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编剧海飞:说起谍战的时候,我们在说什么?

我们看的是剧,他们过的却是自己的生活。
《麻雀》编剧海飞:当说起谍战的时候,我们在说什么?
撰稿/冰镇红糖水

去年一部《伪装者》大热,今年便有一众谍战剧都启用了偶像演员,其中九月初开播的《麻雀》便是其一。

截止到10月18日,《麻雀》已经播到64集,进入了收尾的倒计时,其网络播放量超过50亿,话题讨论量也是一度居高不下。今天,我们就《麻雀》和最近大热的“偶像谍战剧”与编剧海飞进行了对话,了解一下编剧眼中的谍战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他们就像麻雀,最为普通,却前赴后继

对比“潜伏”“悬崖”“伪装者”这一类霸气侧漏的名字,“麻雀”这个名字实在是普通到一点都不谍战了。
然而海飞老师则表示,麻雀在飞禽中是属于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种,又平凡又常见,飞在天空,或是落在街头,都不会引起注意,但是因为普通,这两个字里却也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
麻雀像共产党人一样,普通平凡,隐藏在人群中,不知其数,虽然个体很微小,却有着前赴后继的特性。

李小冉饰演的宰相说的“到处都是麻雀”,屋顶上、电线上、牢房的窗口,毕忠良可以一枪打死一只麻雀,却难以将整个上海的麻雀都消灭光。

“一切潜伏都是人性的潜伏”,麻雀这两个字代表着的正是“一种不起眼的暗流涌动的符号”。

这些演绎着血火悲歌的人,这些为着信仰不惜牺牲自己的人,若是生在和平年代,或者在工作之外,也是如麻雀般的普通人,他们是别人的儿女、妻子、丈夫、父母,是和诸多的年轻人一样,或是热忱,或是冲动,或是偏安一隅不思进取,也许和抱怨作业太多不想上班的你我没什么区别。

“泡吧狂人”陈深,心心念念要开个剃头铺子,天天跟上司打秋风;“圣母牌猪队友”徐碧城,是个浪漫感性喜欢种花种草的小女人;宰相有她舍不得的残疾孩子,苏三省是个迫切拜托贫穷的乡下小子;而民国版“结婚狂”李小男同学,日常就是拍拍烂片,以及对心仪对象死缠烂打。脱下年代赋予的身份,他们不过是最平凡的年轻人。
然而时代却逼着他们放弃了自己的生活和理想,从普通人变成英雄,甚至烈士。他们或生或死,之前的梦想,却无人再提及。
这可能也是现在谍战剧更多启用年轻偶像演员的原因,让他们感受活在战争时期的同龄人所受的考验和矛盾,也“让更多年轻观众来认知和回望那个特殊年代”,这是“关乎信仰、情怀、理想的继承”,这些热忱与牺牲,离他们并不遥远。
在海飞老师看来,任何行业,年轻人都应该是挑大梁,冲前线的人。“去年开始,演员的新陈代谢开始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演员开始担纲主演。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而《麻雀》虽然大量启用了偶像演员,但是他们整体的“演技水平”并不差,既有王劲松这样的“老戏骨”加盟,也有李小冉、张鲁一这样的成熟演员参演,而作为年轻一代的偶像演员,他们也并不是演艺圈的新人,表现也算是可圈可点。
面对质疑和争议,海飞老师则表示,选角这件事向来众口难调,“如果换成了另一拨人 ,照样会有那么些观众提出反对意见。”
谁更合适?这本就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英雄不只是小说人物,他们曾经活过,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影视创作中,一般创作者都会不约而同地遵循的一个原则是,大事件大背景不变,小细节小桥段自由生发。所以,改变切入点,就会获得十分开阔的创作空间。
“比如,如果不写秋瑾,而写追随秋瑾的一名年轻人,他的所有细节都可以虚构。只要做到用心,就能做到严谨。因为把握情节历史合理性并不难,主要是看编剧是否花费足够的时间做功课。”
“我熟悉一些当时上海滩谍战的资料,包括中共“红队”在上海滩执行的任务前后,我都十分清晰地明了。那时候的地下战争,每一个行动者几乎都是命悬一线,每一个情报工作者,都在刀锋上行走。”
在创作《麻雀》时,这些知识便派上了用场:小到衣服上的一颗纽扣材质,教堂的地理位置,当年人事细节,海飞老师都做了严谨的历史考据。
《麻雀》中很多人物事件也是有历史原型的,比如剧中的苏三省叛变,原型就是军统上海区副区长王天木的叛变。
王天木曾是军统四大金刚之一,是抗战初期军统抗日锄奸的中坚力量,39年叛变后,先后造成北平、天津、济南各军统站的重大损失。

