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 --缅怀陈嘉庚先生

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 --缅怀陈嘉庚先生(文图)

发表于 2013-11-21 9:10:12

  • 陈嘉庚先生在人大作报告(蜡像)

      厦门-—鹭岛,这是我第三次来了,第一次我到这儿参加对台知识培训班,共半个月的时间。1999年到福州、三明、厦门考察学习过。这次到厦门距第二次来已时隔十几年了,厦门的变化也太大了。不过来这里不可不看集美学村,不可不去参观集美解放纪念碑和嘉庚先生陵墓。被毛主席称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爱国华侨领袖、教育家、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嘉庚先生,于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终年八十七岁,国家给予以国葬的哀荣,灵柩运回集美,安葬于鳌园中。我们终于再一次到瞻仰了浸透了先生毕生心血的集美学村,他为了她出资经营六十七载。

    我们来到集美学村,举目四望,啊,这真是一个三面环海的美丽所在,她倚在北面天马山与美人山的苍松怀抱里,更显出她的旖旎与妩媚。高耸如云的的南薰楼,犹如一只凌空欲飞的矫健雄鹰,俯瞰着集美全镇;航专的教学大楼,苑若即将启航的巨轮。这里学校何等密集,校舍何等辉煌!仅有三平公里的面积,真乃学府圣地,“集美学村”名不虚传。集美学村为先生倾资创建,现在,已经由国家教育部批准统一成为“集美大学”。原集美学村包括:厦门水产学院、集美航海学院、集美师范专科学校、福建体育学院、集美归国侨生补习学校、中国语言文化学校、集美财经专科学校、集美中学、小学、幼儿园;集美学村有福南大会堂、图书馆、体育馆、音乐厅、还有游泳池、龙舟池、医院、航海俱乐部等设施。融合中外风格的建筑高雅脱俗,令人赏心悦目。站在大堤远望,只见那“七星拱地”,龙脊凤檐,雕梁画栋,朱绕环翠,波心荡漾;“狐星伴月”的湖心水榭,犹如凌波仙子。海风吹来,登南辉亭如登上仙境。

    我们来到鳌园,正像她的名字一样,鳌园果然像一只大鳌,浮泛于碧波绿水之上。走进长廊欣赏石雕艺术。花岗岩的解放纪念碑高耸如云,气势宏伟。每个人打开相机纷纷在这里照相留念。走过一道屏风石墙,来到了嘉庚先生的陵墓。沐浴在阳光中的整座墓园,笼罩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缅想嘉庚先生一生劳绩与丰功伟业,不禁肃然起敬。嘉庚先生青年时代即是胸怀壮志之人,看到家乡广大儿童失学的悲惨景遇,便萌发兴学之愿。

    为了振兴中华,先生在1919年7月13日的厦大发起人会议上慷慨陈词“民心不死,国脉尚存,以四万万之民族,决无甘居人下之理,今日不达,尚有来日,及身不达,尚有子孙,如精卫之填海,愚公之移山,终有贯彻目的之一日”。先生爱国之热忱,慷慨之言辞,掷地有声,犹言在耳,令我心潮澎湃,钦佩地五体投地。先生之努力,起到爱国表率作用,也鼓励了不少海外华侨爱国爱乡,纷纷在各自家乡创办学校和医院。几十年来,先生培育了无数有用人才,解放后,他依然尽己所能倾资兴学,并把所有的遗产留给家乡的教育事业。有人统计,陈嘉庚先生一生中花在办教育方面的钱超过一亿美元。时至今日,先生创办的集友银行还在源源不断地为家乡教育事业提供资金。想我泱泱中华衰而不死,弱而转强,终至振兴,争强于世界民族之林,都因有为国捐躯,前仆后继之先烈及如先生之栋梁。我站在陵墓前,在心中默念着:嘉庚先生,让我这北方游子,前来告慰你的英灵,我敢说您那肝胆相照的一颗爱国丹心,您那“金瓯无缺,国泰民安”的伟大抱负,您的千秋事业所释放出来的巨大光芒,您那洁白无瑕光辉灿烂的楷模力量,将永远鼓舞着中华民族奋发向前。我的双眼噙满了泪水。

        我转身看墓围四周十五幅表现先生传记的的青石浮雕,和那长廊的石雕一样富有艺术魅力。人物景观千姿百态,线条流畅,形态传神,于朴拙之美于逼真生动之中,既有民族风格又有闽南特色,记录了先生一生中平凡却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海地探物”、“扯取花生”、“削取海蚝”、“掘取地瓜”,是少年陈嘉庚勤劳生活的写照;“搭船出洋”、“米商服务”、“黄梨罐厂”、“栽黄梨园”、“栽树胶园”、“熟米机厂”记录的是陈嘉庚在新加坡艰苦创业的往事;“办集美学校”、“购三轮船”、“办厦门大学”说的则是陈嘉庚倾资兴学的情况……先生的一生,是坚持理想、艰苦奋斗的一生,是从不放弃、永不言败的一生,令人赞叹不已。

    当我临别时,又向陵墓鞠躬告别时,我又见到墓侧石柱上的那幅对联,“合公谊私情送先生归舟万里,论勋劳物望是中外在野一人”,这不正是先生被毛主席称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一生勋劳的最好写照吗!当我坐上汽车默默向集美告别时,我感受到了又一次无比寻常的、充实而富有感情的爱国主义教育。

               

    归来堂

    鳌园

    陈嘉庚先生陵园

    陈嘉庚先生故居

    陈嘉庚先生故居

    陈嘉庚先生公园

    公园内的蜡炬的造型,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就是嘉庚精神的写照

    厦门大学校园

    集美中学

    陈先生逝世后,举行了新中国首次国葬,周总理、朱德元帅亲任治丧主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