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三十六计第二套敌战计之第二计《暗渡陈仓》

(0)

相关推荐

  • 她被婆婆处死,甚至连累了母亲,但她的儿子成为了最传奇的皇帝

    在唐中宗驾崩之后,韦皇后准备清洗李氏宗亲,重演武则天的一幕.就在李唐即将再遭劫难之时,临淄王李隆基发动了唐隆之变,诛杀了韦后一党,并将自己的父亲李旦送上了皇位.然而,当时的局面并没有缓和,因为还存在一 ...

  • 隋文帝杨坚

    604年8月13日,隋文帝杨坚病重在床,突然险遭杨广淫污的宣华夫人跑来哭诉:"太子无礼!"杨坚捶着床愤怒地说:"这个畜生!怎么可以将国家大事交付给他!独孤误了我!&quo ...

  • 隋末唐初十大诸侯排行榜:李渊第一,罗艺第十

    隋末唐初,天下大乱,各路诸侯你争我夺,展开了一系列你死我活的较量,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戏码.随着关陇贵族后人李渊在晋阳起兵,各路诸侯们也纷纷走上了败亡的道路.那么在这些诸侯中,实力最强大的是何人呢?且看 ...

  • 【中国古代史归纳专题】34之将领篇5:隋初唐29大将领

    公众号[我是柳成荫]历史文章汇总:以下链接不能直接打开,需要复制链接后发送到微信文件小助手后可直接打开. [上·天文](数学) https://mp.weixin.qq.com/s/0y8bWBVFw ...

  • 隋唐演义:花木兰为什么要自刎而死?是不想承认自己是突厥人吗?

    上回咱们说到,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孙安祖,那才是整个隋唐演义当中最讲义气的人.之前,小编就曾点评过一个叫花木兰的女英雄,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今天,小编就再次来点评这个人,这个花木兰,与咱们印象中的花 ...

  • 精读系列第二十三篇:现实版的隋唐英雄

    隋炀帝被杀后,天下立即陷入了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先后有李渊扶持的傀儡皇帝杨侑,宇文化及拥立的杨浩,王世充拥立的杨侗,还有同萧太后一起逃亡到突厥后,被突厥扶持的后隋皇帝杨政道.天下由统一向着另一个乱世迅 ...

  • 解析三十六计第二套敌战计之第一计《无中生有》

    原文: 逛也,非班也,实其所证也.少阴,太阴,太阳. 译文: 用假相欺骗敌人,但不是弄假到底,而是巧妙地由虚变实,以各种假相掩盖真相,使敌人产生错觉,发现不了真相. 智慧解析: 假戏真唱,真戏假作,实 ...

  • 解析三十六计第一套战胜计之第二计《围魏救赵》

    原文: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文: 打集中.强大之敌,应当诱使它分散兵力而后各个歼灭;正面攻击敌人,不如迂回到敌人的后方,伺机歼灭敌人. 智慧解析: 围魏救赵的中心就是"攻其所必救 ...

  • 解析三十六计第一套战胜计之第六计《声东击西》

    原文: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文: 战争中敌方的指挥乱成一团,不能判明和应付突然事变的发生,这正是潭水高出地面,随时有溃决危险的征象.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而将它消 ...

  • 解析三十六计第一套战胜计之第五计《趁火打劫》

    原文: 敌人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文: 兰敌方遇到困难.危机,就乘机出兵去夺取胜利.这就是强者趁势取利,一举打败处于困境之敌的策略. 智慧解析: 智趁火打劫,意即在敌人有内忧外患之时,去占领他 ...

  • 解析三十六计第一套战胜计之第四计《以逸待劳》

    第四计:以逸待劳 原文: 困敌之势,不以敌:损刚益柔. 译文: 要迫使敌人处于困顿的境地,不一定要采用进攻的方法:根据强弱相互转化的道理,先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它由强变弱,陷于被动,而我方则变被动为 ...

  • 解析三十六计第一套战胜计之第一计《瞒天过海》

    原文: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译文: 当防备十分周密的时候,就容易产生麻痹松懈的情绪:平时看惯了,往往就不再怀疑.秘密隐藏在外露的事物之中,而不是与外露的事物相 ...

  • 三十六计第七计:敌战计—无中生有

    三十六计第七计:敌战计-无中生有 原文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译文 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而是使假象变真相,大小假象,掩护真相. 注释 ①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

  • 三十六计第八计:敌战计—暗渡陈仓

    三十六计第八计:敌战计-暗渡陈仓 原文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文 故意向敌人的某一方向进行佯攻以吸引敌人的注意力,然后利用敌人已决定在这一方面固守的时机,悄悄地 ...

  • 三十六计第九计:敌战计—隔岸观火

    三十六计第九计:敌战计-隔岸观火 原文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文 此计正是运用本卦顺时以动的哲理,说坐观敌人的内部恶变,我不急于采取攻逼手段,顺其变,&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