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北冬泳没出过事,偏偏小雨越野就会让人失温死亡?

最近和一朋友聊天,他说,每到十一月份,东北老大爷就成了当代后浪。在别人都裹在羽绒服里的时候,他们就穿个大裤衩子,顶着寒风,三五成群地站在河床上,像极了三百斯巴达勇士一样。下一秒,他们就“扑通”一下扎进3℃、4℃的冰水里,欢快地游了起来。
如果再加上一声“奥利给”,这就让人联想到了冬泳怪鸽。据说,冬泳怪鸽每年都会冬泳,相当于健身了。
这一点不是吹嘘的,那些坚持了七八年冬泳的老人,体格健壮、浑身腱子肉的大有人在。而且老年人常患的动脉硬化、高血压等疾病在这群人中少之又少。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了最近白银市的百里越野,172人参加,却有21名顶尖高手死于失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东北这么多年冬泳没听说过人出事,反而一场马拉松加上小雨就会把人冻死?
这就要了解下人体的产散热机制了。
产热不足
人在不同的状态下,对应着不同的产热机制。在安静的时候是肝脏产热,在运动的时候是骨骼肌产热。这两个是人体主要产热器官,还有脑、心、肾也会产热,只不过产生的热量相对较少。
也就是说,我们安安静静地坐着学习工作的时候,主要靠肝脏产出的热量来维持人体体温。而我们在进行跑步、游泳等剧烈运动的时候,就需要骨骼肌来产生大量的热量了。
其实对比这些产热器官差别并不大,但能量代谢涉及储存利用。这就好像一个能装一桶水,另一个只能装半桶水,在使用的时候差距自然就出来了。
这时候再对比冬泳和越野,就清楚越野为什么会失温死亡了。
骨骼肌在产热时,需要肌糖原、蛋白质、脂肪和水,在冬泳的时候是足够的,而在长跑的时候就不够了。
举个通俗易懂的例子。还是两个装满水的水桶,一个是破了一大口的洞,一个破了一小口的洞。但破大洞的那个桶,有水源源不断地输入,永远不会枯竭;而破小口的那个虽然细水长流,但时间一长,就干涸了。
这其实就是冬泳和百里越野的对比。冬泳时间短,要是感觉撑不住了,随时可以爬上来穿衣保暖、补充能量;而百里越野就是吃一顿跑百里,就穿着单薄的短袖不说,每个补给站相隔数公里,很容易在路途中出现问题。
比如这次甘肃白银的事故点,就是在第二三打卡点之间,两者相距8公里,这就相当于20圈400米操场,能不远吗?
其实产热不足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大量散热。
大量散热
人体散热机制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辐射、对流、传导和蒸发。
辐射散热是安静时最主要的散热方式。我们都知道,在冬天,由于环境温度过低,我们身体的热量会不断向环境流失,这就是辐射散热。而且辐射散热还和表面积有关,所以在冬天的时候,你靠近一个胖胖的人,就会感觉到很温暖。
对流散热可以理解为空气流动带走的热量。比如在夏天的时候,我们都希望时不时来一阵风,好让自己凉快些,这就是对流散热。
传导散热也很好理解。感冒的时候会敷冷毛巾、热的时候我们会想找个凉快的地方坐着一坐,这些都是传导散热。'
蒸发散热通常是汗水蒸发,会带走大量的热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洗澡过后,会感觉很凉快,这是因为留在身体表面的水分蒸发了,带走了热量。
现在再来对比冬泳和百里越野,就一目了然了。
越野的时候,跑步者以对流散热和蒸发散热为主,简而言之就是受极端天气的影响,环境的风会带运动员大量的热量;而且运动员不断出汗不断蒸发,又会带走大量的热量。
单单是散热一方面,就是对运动员不利的。
其实五月份的甘肃其实是很热的,普通人可能想,下一场雨,刚好给运动员冲个凉。但殊不知,就是这点小雨、大风加上没有衣服御寒,就带走了数条鲜活的生命。
其实跑马拉松的运动员,身上都会带有保温毯,但谁知遇到极端天气,大风把他们的保温毯吹坏吹走,以至于出现下面这种抱团取暖的情况。
我们都知道人发高烧会出问题,但殊不人体温度过低也会出现问题,这个温度就是22℃。人体一旦低于这个温度,就会出现失温现象,手脚麻木、意识模糊,最后死亡。
有白银百里越野参赛者就表示,他从手脚麻木到失去意识,仅仅4分钟。如果他当时倒在路边,没有人救治,再加上极端天气,那真是死路一条了。
这足以见得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真的是脆弱无比。
真是万幸,还好有牧羊人朱可铭遇到了几个瘫倒的运动员,否则又是几场灾难。但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还是有两人没有就上来,这足以见得失温的可怕。
普通人如何防范于未然
一、尽量不要在大风大雨中运动
我曾和一个长辈聊起过,下面是他的原话:
大概十来岁的时候,好像是三伏天下雨,我和一个小伙伴逃课,在雨中田野里尽情玩耍,放飞自我。大约一个多小时后,突然感觉到全身由里到外的冷,不停地打寒颤,嘴唇发紫。好在前面有个看菜园的房子,缓了半天才好转。从此以后再也不敢淋雨了!
所以各位家长们,一定不要让孩子独自在雨中玩耍数小时。而且也不要认为,在雨中跑步,锻炼效果会更好。
二、不要轻易挑战野外生存
贝爷,以及各种荒野生存的纪录片十分火爆,以至于让很多人产生错觉:
自己一个人在荒野就可以生存得很好!
千万不要有这样的想法,而且千万不要尝试。因为为了保证拍摄效果和贝爷的生命安全,在镜头的背后,其实跟着几十个人。他吃下的寄生虫,在回去之后就会被消灭;他身体上的任何不适,也能得到及时的医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