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房中的水器

文房用具除了实用功能,更投注了文人的情感、情怀,是其精神世界的外化体现。例如南宋林洪《文房职方图赞》,明屠隆《考余事·文房器具笺》、文震亨《长物志》等,不胜枚举,记载文房用具最多的有40余种。

《槐荫消夏图》北宋 佚名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清 《弘历古装坐像》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1,水中丞——水盂

五代 定窑白釉出戟水盂(清宫旧藏原配金勺)高5.4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水盂又称水盛、水丞,在文房用具中断不可少。

南宋龙大渊《宋淳熙敕编古玉图谱》载:“水丞,贮砚水的小盂,亦名水中丞。”

赵希鹄所著《洞天清·水滴辨·晋人水盂》首次对水盂做出了评鉴:“余尝见长沙同官有小铜器,形如桶,可容今一合,号'右军研水盂’,其底内有'永和’字,此必晋人贮水以添研池者也。古人无水滴,晨起则磨墨汁盈研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

这两条记录都说明了水盂的作用是储存研墨用水。在实际应用的时候,会给水盂配备精致的小水勺,以便于舀水入砚池,雅致讲究。

东晋 钧窑青釉点彩盖盂 现藏于温州市博物馆

浙江省温州市双屿雨伞寺东晋升平三年(359年)墓出土 通高8.5厘米

西晋 越窑青釉蟾形水盂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唐 巩义窑绞胎水盂 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唐 越窑青釉五联砚盂 1956年湖北省武汉市钵盂山出土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北宋 越窑青釉刻花莲瓣纹盖盂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北宋 耀州窑青釉剔花三足带盖水盂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五代 耀州窑青釉摩羯形水盂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1971年辽宁省北票县北四家子公社水泉大队1号辽墓出土 长14厘米

南宋 景德镇窑青白釉蟾形水盂 现藏于遂宁市博物馆

四川省遂宁市窖藏出土 长18厘米

清雍正 画珐琅桃式水丞 清宫旧藏 长7.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清中期 珊瑚釉柿子形水丞 清宫旧藏 口径7.8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清中期 青玉菊花式水丞 清宫旧藏 长13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2,功同形异——砚滴、水注

三国 越窑青釉兔型砚滴 现藏于杭州市博物馆

三国 吴 越窑青釉蟾形砚滴 现藏于鄂州市博物馆

1992年湖北省鄂州市出土 高5.7厘米

西晋 越窑蟾形砚滴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1976年湖北省鄂州市出土 高7.8厘米

东晋 越窑蟾形砚滴现 藏于福建博物院

北宋 越窑青釉鸳鸯形砚滴 现藏于上虞市博物馆 1991年浙江省上虞市出土 长16.5厘米

辽 三彩猫形砚滴 现藏于赤峰市松山区文物管理所

1973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大庙子镇出土 长10厘米

金 三彩鸭形壶 现藏于淄博市博物馆

1984年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出土 高5.5厘米

唐宋时期,砚滴的风格由庄重神秘转向生动自然,造型多以祥瑞动物为主。蟾形水滴仍很流行。

南宋张邦基在《墨庄漫录》卷二曰:“禹余粮石,形势多怪,磊百出,或正虾蟆……可贮水作砚滴。关注公众号:老窑。”陆游《不睡》也有:“水冷砚蟾多薄冻,火残香鸭尚微烟。”之诗句,故蟾形水滴又称“砚蟾”。

北宋 越窑青釉砚蟾 现藏于慈溪市博物馆

1983年浙江省慈溪市彭东寺龙口出土 通高7.5厘米

元 磁灶窑酱釉蟾形砚滴 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福建省晋江市磁灶镇土尾庵窑址出土 长8.4厘米

元 龙泉窑青釉童子牧牛砚滴 现藏于泰顺县博物馆

1983年浙江省泰顺县新浦乡孙坪村出土 长9.5厘米

元、明、清时期,砚滴的题材进一步扩大,祥瑞动植物、历史神话人物、以及现实生活中富有情趣的美好事物,都被引入砚滴的设计制作,构思巧妙,精巧别致。

元 龙泉窑青釉船型砚滴 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浙江省龙泉市上严儿村出土 长16.7厘米

元 龙泉窑青釉鱼形砚滴 现藏于韩国国立博物馆

长12.3厘米 韩国新安海底沉船出水

元代传世、墓葬和沉船出土、出水的实物非常多,如龙泉窑青釉船形砚滴,形状塑作船形,船中部有篷及身披蓑衣的船工,船仓下部中空,船头为流口,构思精巧、制作精良。

此外童子牧牛也是这一时期常见的砚滴题材,如龙泉窑、湖田窑等都有生产。韩国新安海底沉船也多有精美的砚滴出水。经典的蟾形砚滴仍然可以看到。

明 宜兴窑桃式砚滴 清宫旧藏 高11.9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 碧玉瑞兽砚滴 清宫旧藏 长13.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康雍乾三代皇帝对于文房用具喜爱有加,还经常参与文房的设计制作。中国文房无论从意匠、用料还是制作上,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准。御用水滴以仿生造型居多,材质多种多样,包括瓷、紫砂、玉、石、金属、玳瑁、玛瑙、竹、木等。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砚滴主要分为两种形制,一种是灌、注共用一口,如经典背的部置圆管的蟾形砚滴;另一种形制是灌、注分为两口的水滴。

