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知 | 有一种照顾让人痛不欲生,有一种付出叫作“冤沉海底”

做了就不怨,怨了就别做

文:晓彤老师

无论什么都要付出代价,一个人,只能在彼时彼地,做出对他最好的选择,或对或错,毋须对任何人剖白解释。

——亦舒

写这篇文,缘起来访者的孩子主动打电话给我。

她说:“老师,我妈冤沉海底,您一定要帮帮她。在家她管我、管我爸、管我姥姥,管得头头是道。而且,她严于律己,给我们制造榜样。我承认管得太到位了,吃喝拉撒睡,交友恋爱学习工作她都管。

上班她也是管,几十人的部门让她管得大家笔管条直,容不得别人说一个“不”字,当然人家也说不出。只是,管我们没问题,可她管得特不高兴,她觉得管了我们就得听话,就得感恩。成天数落了我数落我爸,最后数落我姥姥。她叨叨的内容听着特有道理,可天天挨批谁受得了啊!我爸现在不搭理她,她委屈。我不爱回家,她生气。我姥姥闹着回老家,她伤心。这么下去,她非神经了不可。”

说起这位妈妈,我想很多朋友都不陌生,她热心、有爱,愿意为家,为工作付出。但是,她付出之后就获得了控制权,谁不服从她的好意,不感恩她的奉献,她就委屈伤心,并用对你的“好”压制你。

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

对了,生活中这样的人挺多,他们真心对人好,真心付出辛苦。只是,他们奉献完了就委屈。为什么?因为他们觉得别人没领情,更没理解他们的苦心。

就说小A妈妈吧,为小A付出太多了,上学期间陪上补习班,花大钱请艺术老师,就为孩子能顺利进入好大学。生活上更是无微不至,一日三餐换着花样做,什么有营养做什么,什么贵买什么。这些好,小A心里很清楚,但也很有压力。因为她知道,妈妈的好是要回报的。

妈妈最常说的话是:“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就不能听点儿话?”

于是,小A必须按照妈妈的要求一丝不苟地过日子,妈妈收拾好的床不能弄乱,妈妈打扫干净的餐桌下一餐前不能再用,下学必须马上回家,到家必须座机通知老妈……

如此种种小A有时实在注意不到,妈妈必定会委屈伤心,严重时会暴跳如雷。

付出,小A妈妈说,做这些从来没想过要回报,她只希望家人幸福。可是,在她这样的奉献中,家人个个都喊不幸福。她很委屈,但继续努力照顾大家,照顾之余渴望着别人感恩、理解、配合。

可是,她时常失望。

她刚收拾好的厨房,老公切个西瓜就弄脏了;她刚给妈妈洗了澡,她就闹着下楼遛弯;她刚给女儿买的高级洗面奶,还没用就被她送人了……

总之,自己的付出没有人懂得,甚至还会在上面狠狠地踩了几脚。

如此状况何止小A妈妈,工作中遇到过很多人,干活的时候真使劲儿,干完了就开始发牢骚,不是上司没及时表扬,就是同事没感恩他的帮忙。

本来是标准的优秀员工,结果弄成了遭人嫌弃的唠叨货。

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范例,他工作一天,老婆也工作一天,进门就嫌家里乱,抬眼说饭不香。一个月比人家多挣千八百,却要拿出土豪养阔太的风范,弄得老婆诚惶诚恐。

本来挺平静的小日子,结果弄成老婆每天欠他五百吊。

更多的家庭是孩子欠父母的,因为生了人家,养了人家,而且自认为付出了丰满结实的爱,就颐指气使开来。动辄“你听话!”,来不来“你要气死我啊!”,再不然就跳着脚“我算白养你了”,更有甚者什么“没良心”“白眼狼”统统不吝啬。

本来挺好的孩子,结果弄成仇敌一样。

作为女儿,小A说她懂得妈妈的付出,却做不到因为妈妈付出了,就必须一切服从。

然而,一旦不听,后果就是被吼,被批判,甚至被打上不孝顺的标签。

为了不挨呲,她选择少回家。

作为丈夫,小A爸爸一直消极抵抗,因为他说不出妻子的不是,照顾家难道错了吗?可他非常难受,事事都要按妻子要求做,动不动就被批评教育,发表一句不同意见就是不懂感恩,不理解她的付出。

为了不吵,爸爸变成了半个哑巴。

了解一下这位妈妈在单位的情况,她的同事都非常尊重她,领导也很赏识。但她承认,工作二十多年跟谁都不亲近,甚至都有很强的距离感。

让她说说平时工作情况,她洪水一样倒出了无限委屈,自己如何用心培养手下,结果张三没良心,李四不感恩。

对企业忠诚付出二十多年,管理层除了给升职,并没有真正认可,还时常被挑剔。

如此种种,她拼搏努力的成绩,并没有给她一丝快乐,反而是委屈伤心。

女人每次来访进门就开始抱怨,比如照顾女儿到下雨去单位送伞,却被她嫌弃不肯一起逛街。比如照顾老公加班回来晚做了鸡汤,却没听见他说一声好喝。比如照顾妈妈腰疼买了新床,却被她说乱花钱……

然而,每每抱怨完她都总结:其实我并不需要他们回报我什么,我很高兴为他们做这些。我只是不能接受,自己付出了,他们一点不懂感恩,还挑剔我。

感恩,多么美好的词汇,作为女儿,小A的心里满是感恩,却在妈妈的绝对权威面前不知如何表达。更无法对妈妈说:“好了,就这么多吧,太多了我有压力。”

彤话付出

付出,你的付出真的不需要回报吗?

回报不一定是物质,是金钱,也可能是成果,是情感。

一旦付出与回报形成对应,在家庭关系中就会出现控制与被控制,而受控者还无法反抗,因为你是付出了的,受益者自然是受控对象。

许多孩子面对的难题就是,爸爸妈妈为我付出了那么多,我要是没考上名校太对不起他们了。这种付出与回报的关系,父母可能没有明说,但时常提示着孩子。

还有些家庭中,夫妻一方收入较好,或家境较优越,便形成了我付出多,你付出少的关系。一方站在高处向下看,对另一方用我“付出”多进行控制。

在工作中这样的关系也是随处可见,我努力了,我加班了,我业绩好了,于是上司要让我三分,平级要高看我一眼。

这些,都是表面上无须回报,骨子里一点都不少要的例子。

付出,有回报是意外之喜,没有回报也是平常。因为,付出是自愿自发的,是你情我愿的。如果真的不希望付出落空,那就请慎重付出。

至少,你的付出不要成为别人的负担,那样的付出就是无效的,甚至是自伤的。

永远要记住,在生活中也好,在职场中也罢,要付出就别抱怨,要抱怨就别付出。这样,至少大家可以保持相安无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