再比如《麻雀》里的军统假夫妻唐山海和徐碧城,原型就是唐生明和徐来。唐生明曾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是湘籍风云人物。唐父是大地主,湖南东安有名的“唐半城”,其兄唐生智是国民党高级将领。而徐来更是与蝴蝶齐名的明星影片公司的“台柱”之一。

当年,这样一对才子佳人奉戴笠之命,背负被唾骂的委屈打入敌人内部,可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同时,唐生明参与的一次重大情报传递,还让美国取得了美日海战的绝对优势。
在剧中,徐来这个人被拆成了两个,名字和卧底身份给了徐碧城,但是性格变成了个喜欢花花草草的小女人,而她原本的性格、智商和演员身份,则变成了李小男。
当我们谈论谍战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

谍战题材自《潜伏》成功开始火遍荧屏,到《伪装者》开始开启偶像式的爆发,现如今应该说有点热过头了,然而海飞老师一直坚持战争题材,他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推理悬疑会在中国出版和影视市场,占有比较重要的席位。
事实上,如同其他推理悬疑题材一样,这种“暗流涌动、斗智斗勇”的谍战舞台非常大,可以让拥有笨拙身躯的人随便舞蹈,放松高歌。可以选择让紧张的、精彩的、催人泪下的,或者感人至深的剧情,像子弹一样击中观众的神经。
但是谍战剧对于编剧功底要求非常高,除了历史合理性,情节逻辑性也需能够服人。
当然,逻辑服人,也有程度上的不同。一个寻常的悬疑桥段,逻辑再好也不足以让故事精彩。只有新鲜的,同时又悬着双重危机的桥段, 配合强大的令人信服的逻辑来推进,才是真正精彩的故事。
海飞老师愿意用“深海”(这个深海,不是说CP)来形容谍战。
水面平静,水波以下暗流涌动,甚至潜藏着巨大的危险。而正是由于这样的平静勾起了许多读者和观众强烈的窥知欲,恨不得穿戴上潜水设备,深入海底一探究竟。
“这种创作本身也让我特别过瘾,我常常在码字特别顺畅的时候,按捺住小小的激动,停下来小酌一会。我甚至可以想象观众看到一些精彩桥段时那种痛快的感觉。”

谍战,谍是逻辑,战是情节,除此以外,对于人性的洞察与把握也同样重要。

“在我眼里谍战不是写谍,而是在写人丰富的内心。”同理,宫斗也不是写宫斗,传奇也不是写传奇。所有的小说与影视作品,其实都是在写着人丰富的内心,人,才是所有故事的主体。

自从有了人类,爱恨情仇就一直在生长和延续着,从未改变。包括世俗功利,包括迎来送往,包括爱恨情仇。谍战或传奇,以及情感剧,历史剧……所有的剧种,都是一件件外衣。真正的内核,必定是人性。而谍战剧,无疑就是在特定环境下的个人传奇。
“人生的美好是因为我们的生命是有限而且短暂的,所以我们期待各种事件的发生,然后经历。这和许多人渴望旅游没什么两样,四处奔走是因为我们其实从来都不可能有来生。正因为人有许多的欲望, 所以人的内心会越来越丰富。我自己对复杂人性的探究, 就有一种固执的疯狂而兴奋的迷恋。”

所有的道路,都是相通的。每一条河流,其实都相连。做人是一样,写剧也是一样的。

(0)

相关推荐