哥哥捡瓦的场景。是啊,明知道是苟延残喘的一座老屋,却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去维护,这是内心多么强烈的不忍、不舍、不弃呀。眼前,隔壁左右几套泥房子,像不能存放的苹果一样一天天溃烂,然后变成了人家的菜地,倒成了瓜果的乐园。

哥哥天生手巧,博师(木匠)、篾匠、电工、泥瓦匠、农活等等活儿,无师自通,真正是自学成才的“标兵”。在他安静的世界里,仿佛做什么事都可以做到极致。文革期间出生的他,不幸患了百日咳,竟因药物使用过量致聋,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也失去了飞向外面世界的翅膀。在父亲的教导下,从照猫画虎起步,他学会了书写上千汉字。如今,他能记账,能发微信,能手机购物……

等哥哥从屋顶下来,就准备锁上大门离开。我猛然想起,家里悬挂的三个大玻璃镜框,存放着多少珍贵的照片呀,丢了就很可惜。于是,搭着凳子取下来,用抹布擦掉四周和背面经年累月附着的灰尘。那些没有过塑的照片,多少有些破坏,我们小心翼翼地取下来。实在不行,就先拍照再下手,尽量不让家庭的历史档案毁了。

是啊,老照片记录了一家人的“高光时刻”“典型瞬间”。这一组显眼的相框,一字排开,颇类似家庭的小展厅。初来乍到的人客,父亲都可以领着参观一番:这就是我调皮的孙子,这是我儿子硕士毕业合照,这是我游武汉黄鹤楼照的……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回到老屋,难免会一声叹息。岁月无情,我都是快“半个世纪”的活宝。老屋,就像陪着我成长的老人,看一回少一回,每一回都是“反刍”昨天的故事,让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0)

相关推荐

  • 当代散文|记忆中的老屋

    文/侯凌肖 忆往昔岁月,融入我血脉记忆的是故乡,而对故乡最深刻记忆的又是旧宅的老屋. 记得小时候,围着张庄村有一条村寨河,宽阔而破败的土岗上栽种着槐树.柳树和白杨树.那时,村里人表述各家在村庄居住方位 ...

  • 徐名发:老 屋 忆 往

    老 屋 忆 往 安徽怀宁 徐名发 退休赋闲下来,常常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尤其是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总在我眼前浮现,但最让我惦记的还是我家的那几间老屋.老屋是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它见证和留存了我童 ...

  • 李端芹丨老屋

    郑 重 提 示 企鹅号.百家号.美篇.博客.QQ空间.简书等网络媒体发过的文章,不要再投稿给新媒体<行参菩提>.如果愿意继续投稿新媒体<行参菩提>,请先删除,后投稿. 老屋曾是 ...

  • 新苗圃 ‖ 钟雨萱:蝠(散文)

    [编辑絮语]"新苗圃"是<毛白菜>专为挖掘和扶持文学新人而设立的栏目,旨在为繁荣当代文学事业做些许贡献.本期推出的"新人"还是钟雨萱,16岁的高三学 ...

  • 回家过年---家

    提起"家"这个字眼,能让人想出很多美好的词:温暖的港湾.家和万事兴.回家等等,即使是穷乡僻壤的茅草屋,即便是小桥流水人家,有爹娘的地方就是家.           有张照片是除夕夜 ...

  • 【听】我家的老屋 文|石林秋叶 诵|小太阳

                      文|石林秋叶      诵|小太阳 我家的老屋历史并不悠久,不过四十多年的光景.母亲出生在40年代初,年轻时与来路南修建"东方红水库"的父亲相识 ...

  • 程虫虫:故乡的老屋(外两首)

    阅读本文前,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我用心做,您免费看.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走进故乡的老屋 心理有一种酸楚 ...

  • 贵州作家·微刊||记忆中的老屋(散文)

    记忆中的老屋 吴仁国 每天行走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总感觉缺少了什么. 只要在老屋里坐上一小会儿,在炉火边烤一烤火,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粥,生活,也就有了答案. 小时候住在老屋里,那时总在想,若是有一天能 ...

  • 陪孩子一起成长——读樊登的《陪孩子终身成长》有感

    一个朋友很早就给我分享过樊登的育儿理念,我也常在朋友圈里被她分享的一些理念打动.今天,我用了将近四个小时,走进书店,囫囵吞枣地将樊登的<陪孩子终身成长>这本书读了一次,真是受益匪浅啊! 我 ...

  • 娃哈哈不忘初心,创娃哈哈奶茶,延续童年陪你继续成长

    "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娃哈哈品牌的这句广告语曾经红遍全国,成为许多人心目中,代表童年回忆的一颗"朱砂痣".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消费者们的需求开始变得多元化, ...

  • (原创)我的五个“孩子”的成长故事32:陪着孩子成长就像牵着蜗牛散步

    笔者题记: 这是2015年,笔者在城区实验中学"支教"期间与五个"孩子"的成长故事,如今过去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可往事依旧在心头久久萦绕,心中涌起的是无尽的感动和 ...

  • 陪我一起成长的死神

    黑崎一护 死霸的衣服如果我有 成佛的月牙如果我有 一护的力量如果我有 尸魂界灵子日夜不停地吸收 地狱的风陪我等着她的来到 现在开始是我守护你的季节 满庭院的樱花化作我的利刃 爱你的心不变是变强的动力 ...

  • 读《陪孩子终身成长》有感

     读<陪孩子终身成长>有感 江桥镇中心小学   周晓辉 根据我县进修校要求,寒假期间,教师要开展"教育理论书籍"读书活动.作为一名教师,同时作为一名母亲,我选择了樊登老 ...

  • 陪孩子一起成长

    陪孩子一起成长 文/ 白国英  我作为一个母亲,已陪伴孩子走过了15个春秋.这15年来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正如儿子写道:15年前我随着妈妈的痛苦幸福地来到人间.这期间有妈妈咄咄逼人的怒骂声,有不堪回首 ...

  • 儿子陪我一起成长

    每个孩子都是上帝赐予父母的礼物.儿子便是上苍对我爱的馈赠. 十月怀胎,一个新的生命在我体内孕育.生长,我感受.体味着他一点一滴的脉动.工作之余放几段古典音乐.听几首钢琴曲,用悠扬婉约的琴声与孩子提前交 ...

  • 陪你一起成长

    今天,是正式开学的日子,学生们都陆续回到了学校,孩子们的脸上带着开心的笑容. 校园里,悠扬的音乐回荡在依然清凉的空气中,喷泉变换着不同的形状,有几个年龄小的学生在嬉闹,有家长和孩子在自拍.有老师在校园 ...

  • 陪孩子一起成长:我的沟通效果

    昨天,我介绍了一个自己如何跟孩子沟通的小案例.我觉得如果说这个案例还算成功的话,它成功的基础有三个:一是平等,我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是平等的,不存在我是父亲她是女儿的居高临下:二是平实,不讲大道理,我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