砚池容量有限,注水研墨需要细缓的水流,两口砚滴应运而生。这种砚滴进、出水口分设,一上一下,设计更为巧妙,注水方式智慧地利用了虹吸原理,进水口还兼有控制水流的作用,即用手按住断水,放开出水。

明代学者陶宗仪就曾在《说郛三种》中介绍了这种砚滴的使用方法:“捻其窍,则水不滴,放之则滴。”

清孙廷诠所著《颜山杂记》记载:“凡为砚滴,先得顶口,次得腹,次得提,后得吐水。”

胡煦在《周易函书·篝灯约旨》写到:“书滴,上下两孔,故可以泄水。即坎卦上下两阴而中阳流动之义。若使塞其一孔,则一孔不泄,故朱子谓:'坎塞其下流,则潴而为泽。’泽固停蓄不泄之水也。”

由此可见,砚滴不仅可以缓缓出水,而且可以通过按压进水口的方式,断开水流,更好地为研墨服务。

唐 长沙窑青釉褐绿条彩纹水注 高9厘米 长沙窑遗址出土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元 龙泉窑青釉瓜棱水注 高6.3厘米 韩国新安海底沉船出水

现藏于韩国国立博物馆

水注与水滴在形制上最大的区别在于,水注有流,用以出水。水注原本用作点茶、或者倒酒。从唐代开始人们创造性地给水盂加装流,成为了精巧实用的盂式水注。另外一种文房水注,形制是缩微的注壶。

3,浣笔调墨——笔洗

北宋 汝窑天青釉洗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辽 三彩印花牡丹纹砚洗(砚扣于洗之上) 现藏于赤峰市博物馆

1972年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解放营子出土

笔洗,盛水,用以浣笔、调墨。

盆形的洗出现于战国晚期,由商周时期的青铜盘演变而来。

商周时期,贵族宴饮须行沃盥之礼,《礼记·内则》载:“进盥,少者奉,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沃盥之时,用注水浇手,盘承接废水。战国以后,盘逐渐被洗代替。

直至北宋中晚期之前,盆形的洗用途仍是盥洗、盛废水之用。北宋聂崇义《新定三礼图》记载:“洗,承盥洗者,弃水之器也。”

从北宋晚期开始,浅腹的、小型的盆形洗作为浣笔器皿进入了文房,成为了笔洗。盆形洗,广口,扁圆腹,器底与口尺寸相近,放置稳当,更有利于浣笔。

元 龙泉窑青釉蔗段洗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元 龙泉窑青釉双鱼纹洗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汝窑、哥窑、官窑、定窑、钧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各大窑场均烧造过精美的洗。

值得注意的是,明清之前的洗并非文人的案头用具,更多情况下由仆从端捧,供文人使用,在壁画资料中偶尔可以看到洗的使用情况。

赤峰辽墓壁画颂经图中,在抄写经文的贵妇身后,侍女捧洗侍奉;河南尉氏县元墓壁画进仓图中,官员身后一个童子捧洗而立。

辽 《颂经图》(局部) 内蒙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日台乡宝山村辽墓壁画

元 《进仓图》 河南省尉氏县后大村元墓壁画

明清时期,洗的材质、形制变得多种多样。制作精巧的盆或者钵形洗置于案头,成为重要的文房用具之一。明代屠隆在《考余事·文房器具笺·笔洗》,对于宋代和明代的笔洗做出了评鉴——

“玉者,有钵盂洗、长方洗、玉环洗,或素或花,工巧拟古。铜者,有古鏒金小洗,有青绿小盂,有小釜、小卮,此五物原非笔洗,今用作洗,最佳。陶者,有官、哥元洗、葵花洗、磬口元肚洗、四卷荷叶洗、卷口蔗段洗、绦环洗、长方洗,但以粉青纹片郎者为贵。有龙泉双鱼洗、菊花瓣洗、钵盂洗、百折洗;有定窑三箍元桶洗、梅花洗、绦环洗、方池洗、柳斗元洗、元口仪棱洗,旁边作笔添者;有宣窑鱼藻洗、葵瓣洗、磬口洗、鼓样青剔白螭洗。近日新作甚多,制亦客观,似未入格。”

清康熙 豇豆红釉洗

清宫旧藏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 仿汝釉桃式笔洗 口径16厘米

清宫旧藏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 青玉瓜式洗 口径9.3厘米

清宫旧藏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清代的笔洗较前代更是多种多样,作为文人案头的器皿,笔洗一般制作精良、构思巧妙,多为鱼、兽、花果等仿生造型。瓷器为最多,此外还有紫砂、木、竹、玉、水晶、玛瑙、铜、景泰蓝、象牙、犀角等多种材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