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说“富国有事,强国有数,制天下有分”,最后一个字才是精华

今天我们分享《管子·参患》,所谓“参患”就是参透祸患的缘由,以求避免祸患。这一篇主要是从军事上讲的,军事重要呢?因为它关系着国家存亡,就像《孙子兵法》说的“兵者,国之大事也”。管仲也说:“君之所以卑尊,国之所以安危者,莫要于兵”,决定君主尊卑,国家安危的要素中,没有比军队更重要的了。军队为什么重要呢?管仲说,对外征伐暴君,对内震慑坏人。军队是国泰民安的根本。

军队为什么重要呢?管仲说:“凡兵有大论,必先论其器、论其士、论其将、论其主,故曰,器滥恶不利者,以其士予人也;士不可用者,以其将予人也;将不知兵者,以其主予人也;主不积务于兵者,以其国予人也”

大概意思是说,用兵的时候考虑的地方有很多,但首先必须考虑兵器,然后考虑士兵、再考虑将领、再考虑君主。为什么呢?因为,武器粗恶不良,就等于把士兵奉送给敌人;士兵不可用,就等于把主将送给敌人;主将不懂用兵,就等于把君主送给敌人;君主不能坚持不懈地重视军事,就等于把国家送给别人了。这里,管仲从兵器、士兵、将领、君主和国家,层层递进地阐述了军事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其中,关于君如何才能避免祸患呢?管仲提出了著名的:“凡人主者,猛毅则伐,懦弱则杀”,意思是说,君主太猛毅莽撞了不行,太懦弱了也不行。太猛毅莽撞了,会杀了不该杀的人,太懦弱了,会姑息真正有罪的人。

军队和军事非常重要,但是不一样要打仗?对于战争的态度,管仲和孙武其实是一样的,那就是;尽量避免战争。就像《孙子兵法》说的:“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胜才是最好的。

为什么呢?因为,战争的消耗太大了,是劳民伤财的事情,管仲说:“凡用兵之计,三惊当一至,三至当一军,三军当一战。故一期之师,十年之蓄积殚;一战之费,累代之功尽。”

意思是说,计算用兵的消耗,三次警备等于一次敌军来袭,三次来犯等于一次围敌,三次围敌等于一次交战。所以,军队一年的军费,要准备消耗十年的积蓄;一场战争的费用,要准备用光几代的积累。这就是战争的残酷。

我们接着分享下一篇《管子·制分》,所谓“制分”,就是治理天下的分寸和方法。

这一篇论述的是关于治国用兵的一些原则和策略。

首先,管仲论述了用兵的先决条件是修行善政,这里包括知人善用,对圣人贤士不要吝惜尊高的爵位;对有道术能力的人不要吝惜国家的官职;对有武艺勇力的人不要吝惜优厚的俸禄。另外,也要修行善政,管仲说:伯夷、叔齐不是饿死以后才名扬天下的,而是生前就很注重修养德行;周武王不是在甲子那天取胜的,而是以前就多行善政。

其次,管仲论述了善用兵要重视情报,要坚持“舍坚攻瑕”的原则。

关于,情报的重要性,《孙子兵法》的最后一篇“用间篇”,就专门论述了在战争中用间谍,获取情报的重要性,

孙武说:凡是兴兵十万,征战千里,百姓的耗费,国家军费的开支,每天都要花费千金之巨。全国上下内外都会动乱不安,民夫疲惫地在路上奔波,不能从事正常耕作生产的,达七十万家之多。相持数年,就是为了争取一朝得胜。如果吝惜爵禄和金钱,不肯重用间谍,以至于因为不能掌握敌情而导致失败的人,那就不仁慈到极点了,这种人不配做军队的统帅,称不上是国君的辅佐,也不配获得胜利。

管仲在这一篇中也提出了类似的思想,还提出了很多获取情报的原则和细则,比如小规模的战争,就要了解千里之外的情况;大规模的战争,就要全面了解天下的情况;即便没有战争,也要注意侦查和收集情报;只要聚集有10个人以上,就要至少每天侦查5次,还要舍得花钱买情报。同时,在反侦察方面,调兵不能高声呼喊,不能草率集合,不能徒劳行军,不能勉强进攻,这些都是用兵的大忌。

在策略方面,要懂得“舍坚攻瑕”的策略,就是攻击敌人最薄弱的地方,管仲说:攻坚,其薄弱环节也会变得坚固;攻弱,其坚固部分也会变得薄弱。这其实也和《孙子兵法》中说的”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是类似的意思,这里的“奇(ji)”一方面是出奇兵,出奇制胜;另外一方面也表示单数(奇数),也就是要在某方面比敌人多出一点的意思,以强攻弱。

最后,管仲论述了,要治国、富国、强国、胜国、制天下的条件。

管仲提出了“治国有器,富国有事,强国有数,胜国有理,制天下有分”。

要治理国家,安定是国家富裕的条件,但国家安定未必就能富裕,还必须懂得致富的道理,然后才能富国。

要使国家强大,富裕是国家强大的条件,但富裕了未必就能使国家强大,还必须懂得强国的道理,然后才能强国。

要获得胜利成为胜国,强大先决条件,但强大未必就能取胜,还必须懂得致胜的道理,然后才能取胜。

要控制天下,战胜是控制天下的条件,但战胜敌人未必就能控制别人,必须懂得控制天下的道理,然后才能控制天下。

所以,治理国家要有军备,使国致富要有生产,使国强大要有措施,使国取胜要有道理,控制天下则要有分寸。这里的“制天下有分”,古代人做人做事,非常讲究“分寸”和“度”,这种精神,其实在儒家、道家思想中都有体现。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太直或者太曲,太多或者太少,都不好,而恰到好处才是最好的。

《中庸》说:“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ěr)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些思想中,都阐述了一种“恰到好处”,一种“度”的精神。

今天分享了两篇,关于管仲治国用兵的思想,其实可以看出,管仲的思想和《孙子兵法》是非常类似的,治国有道、胜之有道、制天下有分。层层递进,思路清晰,充满了智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